海燕乘歌飞,唱响四十载
——记广州小海燕合唱团成立四十周年音乐会

2019-04-04 06:12陈绣洁
歌唱艺术 2019年2期
关键词:少年宫海燕合唱团

陈绣洁

2018年10月7日晚,广州市海珠区少年宫小海燕合唱团成立四十周年音乐会——“海燕印象·聲”在星海音乐厅上演。在青年合唱指挥家刁志君先生的指挥下,小海燕合唱团演员一班、演员二班两支优秀的团队为大家一展天籁,献唱了二十余首中外优秀合唱作品。这是小海燕合唱团连续第三年在星海音乐厅举办“海燕印象·聲”专场音乐会,与前两年一样,演出由十二岁以上的一班和十二岁以下的二班分别展示,充分展现了“小海燕”的团队实力与传承。演出曲目量丰富且多元化,难度与水准并举,可谓是献上了十二分的实力和诚意。

广州小海燕合唱团成立于1978年,是广州市海珠区少年宫一支训练有素、充满活力的童声合唱团。近十年来,在青年指挥家刁志君的带领下,合唱团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实力强劲,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合唱团”、“广东省优秀合唱团”、首批“广东省5A级合唱团”、“广州市优秀合唱示范团队”等荣誉称号,并多次在国际合唱大赛中斩获殊荣,已晋升为华南地区乃至全国的优秀童声合唱示范团队。

演唱艺术化

本场音乐会可以说是小海燕合唱团技术水准的全方位展示,不仅能够有韵律感地诠释节奏复杂的作品,驾驭泛调性、多调性、嗓音色彩多样化的高难度和声作品,也能演唱层次感丰富的卡农、复调、支声复调类作品。在“小海燕”们的演唱中,技术和艺术毫不冲突,浑然一体。

演员一班演唱的《五指山掠影》,是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张以达改编自海南黎族民歌《五指山歌》的八声部无伴奏合唱。歌曲由引子部分清亮的女声领唱带出“五指山里,五条河啰”进入主题,之后声部的丰富带来了听觉与视觉的通感体验,伴随着多声部音色形成的层次感,让人仿佛飞升于五指山层峦叠嶂的诸峰之间,领略山涧溪流与瀑布奔腾的交响,触及林间雾气升腾的朦胧。光影间,歌曲中贯穿的衬词“yu”和“bom”,与徘徊辗转的民族调式相互交织,颇具热带雨林神秘莫测的气息。这一切在“小海燕”的歌声中都呈现得恰到好处,音色、力度的把控在指挥双手间显得游刃有余。演员二班带来的侗族大歌组曲《嘎啦温》,可谓是全场演出最活泼的一首作品了,这是作曲家温雨川创作的一首优秀童声合唱作品,展现出侗族乡间的童趣。作为一首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民族风格与歌唱的融合是其中最难展现的环节,即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演唱与讲究和谐共鸣的合唱音色间寻求平衡。这可能也是每一位致力于推广中国合唱作品的指挥需要反复思考和权衡的问题。“小海燕”对《嘎啦温》的演绎,对这种平衡把握得非常好。整首作品演唱音色“靠前”、清亮,在一些领唱加合唱的段落中,小领唱采用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侗族大歌的典型音色,而这并未影响合唱队的整体音色,两者的结合在保持合唱艺术性的同时,风格性也得到了充分彰显,若隐若现的童声把山野间的自然景象和孩童嬉戏玩乐的场景衔接起来,趣味无限。指挥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和细致处理,以及这班十二岁以下合唱队员对声音概念的领悟和控制能力可见一斑。

表现形式多元化

整场音乐会呈现出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其中,选曲涵盖了中外优秀的合唱作品,以多语种演绎,并且选择了更多的当代作品,特别是其中有不少中国作曲家近两年的新作,如温雨川的《嘎啦温》、崔薇的《蓝天》,潘行紫旻(华裔)的《踏莎行》;作品题材很丰富,有少数民族、诗词古风、流行歌曲改编等;演唱形式也多种多样,有合唱与领唱、组曲、小组合唱等不同类型。

合唱团类型与年龄段呈现多样化。除了在舞台上表演娴熟的合唱团演员一班外,还有总体年龄在十二岁以下的演员二班(近八十人),他们是保持并带动整个合唱团不断发展与保持实力的梯队。除此之外,小海燕男童合唱团的首次亮相,也体现了海珠区少年宫对发展小海燕合唱团的勃勃雄心。虽然《魔笛》序曲的演唱还略显稚嫩,但指挥刁志君先生敢于走出“舒适圈”、迎接新挑战的勇气和毅力是值得钦佩的。不同团队的组建同时也带来了独特的优势,低年级段的演员二班声音纯净自然,高年级段的演员一班则倾向于音色饱满、音域宽广,这既符合儿童嗓音的生理成长规律,也能让不同年龄段的合唱队充分接触不同风格的作品,进而充分利用童声的可塑性,带动合唱团整体的演唱音色多元化发展。

在曲目的编排上,指挥也非常注重不同音乐类型和风格的穿插,曲目间的动与静、旋律性、力量感与节奏感的交替,力求将炫技和抒情合理搭配,使合唱团的能力与作品的艺术风格得到全方位的展示。例如上半场中,安排拉脱维亚作曲家彼得里斯·瓦斯克斯(Peteris Vasks)的《狂欢节》(Kekatu Dziesma)与美国作曲家凯文·A.梅姆利(Kevin A.Memley)的《沉默》(Silence)先后演唱。当观众还沉浸在狂欢节的激动和兴奋中,《沉默》的歌声便将他们带入英国诗人托马斯·胡德(Thomas Hood)悲凉的死寂中去,用前者的“动”来反衬后者的“静”。正如诗中所言:“这才是真正的寂静,孤凄而令人黯然神伤!”歌声刚落,震撼还来不及消散,画风一转,便又随着“小海燕”飞向海岛俯瞰《五指山掠影》,接下来耳边随之传来《玛依拉》熟悉的歌声,时空随听觉转换,一切都来得触不及防,观众体验着实快哉……

演唱过程中,各种伴奏乐器(如口琴、玻璃高脚杯、风铃、箱鼓等)的使用,肢体动作的编排和舞台表演的调度,也展现了合唱团对演出的用心,其中侗族大歌《嘎啦温》让人印象尤为深刻——单凭几件简单的道具,配合合唱团的队形调度,加上双响筒的声音,就勾画出了田田莲叶下“蛙跳虫鸣”的音画感,灵动十足。同样的肢体表现,还体现在演唱加拿大作曲家斯托克斯·托宾(Stokes Tobin)的作品《大熊星座的传说》上,简单的肢体表演让故事内涵得以有效呈现,既不喧宾夺主,又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在演唱者和观众间起到了双向的引导作用,恰到好处。上半场,演员二班的队员还带来了一首来自芬兰的民族作品《吟唱曲》(The Joiku),它选自芬兰作曲家尤卡·林科拉(Jukka Limkola)的《原始音乐组曲》(Primitive Music)之第五首。在演唱时,除了需要驾驭特殊的发声、歌词和节奏外,还融入了民族舞蹈动作,真实重现了芬兰少数民族载歌载舞的场面。

团队发展国际化

合唱不仅是西方音乐艺术的产物,在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多声部演唱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合唱艺术在中国真正的发端则是“西乐东渐”的20世纪初,科学的发声体系和训练方法在中国落地生根,并在近三十年间得到空前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团队走向世界舞台,小海燕合唱团就是其中的一支。音乐会上,这支曾在俄罗斯索契“第九届世界合唱比赛”中连夺三个组别金牌的团队,也尽显其国际范儿。

第一,作品选择的国际化。合唱团在进入专业水准后,选择合适的作品就显得至关重要,尽管普通观众对本场音乐会演出的外国作品的创作者并不熟悉,但他们却都是合唱音乐创作领域响当当的作曲家,他们的作品推动了世界合唱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勇于挑战的“小海燕”选择了不少让人望而却步的高难度作品,例如丹麦作曲家迈克尔·博杰森(MichaelBojesen)创作的四声部无伴奏拉丁文作品《荣耀颂》(Gloria)。该作品结构复杂,音域宽广,节拍变化多样,和声色彩丰富,演唱难度极大。“先锋派”作曲家彼得里斯·瓦斯克斯改编的拉脱维亚民歌风格的作品《狂欢节》,也以复杂多变的节奏和调性、戏剧性的色彩,具有极高的演唱难度。除了展现实力的炫技作品外,近年来席卷合唱圈的世界民族风也掌握在“小海燕”的羽翼之下,波罗的海风格在本场音乐会中占据重要席位,这与近两年北欧波罗的海沿岸国家合唱专家来华授课所带来的影响有密切关系。音乐会中,来自芬兰少数民族萨米人的萨米歌谣《假拟的尤以克》(Yoik)的演唱,使高寒极地地区少数民族音乐和独特民族文化被首次带到星海音乐厅的舞台上,令人耳目一新。

第二,合唱团音色的国际化。小海燕合唱团的演唱,除了在技巧上征服听众外,更多是声音带来的感动,他们的演唱给人一种愉悦的舒适和温暖,既保持了童声的自然和灵动,又克服了儿童嗓音在音域和真假声转换上的局限,对合唱音色的多样性和风格性把握恰到好处,这是一种音色审美国际化的体现。音色是合唱艺术中最突出的本体要素,但它不是单一的色彩呈现。在合唱作品创作风格化突出的当下,能掌握表现多种音色的能力,拥有越多样化的声音,是一个合唱团技术能力的体现。“小海燕”在演唱《荣耀颂》时,运用了传统合唱的音色,饱满圆润,高声区头腔共鸣运用充分使声音通透,低声区结合胸腔扎实稳定,强弱对比明显、富有张力;在演唱《树》(Trees)时,合唱团发声则偏向头声,带上气声的使用,形成了“北欧”音色,即纯净又带有一丝极地严寒感觉的音色;演唱《嘎啦温》时,合唱团能用最自然纯粹的嗓音,模仿侗族大歌的独特音色;演唱《踏莎行》时,通过调节声音位置,呈现出韵味十足的古风音色……这是指挥家对作品风格的精准把握和严谨处理,也是合唱队员们对合唱音色掌握程度的充分体现。

第三,合唱理念的国际化。作为一支中国的童声合唱团,它的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有国外多元合唱文化发展的外部影响,有国内传统民族文化基因的内在作用力,也有本土合唱团体互动产生的区域联动效应,还有来自合唱团自身的发展定位等。在多重引力作用下,一支追求国际化的合唱团是需要平衡民族性、国际性和本土性的,正如“小海燕”肩负着“走出去、引进来”的重要使命,是接触世界合唱的先锋,也是推广中国合唱的使者,还是带动地区合唱团共同发展的领头羊。在融合国际先进合唱理念,引进世界各国多民族的合唱新作品同时,也努力打造本团的个性特点,并将中国的优秀合唱作品带到世界舞台作为己任,使民族音乐的魅力通过现代音乐的表达方式注入世界的文化潮流中,这是一支国际化合唱团所应具备的素质风范。

日益优化的发展环境

少年宫是政府统筹社会资源,服务于青少年和儿童的艺术人文教育平台,从每年春秋两季的报名盛况可以看出它深受民众的信赖,很多家长都希望通过少年宫课程的学习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提升个人素养。有着六十多年历史的广州市海珠区少年宫也不例外,它承载着服务广州海珠片区青少年和儿童艺术人文教育的重要使命,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发展出几大重要艺术品牌,小海燕合唱团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从合唱团近十年间的迅猛发展,可以看出政府及少年宫管理者长远的眼光与格局。在发展过程中,对外引入国外的优秀理念主动学习,对内参与区域间的互动参与良性竞争,形成广州地区与几大少年宫合唱团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态势。小海燕合唱团的成长轨迹在区域基础艺术教育中起着模范与带头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指挥,个人的能力与思路往往决定着合唱团的发展走向,他们对合唱艺术的审美,自我学习与专业教学的能力,直接决定了合唱团的层次。而少年宫的合唱指挥也有着常人眼中看不到的“艰辛”。合唱队员们每周固定的排练仅有短短三个小时,要利用这有限的时间争取排练效果的最大化,可谓煞费苦心。除了担任指挥外,指挥们往往还身兼数职,既是声乐教师又是视唱、乐理教师,还常常要处理对外联络、整理曲谱、管理课堂、沟通家长等团队管理工作,十分不易。随着国内对合唱指挥培养走向更高的层次,以刁志君先生为代表的中国新一代合唱指挥正以一股不怕吃苦、坚持不断自我提升的干劲,带动并影响着合唱团乃至中国少儿合唱事业向前奋进。

关于音乐会的几点建议

首先,音乐会的节目单在制作上略显草率,没有对作曲家和作品进行简要介绍,曲目中的外国作品也没有附上中文歌词梗概。对于艺术性如此高、外国作品比例这么大的音乐会,合唱的音响效果固然是最重要的因素,但是作为表达音乐的文本,其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一旦结合了作品文字介绍或歌词梗概,观众便能够对作品的内涵产生更明确和强烈的体会,甚至与演绎者产生情绪共鸣。当然,如果纸质节目单无法呈现太多内容的话,演出前发布电子节目单也是当下更为时尚的好办法。

其次,业界知名度固然是合唱团成功的指标,但笔者也希望能把合唱艺术渲染到更广泛的人群中去,毕竟在发展合唱艺术的道路上,对观众的培养也至关重要。这场音乐会上座率近乎爆满,观众群的主体,除了少年宫的师生及家长外,还有不少来自广州市及珠三角地区一些学校和合唱团的指挥,可见“小海燕”越来越大的业界影响力。这样一场优秀的音乐会从筹备到呈现十分不易,不应只绽放刹那的光芒。如果以走进校园或增加场次的形式去影响更多的观众,尤其是面向处于相同成长阶段的中小学生观众,是否会产生更加广泛的社会效应?是否会使以合唱普及艺术教育和美育的功能得以更快实现呢?这些都值得思考和尝试。

掌握大量的中外合唱作品,拥有色彩丰富的演唱能力,又具有到位的作品音乐表现力,小海燕合唱团以其“惊艳”的姿态,再一次站上了广州星海音乐厅的舞台。这一成功的发展模式将引发合唱艺术圈的思考,并给更多的合唱团体带来触动和启发。衷心祝愿广州市海珠区少年宫小海燕合唱团在刁志君指挥的带领下,继续展翅翱翔。

猜你喜欢
少年宫海燕合唱团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南昌市少年宫学生作品展示
青蛙合唱团
难忘的合唱团
Friendship
免费“染发”
赏春
赏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