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戴你唱歌”公开课给声乐学习者的几点建议

2019-04-04 06:08
歌唱艺术 2019年2期
关键词:气息歌唱声乐

崔 燕

2017年11月3日,应河北省文学艺术发展基金会的邀请,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勒泰中心星空剧场为千余名学员献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戴你唱歌”声乐公开课(笔者认为这个称呼会更为合适)。在近四个小时的授课时间里,戴老师通过对九位学员(包括大学声乐教师、声乐专业在校生、艺考生、专业演出团体歌唱演员和声乐爱好者)的逐一授课指导,不仅帮助上课学员解决了一定的声音技巧和情感处理问题,也让台下近千名听课学员通过戴老师幽默又富于表现力的示范讲解感受到了歌唱艺术的魅力和真谛。

大型网络体验式声乐慕课“戴你唱歌”源自2014年,由戴玉强老师策划并主讲。在这个聚焦声乐技能培训、体验和普及的慕课平台上,戴老师通过“一位大师+一首经典+一次迷你音乐会”的教学模式,既拉近了名家与受众的距离,也突破了声乐学习的传统途径。笔者在参加此次公开课之前,曾专门在网上观摩了“戴你唱歌”的全部慕课视频,对其中很多的教学理念深有感触,此次再在现场聆听戴老师的教学示范,更是有了一些全新的感受。故,整理思路后,借戴老师在公开课上提出的几个学习理念,结合笔者近二十年的教学经验给声乐学习者提出几点建议,以期共同提高。

一、基 础

很多初学者在学习声乐的时候,都很重视声音技巧的学习和训练,这从公开课上一位备战高考的学员身上可见一斑。这位学员不满十七岁,学习声乐仅一年时间,在示范时却演唱了一首非常有难度的歌剧选段,演唱过程中可以很明显地听到他的气息、语言、声音控制能力都远不足以掌控该歌曲庞大的结构和复杂的节奏、旋律。果然,唱到一半,戴老师就不得不打断了他,在问清他的年龄后,很幽默地提示他:“这首歌你早唱了二十年!唱成这样,不赖!——不赖你啊!”戴老师针对他的演唱,介绍了自己在参加国际声乐比赛评委工作时发现的问题,向大家解释很多人学习声乐多年仍然存在严重而突出的问题的原因。他提到在某次比赛中听到一位男高音,当时唱了一首普契尼的歌剧选段《冰凉的小手》,声音非常漂亮,然而一张嘴就基本可以判断出他进不了决赛,因为这位选手缺失了歌唱最基本的内容:表现在语言上,是自己写词(意大利语发音不对);节奏上,又自己写曲(该有附点的没附点,该唱半拍的唱一拍),进而导致整个唱段的速度、节奏、风格全都表现有误。虽然他的技巧完全能掌控高音,但在演绎作品方面却是完败。原因就在于,他只重视了声音技巧的训练,忽略了作品处理能力的学习与提高。

戴玉强授课(摄影:大季)

学习作品,不只包括词曲作者、作品背景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对各种语言的歌词掌握及对其中各种音乐要素的把握。这些最基础的内容,大家在学习中并不太重视,到最后出现的问题却往往就是在这些看似简单的地方。反过来说,如果你的演唱各种基本元素表现都非常准确,像车床车出来、卡尺卡出来的一样,可是高音没上去,还是不行。技巧和作品学习,两者缺一不可,这种辩证关系一定要拿捏得当,掌握好分寸。其实,唱歌唱到最后,就是唱整体水平。所以,在声乐学习的最初阶段一定要打好基础,要有严谨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要掌握视唱、练耳、乐理和最基本的声乐概念等。

针对那位学员的演唱,笔者认为还暴露了一个选择作品的问题。作为高考生,驾驭与自己能力不相符的作品肯定是心有余却力不足的,然而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教师给学生留大作品、那么多学生选择唱大作品呢?这和我们历年来高考声乐联考的评判标准有直接关系。以河北省声乐联考为例,很多学生普遍只有一两年的学习经历,有的甚至只有几个月,他们都还处于歌唱的初级阶段,技巧和情感表达都不够娴熟。然而,为了应试,他们却都在教师的安排下演唱了超出自己能力很多的大作品,目的只是为了通过大作品增加考分。这与跳水的难度系数类似,选择一个难度系数低的动作,完成度再高,分数也不会太高;而选择一个难度系数高的动作,只要不出现重大失误,分数就会高很多。面对这种选择,如果像戴老师所说,让那位学员选择与之能力相匹配的《花非花》作为考试曲目,笔者认为也是不现实的。

正如戴老师所讲,其实在如何选择作品上也存在着一个辩证关系,需要我们结合学生实际水平和整体表现力(包括心理素质)进行把控,毕竟声乐艺术是一门表演艺术,表现美、欣赏美是它的内在要求。在声乐学习的基础阶段,尤其是对广大高考生来说,用几个月时间抠一首曲子或一味用大作品拔高学生的做法绝不可取——技巧学习固然重要,但确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更加重要,它关系到学生今后更高阶段的发展是否顺利。从这个层面讲,建议学生演唱与之能力相配的作品,不仅是帮助学习者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教育者和家长也要改变功利求成的思路,为学习者打下扎实的基础。声乐学习是一辈子的学习过程,既要看短,更要看长。

二、学 习

声乐学习的过程无非就是解决几个关键问题的过程,如怎么打开喉咙,怎么用气,怎么把握打开、用气的分寸感,怎么咬字,怎么获得共鸣,怎么连成大乐句……这些问题都是声乐学习过程中一定会遇到的问题,同时也可能是歌者一辈子要琢磨的技术问题。到底如何解决,戴老师通过对几位学员的指导和示范,很直观地让笔者感受到了在歌唱中“打开喉咙,气息歌唱”的重要性。

戴老师从一出场到整堂课结束,只要开口就始终保持着一种挂着位置、“哈喇”着下巴、咬字不太清楚的说话方式,这种说话方式一度造成二楼的学员总强调听不太清,希望改用麦克扩大音量。作为声乐教师,笔者完全理解戴老师的这种说话方式,一方面是为了使声音始终保持带位置的发声状态,方便随时出声范唱;另一方面是为了放松口腔,缓解说话过多带来的疲劳感。尤其当一位学员表现出的问题是喉咙打开过大时,戴老师这种说话方式的优势就更凸显出来了。那位学员在演唱时声音位置一直偏低,唱到高音时音高明显不够,用嗓过多,且嘴又张得有些太大了。戴老师要求学员要学习他说话的状态,微笑着半打哈欠,嘴一定不要张得太大,强调打开喉咙的状态一定是“准备打哈欠”的状态,而不是“完全打出哈欠”,更不是“打完哈欠”的状态。

对于这一点,笔者完全赞同。嘴张大虽然有利于喉咙打开,但要有度,张得过大则不利于高音的“掩盖”。而且,有些人的问题往往就是因为嘴张得太大,舌头还不自然地往回缩,这舌头一缩,歌唱的前途就没了。因为,舌头缩回去,字就咬不清楚了;舌根堵着喉咙,发出的声音一定是憋闷、僵硬的,不好听。所以在对其他几位男学员的指导中,戴老师一直反复强调声音的基础训练一定要从位置正确的说话开始。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即使掌握了这种说话位置,要做到在长达四个小时的指导中一直保持这种状态说话,也确非易事。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戴老师平时一直很好地保持着这种说话的习惯,形成了良好的肌肉记忆力。这是一个保持歌唱状态的好方法,歌者不仅应该掌握学习,更要多加练习,养成习惯。

关于如何做到“气息歌唱”,戴老师举例说应该是把气吸进来,在两肋产生压力,像吹口哨一样吹响了,这就是气息的运动。有了气息的同时,要把横膈膜的气息送到罩子(面罩)里,形成歌唱通道,这就是最基本的歌唱过程。笔者认为,其中一定要明确的是,在这个发声过程中,嗓子只是作为通道而不能在中间使劲,有的男高音唱高音时容易唱“破”,就是因为嗓子在中间用力了。戴老师所强调的把横膈膜与面罩结合起来就是“气息歌唱”的最高境界,他的示范每每都能证明确实如此。另外,笔者建议在做到这两点技术的同时一定要注意面部表情,表情好,声音一定会好。我们不能做只能听不能看的幕后歌唱家。

当掌握了“打开喉咙,气息歌唱”的技巧后,如何把技巧运用于歌唱中,戴老师又提出了一个学习观念,就是要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很多人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母音发好了,别的母音仍然不会发;练声唱得不错,一到唱歌就不会唱了;教师教会一首歌了,换首新歌,方法就不对了……笔者认为只有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

如何做到呢?首先得自己有意愿去学,要有目标地主动学习。排除爹妈给的先天嗓音条件,好声音通过后天努力也是可以做到的,所以要认清自己,树立学习的信心。其次要有名师指点。声乐作为听觉艺术,学习技巧和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都需要借用教师的经验和耳朵帮助学生把主观感受和客观听觉做到完美结合。但,因为上课的时间和次数都是有限的,所以在练习的时间里就需要不断地揣摩上课录音,观摩名家名段演唱,多听、多看、多比较。在这个练习过程中,可以适当模仿,但切忌猛练高音。嗓子疲劳会形成不良的肌肉记忆,应该多练中声区,和我们平常说话的声区结合起来。如果是学唱歌剧选段,可以把宣叙调和咏叹调结合起来练习,在朗诵时的声音位置上大量练、反复练,直到找到正确的声音方向,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唱出自己最美的音色。最后就是要多积累作品,在分析、处理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技巧。在这个过程中,千万不要认为只要唱得大概其就可以了。声乐作为表演艺术是二度创作,但这个“二度”绝不是可以无视原创意图和精神的任意创作。为了达到符合原创要求和创造性的表演完美结合,就一定要认真结合各种音乐要素分析作品的旋律、节奏、和声进行、速度、力度、表情标记甚至是伴奏织体的特点和变化,做到准确歌唱,这样才不会出现戴老师说的“自己作词作曲”的问题。在学习中也不要总是一遍遍地完整演唱,遇到有难度的部分,一定要逐字逐句的分析;尤其在演唱外国作品时,对元音、辅音的掌握可能唱十遍才达到会唱,再唱十遍刚达到熟悉,再唱十遍刚做到准确。想要达到脱口而出,得唱一百遍甚至几百遍。所以,必须下功夫多练习,只有课下练得多,课上和教师的交流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声乐学习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在方法上记住“打开喉咙,气息歌唱”,技巧上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再加上“勤学苦练,情技交融”,相信一定会唱出动人的歌声。

三、阶 段

声乐学习的过程不是一直向前的,戴老师提出可把声乐学习的过程与人生三阶段对应:无畏的少年阶段、成熟的中年阶段和睿智的老年阶段。声乐学习的第一阶段是自然阶段。这个时期的歌唱一定是充满着对声乐的热爱和无畏,什么都想唱,什么都敢唱。进入第二阶段后,学习时就会被气息、共鸣、位置、咬字等问题困扰。这个阶段是不自然阶段,也是三个阶段中相对漫长曲折的一个阶段。对于声乐技巧,学生有时能感受到,有时又抓不住,反反复复的过程最磨炼人的意志。所以,学习者必须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进行持久的钻研、揣摩,坚定不放弃的信心、恒心,最终一定会到达第三阶段(自然阶段)。当又回到自然阶段,那就是把所学技巧融会贯通、化于无形,让听众只听得到情感的传达,而听不到技术的痕迹,从而达到歌者和听者都舒服的更高级别的自然阶段。

笔者从小爱看金庸的武侠小说,每次给学生讲解时都会回忆起其中师傅传授武功秘籍的一段描述,和我们声乐学习的三个阶段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中,武功的第一境界是“手中有剑,心中亦有剑”,第二境界是“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第三境界是“手中无剑,心中亦无剑”。武林中真正的高手一定是“出招胜无招,无招胜有招”。细细揣摩,这“无招胜有招”也是我们声乐学习和表演追求的最高境界啊!

四、音 量

在近四个小时的授课过程中,戴老师基本上没使用扩音设备,只是应二楼学员的要求下在讲解时偶尔使用了耳麦;但在学员演唱和自己示范歌唱时,一律用自然声音歌唱。笔者坐在千人剧场一楼的最后一排,每当戴老师做示范时都能清楚地听到他的音色、吐字,其声音的线条感非常明显,清晰入耳。相比之下,学员的演唱就明显达不到这种剧场式的艺术品质。

戴老师对于不使用扩音设备的解释,笔者深表赞同。首先,是因为美声唱法本身强调的就是柱状共鸣,利用歌者自身的气息、共鸣,达到让听众更清晰地分辨出音色、吐字、归韵、声音强弱控制变化,同时也更能感受到美声唱法的歌唱魅力。其次,现在的人太过于追求音量大,不只是唱的人追求音量,观众也习惯于以“大”为美,反而忽略了声音最本质的东西——表达情感。戴老师认为:“现在的人们太‘噪’了,不论是看电视还是看手机,哪怕是戴耳机都要开很大的声音,不然就觉得听不过瘾。其实当你静下心来,小音量反而更能让你集中精神去感受。”

在音乐的漫长发展进程中,很多音色的选择和作品创作原则就是基于人耳的接受范围。人耳只选择20至4000赫兹的乐音构成音乐,只有在这个范围内的声音,人们才更能感受到音乐的美(当然历史上也有作曲家曾用500支小号齐奏,以致听众当场晕厥,这也可谓是对音量追求的一次探索)。现在人们所追求的“大音量”,不只让歌者忽略了音的质量,更让听众形成了歌唱以“大”为美的审美误区。这不禁让人想起美声唱法初传入国内时,有歌唱家感叹每次演出只有声音拖得长才会有掌声,同样地令人唏嘘,而我们对于如何歌唱和如何欣赏歌唱都需要进行更普及的学习和提高。

猜你喜欢
气息歌唱声乐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自然的气息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春的气息”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歌唱十月
春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