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少卿,李 欢,徐勤媛,罗永波,宣志斌,肖培磊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江苏无锡 214072)
随着环境和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太阳能、风能、燃料电池等可再生能源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光伏发电逐渐成为新能源领域的典型代表。太阳能具有清洁无污染、用之不竭的优势,是理想的可再生能源[1]。
在光伏发电系统中,太阳能充放电控制器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其主要的组成部分就是DC-DC转换器,将太阳能转换为所需要的电压,通常的做法是采用一个Boost转换器或一个Cuk转换器将前级较低的电压值转换为较高的电压值。这两种转换器在市场上均有应用,其中Boost转换器体积小、成本低,被广泛应用,而Cuk转换器具有输出纹波小的特点,能够提高系统的抗扰动性[2],是Cuk转换器在高端应用环境中的优势。为了满足不同的应用环境,研制出一款既能配置成Boost转换器又能配制成Cuk转换器的DC-DC转换芯片无疑是迫切的市场需求。
文献 [3]介绍了一种传统的Boost型/Cuk型DC-DC转换芯片,其反馈环路有3个输入端口,通过改变输入端口的连接方式实现Boost型转换器和Cuk型转换器之间的兼容,这种情况下使应用变得复杂,弱化了芯片设计本身的初衷。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全新的单输入反馈环路的DC-DC转换芯片,在实现Boost型转换器和Cuk型转换器兼容的同时,简化应用条件,节约外围成本。
文章第2节主要介绍Boost型/Cuk型DC-DC转换芯片的基本工作原理与内部结构;第3节介绍单输入反馈环路的原理与电路实现方式;第4节介绍整体电路仿真和版图结构;第5节给出结论。
本文介绍的DC-DC转换芯片配置为Boost转换器应用如图1所示。在Boost拓扑架构中通过电感L1传递能量使输出电压VOUT大于输入电压VIN,实现升压的效果。输入电容C1对外部输入电压进行滤波,同时也起到降低EMI的作用,输出电压大小取决于反馈电阻R3的值,芯片工作频率由电阻R1决定,也可通过SYNC端同步外部时钟频率。
图1 配置为Boost转换器应用图
本文介绍的DC-DC转换芯片配置为Cuk转换器应用如图2所示。在Cuk拓扑架构中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的极性相反,通过电容C5传递能量使输出电压|VOUT|大于、小于或等于输入电压VIN。
图2 配置为Cuk转换器应用图
通过比较图1和图2可以看出,反馈环路只有一个输入端口FB,在Boost架构中,通过调整电阻R3的阻值可实现输出电压的改变,同理在Cuk架构中,同样调整电阻R3的阻值亦可实现输出电压绝对值大小的变化。因此芯片在兼容两种拓扑结构的同时简化了外围应用,降低了成本。
如图3所示,Boost型/Cuk型DC-DC转换芯片采用恒定开关频率、电流模式控制方式来实现电源电压的转换。振荡器输出方波的上升沿将触发器SR2置位,功率开关管MM1导通,流过功率管MM1的电流增大,从而在采样电阻RCS上产生压降,该压降与流过功率开关管的电流成正比,该压降经误差放大器A3放大后叠加在固定斜坡补偿电压上,叠加后的信号输入PWM比较器的正输入端。当该信号大于PWM比较器负输入端的值时,触发器SR2复位将功率开关管关断。PWM比较器负输入端的值取决于误差放大器A1(或 A2)的输出。
图3 DC-DC转换芯片内部结构
当芯片配置为Boost转换器时,负反馈环路使得FB端电压为1.215 V左右,从而误差放大器A2的正输入端电压远大于负输入端电压(0 V),其输出为高电平,二极管DD2截止,误差放大器A2对VC电压没有影响。此时有一路电流从转换器输出电压VOUT经过反馈电阻R3后流入FB端口,并通过电阻RR2到地,由于FB端电压近似为1.215V,因此转换器输出电压是:
当输出重载时,VOUT电压略微下降,FB端电压略微低于1.215 V,误差放大器A1的输出抬高,由于二极管DD1的作用导致电流源中的电流更多地流入VC节点中,导致VC电压抬高,升压转换器就会传输更多的能量到输出负载端。当输出轻载时,VOUT电压略微上升,FB端电压略微高于1.215 V,误差放大器A1的输出降低,由于二极管DD1的作用导致电流源中的电流更多地流入误差放大器A1中,导致VC电压降低,升压转换器就会减少传输到输出负载端的能量。
当芯片配置为Cuk转换器时,负反馈环路使得FB端电压为0 V左右,从而误差放大器A1的正输入端电压(1.215 V)远大于负输入端电压,其输出为高电平,二极管DD1截止,误差放大器A1对VC电压没有影响。此时有一路电流从芯片内部经电阻RR1后从FB端口流出,并通过反馈电阻R3流入转换器输出端。因此,转换器输出电压是:
当输出重载时,VOUT电压绝对值略微下降,FB端电压高于地电压,误差放大器A2的输出抬高,由于二极管DD2的作用导致电流源中的电流更多地流入VC节点中,导致VC电压抬高,Cuk型转换器就会传输更多的能量到输出负载端。当输出轻载时,VOUT电压绝对值略微上升,FB端电压略微低于地电压,误差放大器A2的输出降低,由于二极管DD2的作用导致电流源中的电流更多地流入误差放大器A2中,VC电压降低,Cuk型转换器就会减少传输到输出负载端的能量。
图4所示为构成单输入反馈环路重要组成部分的误差放大器电路。电路主体部分采用双极型晶体管结构,以获得较快的响应速度,偏置部分采用MOS管结构,提高精确度。正常工作时,电流源II1的电流流入晶体管QQ1和晶体管QQ2;当FB电压大于1.215 V时,电流源II1的大部分电流通过晶体管QQ1流入电阻RR5和电阻RR7;当FB电压小于1.215 V时,电流源II1的大部分电流通过晶体管QQ2流入电阻RR3和电阻RR8。电流源II2的电流流入晶体管QQ3和晶体管QQ4,当FB电压大于地势电压时,电流源II2的大部分电流通过晶体管QQ4流入电阻RR4和电阻RR8,当FB电压小于地势电压时,电流源II2的大部分电流通过晶体管QQ3流入电阻RR5和电阻RR7。
合理设置电流源II1、电流源II2、电流源II3和电流源II4的电流值以及电阻RR3、电阻RR4、电阻RR5、电阻RR6、电阻RR7和电阻RR8的阻值,可实现电路的功能。例如,电流源II1和II2的电流值设置为4 μA,电流源 II3和 II4的电流值设置为 2 μA,电阻 RR3、RR4、RR5和RR6的阻值设置为20 kΩ,电阻RR7和RR8的阻值设置为10 kΩ。
在Boost型工作模式下,FB电压为1.215 V,晶体管QQ3截止,电流源II2的全部4 μA电流通过晶体管QQ4流入电阻RR4和电阻RR8,电流源II1的4 μA电流分别经晶体管QQ1(2 μA)和晶体管QQ2(2 μA)流入电阻 RR5、RR7和电阻 RR3、RR8,电流源 II3的 2 μA电流通过晶体管QQ5流入电阻RR5和电阻RR7,电流源II4的2 μA电流通过晶体管QQ6流入电阻RR6和电阻RR8。因此,流过电阻RR8的电流为8μA,流过电阻RR6的电流为 2 μA,流过电阻 RR7的电流为 4 μA,流过电阻RR5的电流为4 μA,晶体管QQ5的发射极电压为电阻RR7的压降(40 mV)与电阻RR5的压降(80 mV)之和(120 mV),晶体管QQ6的发射极电压为电阻RR8的压降(80 mV)与电阻RR6的压降(40 mV)之和(120 mV),晶体管 QQ5和晶体管 QQ6发射极电压一致,晶体管QQ6集电极电压VC处于一定的电压值。
图4 自适应滞环电压产生电路
当输出负载减少时,FB电压增大,流过晶体管QQ2的电流减少,PNP晶体管QQ1的电流增大,因此流过电阻RR8的电流减少,VC电压降低;当输出负载增加时,FB电压减小,流过晶体管QQ2的电流增大,流过晶体管QQ1的电流减小,因此流过电阻RR8的电流增大,VC电压增大。
在Cuk工作模式下,FB电压为0 V,晶体管QQ1截止,电流源II1的全部4 μA电流通过晶体管QQ2流入电阻RR3和电阻RR8,电流源II的4 μA电流分别以晶体管QQ3(2 μA)和晶体管QQ4(2 μA)流入电阻RR5、RR7和电阻 RR4、RR8,电流源 II3的 2 μA 电流通过晶体管QQ5流入电阻RR5和RR7,电流源II4的2 μA电流通过晶体管QQ6流入电阻RR6和RR8。因此,流过电阻RR8的电流为8 μA,流过电阻 RR6的电流为 2 μA,流过电阻 RR7的电流为 4 μA,流过电阻RR5的电流为4 μA,晶体管QQ5的发射极电压为电阻RR7的压降(40 mV)与电阻 RR5的压降(80 mV)之和(120 mV),晶体管QQ6的发射极电压为电阻RR8的压降(80 mV)与电阻 RR6的压降(40 mV)之和(120 mV),晶体管QQ5和晶体管QQ6发射极电压一致,晶体管QQ6集电极电压VC处于一定的电压值。
当输出负载增加时,FB电压增大,流过晶体管QQ3的电流减少,流过晶体管QQ4的电流增大,因此流过电阻RR8的电流增加,VC电压升高;当输出负载减少时,FB电压减小,流过晶体管QQ3的电流增大,流过晶体管QQ4的电流减小,因此流过电阻RR8的电流减少,VC电压降低。
本文设计的Boost型/Cuk型DC-DC转换芯片采用ASMC 0.35 μm 5 V/60 V BCD工艺,用Spectre进行仿真,波形见图5和图6。其中图5所示为Boost应用架构VIN=5 V、VOUT=12 V、IOUT=550 mA典型条件下各主要节点的波形;图6所示为Cuk应用架构VIN=5 V、VOUT=-12 V、IOUT=350 mA典型条件下各主要节点的波形。
从图5中可以看出,电路工作在升压架构,电感电流波形为三角波,SW引脚波形为周期性方波,输出电压纹波40 mV;从图6中可以看出,电路输出电压极性与输入电压极性相反,电感电流波形与开关波形符合实际值。
本文设计的Boost型/Cuk型DC-DC转换芯片的版图设计结果如图7所示,其中逻辑部分在左侧,功率管部分在右侧,两者通过高压N阱隔离。芯片面积为1.6 mm×2.0 mm。
图5 Boost型DC-DC转换芯片仿真波形
图6 Cuk型DC-DC转换芯片仿真波形
图7 版图设计结构
该电路流片后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如图8和图9所示。图8为芯片配置为Boost转换器的实测波形,从图中可以看出,在输入电压5 V的条件下,通道一为输出电压VOUT的波形,输出电压为12 V;通道二为SW引脚波形,SW引脚为频率为1.24 MHz的开关波形;通道四为负载电流Iout的波形,负载电流550 mA。因此,芯片可配置为Boost转换器,且满足设计要求。
图8 芯片配置为Boost转换器的测试波形
图9所示为芯片配置为Cuk转换器的实测波形,从图中可以看出,在输入电压5 V的条件下,通道一为输出电压VOUT的波形,输出电压为-12 V;通道二为SW引脚波形,SW引脚为频率为2 MHz的开关波形;通道四为负载电流Iout的波形,负载电流-350 mA。因此,芯片可配置为Cuk转换器,且满足设计要求。
图9 芯片配置为Cuk转换器的测试波形
表1 参数对比表
本文采用ASMC 0.35 μm 5 V/60 V BCD工艺,设计了一款DC-DC转换芯片,通过全新的单输入反馈环路使得芯片既可配置为Boost转换器也可配置为Cuk型转换器,简化了外部应用,节省了系统成本。仿真结果表明转换芯片达到了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