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与发展:基于“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研究的统计分析

2019-01-07 07:55陈荣泉
昌吉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研究者驱动教学模式

卢 薇 陈荣泉

(石河子大学外国语学院 新疆 石河子 832003)

引言

20世纪80年代中期,二语习得理论中出现了Krashen(1985)的输入假设和Swain(1985)的输出假设。文秋芳教授在两者的基础上提出“输出驱动假设”,2014年5月完善并修改为“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这一假设主要包括:(1)输出比输入对语言学习的驱动力更大;(2)把输出能力作为学习目标更符合学生就业需要,允许学生根据自身需求侧重培养自己的部分表达能力,即说、写、译中的一种或两种能力[1]。“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主要挑战传统的“课文中心”、“课文至上”的教学理念,强调要从教课文转变为教学生用英语做事[2],提倡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学用一体说的模式。

本文尝试采用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回顾梳理自2014年5月提出的“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研究的发展状况,展望本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研究回顾

研究者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的高级检索,按主题、篇名、关键词在检索框内输入“输出驱动—输入促成”,经人工选择,排除不相关文献,最终得到85篇“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研究文献(2014年5月—2018年5月)。这些文献的内容主要涵盖教学设计与评价、听说教学、写作教学、阅读教学和读写教学等方面,主要体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征:(1)文献数量总体呈快速上升趋势;(2)文献刊物多以期刊为主,硕博论文数量较少;(3)研究对象比较分散,多以大学生为主,硕博研究生较少;(4)研究方法多侧重论述性研究,实证研究相对较少。研究将从以下4个维度,即总体趋势、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来分析探讨2014年5月—2018年5月我国“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的研究现状。见表1

表1 2014年5月—2018年5月“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研究的发展状况

(一)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研究的总体趋势

纵观2014年5月—2018年5月期间关于“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近几年来该假设相关文献数量呈动态变化的趋势(见图1)。自2014年5月开始,“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研究数量总体呈快速上升趋势,其中2014—2016年发展势头较快,从3篇发展到29篇;2016—2017年数量呈极度缓慢上升态势,从29篇发展到30篇;截至2018年5月,该理论的应用只有11篇,但按照整体趋势来看,2018年也呈总体上升趋势。此趋势表明:(1)该领域研究者们对“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理论的理解和认同程度逐渐增强;(2)“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的研究内容不断丰富,研究方法渐趋多样化,侧面反映出其学术价值并且得到该领域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为外语教学提供了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图1 2014年5月—2018年5月“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研究对象情况

(二)“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的研究对象

2014年5月—2018年5月的“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研究涵盖不同层次的研究对象,包括研究生、大学英语专业学生、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高职生、高中生、初中生,等。其中,针对大学非英语专业的论文最多,有54篇,大学英语专业13篇,高职生8篇,初中生3篇,高中生和研究生的论文分别为2篇,其余3篇论文考察的是军校外语教学和专门用途英语,共计3篇。从86篇文献来看,该理论更适用于中高级学习者并以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基础,所以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是研究者们的最佳选择。从研究对象分布情况来看:(1)“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对大学生的英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该理论主要针对中高级学习者,显然对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关注力度不够;(2)运用“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研究对初高中生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但是研究对象的多元化说明该假设的适用范围更广。

(三)“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的研究方法

通过对“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研究方法进行分类统计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研究发展趋势。2014年5月—2018年5月,“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理论与实践并进,论述主要以运用访谈法、举例论述,等;实证性的方法主要以实验法、调查等为主。

图2 2014年5月—2018年5月“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研究方法分布

图2显示,“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研究多采用论述性方法,论述性论文多达60篇,多以教学模式、策略、听说读写的建议改革为主,占总数的70%,而实证性论文为25篇,多以行动研究、实验研究为主,占总比例的30%。由此得出:(1)论述性论文有助于“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可拓展研究视角;(2)实证性论文数量较少,说明理论在实践层面上亟待丰富,未来国内学者应注重实证性研究,使其更好地助力外语学习者。

“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是根据我国外语教育现状所提出的的理论,对我国外语教学改革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85篇文献中,共计52篇有基金或课题项目(包括国家级、省级、校级,等),其中39篇有1项基金或课题项目,9篇有2项基金或课题项目,4篇有3项基金或课题项目,由此可见对“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的关注和重视程度。

(四)“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研究内容

85篇文献根据内容大致分为教学设计与评价、听说教学、写作教学、阅读教学和读写教学,等。不同主题的内容论文的数量及其比例,如表2所示。

表2 2014—2017年“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研究内容分布

由表2可知,“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设计与评价、听说教学、写作教学、阅读教学和读写教学等方面。教学设计与评价共有39篇论文,占46%;听说教学有17篇,占20%;写作教学有16篇,占19%;阅读教学和读写教学各为为5篇,分别占6%;其他如语法、跨文化交际、英美文学等,共计3篇,共占3%。由此可见,国内学者越来越关注“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的研究,从侧面反映出该假设的学术价值,同时也为英语学习和教学提供了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下面研究者将重点回顾分析“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的教学设计与评价、听说教学、写作教学、阅读教学和读写教学五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1.“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的教学设计与评价研究

“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的英语教学模式研究是研究者较为关注的内容之一,占比46%。文秋芳教授根据泰勒提出的课程理论框架,阐述对实施该假设的要求[3],泰勒(1949)主张课堂教学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过程和方法)和评估体系,这四要素互相联系,缺一不可[4]。研究者们主要在“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的指导下探讨和研究英语教学的教师角色、课堂活动、教学模式,等。

周忠新(2016)基于“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得到提高,英语沟通表达的自信心得到增强,有利于学生未来的自我完善与发展[5]。史亚轻和成登忠(2017)在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的指导下重新定位大学英语教师及学生的角色,设计研究相应英语教学模式实验,循序渐进地整合大学英语英语教学模式,使每个教学过程围绕一个特定话题,将输入与输出有效衔接。[6]李文俊(2015)根据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提出新的教学模式,即“预输入—尝试输入—输入—输出”,并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了为期一学期的行动研究,该结果证明这个教学模式是可行的,并且促进了学生的英语学习,特别是说和写的语言产出性能力。[7]

总体而言,教学设计与评价类的论文较为丰富,多以“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为理论基础,探讨如何将该理论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而提高学生语言的应用能力,提升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但是此类论文大部分都以介绍和改革建议为主。

2.“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的听说教学研究

“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的听说教学研究占20%,数量仅次于教学设计与评价研究。听说教学研究主要从口语、听力、视听说一体、听说一体等角度讨论“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对英语教学的作用。

廖燕(2016)基于“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理论,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理工类B班班级的英语听说课程的教学及其对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积极作用。项丹凤(2015)基于“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的理论,分析了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按照主题设计输出活动,构建全新的大学英语口语课堂。[8]

上述研究大多以举例论述为主,实证研究较少;该假设认为输出的驱动力大于输入,也就是说更注重培养听说读写译中说写译的能力,口语、听说一体的教学研究更适合该理论的实践应用,因此研究者应更关注学习者说写译的能力。

3.“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的写作教学法研究

“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的写作教学法研究占19%。写作作为语言输出的重要环节之一可研究性较强。国内研究者多以大学非英语专业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和写作教学模式研究。

宋祝(2016)在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的指导下,基于“体验英语—写作教学资源平台”,系统地开展大学英语写作实践教学,通过实践证明该假设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9]孙超(2016)在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的指导下,对大学商务英语写作教学进行了探究,并提出了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期望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合理使用输入和输出,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语言输出机会,提高学习兴趣,增加信心,培养成就感,切实提高学生的商务英语写作水平,促进其语言应用能力的发展。[10]

写作作为重要的输出环节,由于研究所占比重不大,仍需要研究者继续深入和创新研究,不断拓展研究对象,使学习者输出和输入更好地结合。

4.“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的阅读和读写教学

“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的阅读和读写教学研究各占总体比例的6%。李立锁和狄伟进(2016)旨在通过“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这一理念的指导,尝试新的阅读英语教学模式。刘冬梅(2017)基于“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提出高校英语阅读改进对策,旨在改善现有的英语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和理解能力。[11]

吴艳(2017)通过“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设计大学英语读写课程中的具体实施。[12]王洪林(2016)针对当下英语专业读写危机,开展基于“输出驱动—输入促成”的读写一体化教学行动研究。结果发现,基于写作任务驱动的阅读有助于提高读写效率,而基于阅读驱动的写作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13]

综上可见,作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阅读和读写教学研究较少,尽管该假设注重培养说、写、译中的一种或两种能力,但是输入的促成的作用不可忽视,该类研究应引起研究者们的关注,进一步纵向深入发展。

二、“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的展望

总体来说,国内“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研究处于快速上升趋势,且多数获得基金支持,说明该假设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通过统计分析结果,研究者期望该假设不断完善。

(一)拓宽研究对象范围和准确定位

文秋芳(2014)提出“输出驱动假设”(简称旧假设)主要针对中高级英语学习者[14]。因发现旧假设未清晰界定输入的作用,导致教师不易处理输出与输入的关系,后将旧假设修改为“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简称新假设),新旧假设在适用对象、输出作用、表达能力的地位三个方面拥有相同的内容。新旧假设都认为该假设适用于中高级英语学习者。刘艳芳(2017)指出中高级英语学习者是指适合大学及以上的学生课堂使用,对学生和老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15]但是从2014年至2017年,CNKI文献数量中存在高职、高中、初中学生的假设研究,实验证明,该假设也同样适用于高职、高中、初中生。未来研究中,研究者应该更偏向于中高级英语学习者,尤其是研究生、大学生,深入挖掘影响研究对象的因素,深化该假设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促进其发展。还要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体”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在设计输出任务和选择输入材料的工作上,选择和设计适合学生的课程,提供恰当的新输入材料和输出帮助,以及有针对性的反馈,还要具备整理设计教学内容的能力和具备实施教学计划、调控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要求学生综合素质较高,否则进行语言输入后并不能很好的输出。未来需要加大力度培养教师能力,教师要掌握并熟悉教材以及学生的输出输入能力,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整合材料,设计恰当的课程,符合学生的发展方向。学生要遵循教师的安排,找到学习的乐趣,提高自信程度和外语运用能力。

(二)加强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虽得到多项基金和课题支持,但是以论述性研究为主,实证研究较少,该假设因发展时间较短,还需要大量的实证研究去验证该假设的合理性和适用性,目前研究者只是针对英语教学提出相应的改革意见和设计,为了证明该假设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未来研究中应该更深层次的纵向、横向研究,如使用个案与整体、主位和客位研究等多元性策略;将该假设合理运用到外语教学的课堂中,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切实做到提高学生外语能力,让学生在学中用。

(三)促进研究内容深化和创新

根据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的相关研究来看,研究内容很广,但核心期刊和博硕论文发表数量较少,研究者应立足该假设的根本,追求高质量和创新性的研究,整合各种研究视角与方法论,不断开拓和深化该假设在外语教学中的研究应用;文秋芳教授提出该假设旨在构建适合我国外语教学的理论,但从发表的文章来看,均是英语研究,“一带一路”的提出,给我国外语发展带来很大的机遇,高校教师应抓住这次机遇,共同致力于外语教学研究。

三、结语

本文运用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2014年5月至2018年5月我国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相关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主要从该假设的发展趋势、对象、内容和方法进行梳理和分析。总体而言,“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研究仍处于探索和实验阶段,该假设仍然需要成长与发展。在今后的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中,研究者应该着重从实践研究出发,注意研究对象的选择,运用更为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保证高质量的输入与输出,深化和创新该假设研究视角,使该假设更好地运用于外语教学中,助力师生共同进步与发展。

猜你喜欢
研究者驱动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基于S3C6410的Wi-Fi驱动移植实现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医生注定是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