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证之肺阳虚证与温阳平喘探析*

2019-01-07 07:53李竹英师留杰高风丽
中国中医急症 2019年6期
关键词:痰饮干姜平喘

李竹英 师留杰 高风丽△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哮证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脏腑功能失调或虚弱,复因外感六淫、饮食情志、劳倦、瘀血等触发内伏之宿痰,导致痰气相搏,气道痉挛引起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临床以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症,即“喘促喉中如水鸡声者,谓之哮”。哮证之肺阳虚证是由于外邪侵袭、饮食生冷、劳倦内伤及久病体衰所致肺阳不足,阴寒内生,肺失宣降,津液凝聚不布,而引起喘促气短,吐痰清稀,形寒自汗,四肢欠温,口不渴,脉迟弦或迟缓等温煦失职的临床表现。

1 肺阳的历史沿革

肺阳是指肺脏之气中具有温煦、宣发作用的部分,其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温化、宣发、通调水道、化生阴血、遣魄之随神往来[1]。 “肺阳”一词首载于唐代 《大明本草》,且该书指出“人参治疗肺阳气不足”,实开肺阳不足之先河[2]。自此,各代医家开始对肺阳、肺阳虚的名称、病机、证治等进行探索和论述。宋·严用和在《济生方》中提出“肺者,虚则生寒”。元·王好古之《汤液本草》亦有“补肺之阳”的记载,并明确提出“人参味即甘温,调中益气,即补肺之阳,泄肺之阴也”。至明清时期,有关“肺阳”的生理、证候及治疗方药的论述更为详尽。明·张景岳在《类经附翼·求正录》中提出“寒嗽虚喘,身凉自汗者,以金脏之阳虚,不能保肺也”。明·秦景明亦在《症因脉治》中记述“肺阳虚”之症状,即“如面色惨白,二便清利,气怯神离,肺之真阳虚也”。清·唐容川《血证论·咯血》云“失血之人,亦有一二属肺经虚寒者……此乃温补肺阳法”,由此提出肺阳虚理论特征及温补肺阳之治法。及至现代,“肺阳”理论较之前更加系统和完善。蒲辅周提出“肺阳虚”的症状及病机,即“肺阳虚,则易感冒,因卫气虚,抵抗力弱”[3]。唐步琪提出“肺阳偏虚而致咳者,多吐白泡沫清痰……法当辛甘助阳,温补肺气”,阐述了“肺阳虚”的特征及治疗。

2 肺阳虚与哮证

寒邪犯肺或饮食寒凉生冷之物是肺阳虚证的常见诱因,痰饮久停、久咳伤肺、脾肾阳虚则是其主要致病因素[4]。若肺脏的主气、温煦、通调水道等功能失调,则可引起一系列肺阳虚衰的临床表现。首先可见如咳嗽、喘息、胸闷等常见的肺系症状;其次兼见如咳喘无力、气短、自汗等肺气虚症状;再次必见如畏寒肢冷、痰涎清稀、舌淡胖、苔白,脉濡细或沉、迟、弱等阳虚征象。

2.1 寒邪袭肺,伤及肺阳 饮食生冷、过用寒凉、外感风寒等致使寒邪外袭,首先犯肺,则肺阳被遏,肺失宣降,久则肺阳耗伤;阳虚内寒之禀赋、劳倦伤阳等阳气受损,津液不得布散,聚液生痰,致使痰阻气逆,形成哮证之寒饮蕴肺证[5]。症见咳嗽,喘息,痰多稀薄色白,恶寒或发热无汗,苔薄白,脉浮紧[6]。

2.2 痰饮久停,阳虚不化 “痰饮内伏”作为哮证发生后脏腑失调的病理产物,也是病情反复的启动因子,在疾病的转归中处于枢纽位置。痰为阴邪,其性黏滞,壅阻气机,易耗伤阳气。肺阳虚衰,失于输布水液、通调水道,而致痰邪留恋,引起哮证发生。水液停于肺窍,亦需阳气的温运,致使肺阳更加虚衰。痰饮耗伤阳气引起肺阳亏虚,肺阳亏虚复使痰饮停聚,导致哮证时发,经久难愈。此外,肺阳虚衰,脉道失于温通,血脉挛缩,则血液凝涩而运行不畅,导致血液在体内某些部分淤积不散,形成瘀血。同时,宿痰伏肺,气机郁滞,升降失常,影响血液运行,出现痰瘀胶结不解的复杂局面。痰夹瘀血,结成窠臼,潜伏于肺,遂成哮病的宿根。如此反复致使哮证症状日益加重,迁延不愈。症见咳嗽,喘息,口吐涎沫,遇寒加重,舌苔白腻,脉浮紧[6]。

2.3 久咳伤肺,气病及阳 素体虚弱或久病体虚耗伤肺气,气无所主,气虚日久,阳虚为气虚之甚,以致肺虚有寒,气不化津,津聚为痰,痰浊内蕴;此外,肺卫失固,外邪更易侵入引发哮证。症见咳嗽,喘息,神疲乏力,形寒肢冷,舌淡,脉虚弱。

2.4 脾阳亏虚,肺阳失养 脾土为肺金之母脏,肺脏与脾脏因其五行相关、经络相连、功能互系从而导致“母病及子”等病理联系[7]。若脾阳虚弱,水谷精微失于化生,不能上输于肺,从而肺阳无以充养[8]。此外,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若脾阳虚弱,运化失司,津液停聚为痰饮。痰为阴寒之邪,日久停肺,肺阳渐耗,致肺阳不足,肺不布津,阳虚不运,痰饮留伏,津凝气逆,更伤肺阳,形成恶性循环,致使咳喘复作。症见咳嗽,咯痰,痰多色白,舌淡、苔白,脉滑。

2.5 肾阳不足,肺阳失温 肺肾以其阴阳互资、表里互通、肺呼肾吸、经络相贯等生理联系,从而引起肺肾病理相传[9]。肾阳为元阳之根本,与水谷精微运化之阳气通过三焦等通道输注于肺,从而资助肺阳以推动津液输布[8]。若肾阳不足,阴寒内生,无以温暖肺阳,肺阳温煦无源而致肺阳虚。肾阳虚衰,气失摄纳,温化失常,水湿失制,水泛成痰,上迫于肺,致使喘哮不愈。症见咳喘日久,气短,头晕乏力,呼多吸少,动则尤甚,畏寒肢冷,舌淡,脉细[6]。

3 温补肺阳治疗哮病

《医理真传》云“阳虚之治,总宜温补”,且《金匮翼》提出“温法有二: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哮证之肺阳虚证的基本治法为温补肺阳,并随证加减,以使肺阳通运,哮病缓解。邵雨萌等通过对古代“肺阳虚”方药数据库的建立及数据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治疗肺阳虚证的三大原则为补虚、解表及化痰;使用药物以辛、甘、苦味为主要药味;药性倾向于温、平、热;常用药物为半夏、麻黄、杏仁、细辛等[10]。

3.1 温补阳气,蠲化寒饮 寒犯肺金,致使肺气闭遏,从而引动伏痰,则发为哮鸣。此类哮证之阳虚寒饮内停证,治当温肺化痰定哮,方选小青龙汤。小青龙汤始载于《伤寒杂病论》,其方药组成为麻黄、干姜、细辛、半夏、桂枝、白芍、炙甘草、五味子[11]。方中麻黄宣肺平喘;干姜、细辛、半夏温阳化饮,以消内积之寒饮;桂枝温经通脉;白芍和营养血,制约余药辛散之性;炙甘草润肺;五味子敛肺。其中五味子可制约干姜、细辛温散之性,以防其发散太过,耗散肺气;干姜、细辛又可制约五味子,以防酸收太过而敛肺遏邪。小青龙汤各药物相配可解表散寒,温肺化饮,祛邪而不伤正,从而使寒去痰除,肺脏宣肃有序,气机调畅,哮病乃止。此外,多项研究表明小青龙汤可降低气道炎症细胞浸润水平,从而减轻气道炎症;抑制哮喘小鼠肺组织IL-13、转化生长因子-1的表达,从而改善其气道重塑;可通过缓解哮喘豚鼠模型气道平滑肌痉挛,改善肺通气功能,从而降低其气道高反应性[12]。

此外,刘燕等运用由麻黄、桂枝、生白芍、干姜、五味子、法半夏、甘草、细辛、人参、黄芪等药物组成的温阳化饮方干预寒饮蕴肺病证结合哮喘大鼠模型;其结果表明,温阳化饮方可通过减少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活性以抑制哮喘大鼠气道重塑的作用,减轻其咳嗽、气喘症状[4]。

3.2 健脾温肾,扶正补虚 脾肺阳虚,失于温化,水湿内停,聚饮阻肺。治当健脾温肺,化痰消饮,投方选用温脾与暖肺并重,温化痰饮,顾护气津的苓甘五味姜辛汤。苓甘五味姜辛汤始载于《金匮要略》,其方药组成为茯苓、甘草、干姜、细辛、五味子。方中干姜可温肺逐寒、化饮消痰,振奋阳气,寒饮自除,同时干姜温中健脾以运化水湿;细辛温升宣通表里阳气,助干姜祛已聚之痰,使水液得化。茯苓健脾利水,消已成之饮,且杜生痰之源;五味子敛肺止咳、生津,与姜、辛相伍,散收并行,使肺气开合有度,从而饮去而不伤正;甘草益气健脾,调和诸药。全方诸药相合,培土生金,治痰调气,用于因脾阳不足,寒从中生,母病及子而犯肺之哮证,可使肺之阳气得复,痰消饮化[13]。李岩实验研究表明苓甘五味姜辛汤可上调哮喘大鼠模型的环腺苷酸、环腺苷酸依赖性蛋白激酶A、水通道蛋白5、环腺苷酸应答元件结合蛋白的表达水平,进而减轻气道炎症反应[14]。

肺阳气虚衰,以致久病及肾,从而使肾不纳气。治当温补肾阳,纳气平喘,藉以使阴生阳长,元阳振复,下施固摄之权,上以温助肺金。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建秋教授将淫羊藿、太子参、黄芪、五味子、知母、炙麻黄、款冬花、地龙、罂粟壳等中药组方而成平喘颗粒。方中淫羊藿化痰止咳,温补肾阳;炙麻黄宣肺平喘;黄芪补脾肺气;太子参益气生津;地龙平喘解痉;五味子、罂粟壳敛肺止;款冬花、知母润肺止咳。全方可温补肺肾、宣畅气机,从而温阳益气、化痰平喘[15]。实验研究表明平喘颗粒可改善哮喘模型大鼠肺组织病理改变,抑制蛋白过敏引起的体内自噬和凋亡[16]。此外,平喘颗粒也可抑制哮喘发病过程中树突细胞成熟,降低树突细胞Notch1,Jag-1 mRNA表达,调节其免疫功能[17];抑制表皮生长因子mRNA表达,减轻其气道高反应性[18]。

4 结 语

哮证之肺阳虚证的病因为痰邪为患,当以温药和之,通过补肺虚、化痰饮,则可祛除致病之宿根,防止疾病反复发作。肺肾阳虚为本,痰盛为标的“阳虚痰盛”为其基本病机。哮证反复发作皆由阳虚、肺脾肾功能失调、津血运行失常等引起痰瘀内停,并阻于气道,气机失畅所致。肺主一身之气,若气机郁滞,血行失常,致使肺络瘀阻、肺气壅塞。机体诸多病理变化,互为因果,循环无端,致使反复迁延,难以痊愈。故当以宣肺化痰治标,温阳益气治本,唯有痰瘀消散,津血运行正常,则肺气得以宣畅,哮证症状得以缓解。

猜你喜欢
痰饮干姜平喘
再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平喘止咳汤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临床效果分析
脾胃病从痰饮论治探源及经验
观察通腑平喘汤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
干姜:温中暖胃的主帅
《千金方》与《外台秘要方》痰饮病方药探析
浅析“病痰饮者 当以温药和之”与肾性水肿相关性探讨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姜有干鲜,不可混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