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佳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福建泉州 362011)
校企合作在各个高职院校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作为一个优质且可持续发展的办学模式,在诸多实际案例中所取得的办学成果、学生培养质量并不如最初所设想的理想,甚至有些院校出现了合作办学质量逐年下降,最终合作终止的情况。通过到合作企业实地调研、与校企合作相关人员的深度访谈后发现,教务管理作为校企合作办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其好坏直接影响了合作办学的成功与否。因此,对校企合作办学中教务管理方面的重视和深入研究,是校企合作办学研究的重要一环,具有增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提高合作办学质量,提升合作办学水平,促进学生就业,保证专业可持续发展等现实意义。
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往往是以学校为中心,没有体现校企合作的特色、特点,合作企业把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生搬硬套”到校企合作教学班的管理上。但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无法满足且不适应校企合作所需的教学管理需求,甚至忽略了教师的主体性,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性的发展。
同时,教学管理制度实施不到位的情况普遍存在。例如教务工作中常规的管理工作,每学期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在校企合作班就往往流于形式。又如,在上课过程中,学校专职教师必须严格按照学校的作息时间表进行上下课,若老师上课迟到或提早下课一定的时间,将视作教学事故。而在教学班,教师上下课就没那么严格地遵守时间,在大体时间没变的情况下,可能推迟上课,或在授课内容讲完的情况下,提早下课。合作企业没有严格执行听课、查课制度,没有开展对兼职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教学管理制度实施不到位,导致了校企合作班的管理相对较为松散,也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影响。
高职学生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应该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他们不一定需要最前沿的理论知识,但却需要最符合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但是,由于现实条件所限,这往往是学校所无法马上给予的,只有在企业里才有可能直接接触到最新的行业发展动向。
通过调研发现,学生在书本上学的基本上都是标准化的知识,而生产上往往是非标准化的东西多。课本与实际是脱节的,学生进企业后要用一两年的时间去了解企业的专业,这就成为了一个再学习的过程,拖慢了学生进入企业后角色转换的时间。真正先进的知识不在书本上,而是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手里。在工作中能用得上的,多数是在学校里学不到的。在学校学到的只是表面很浅的一部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往往落后社会发展3-5年。
学校与企业作为利益共同体,对校企合作办学的教学质量监控应该互相配合,形成共同管理的“局面”。此外,教学质量监控的主体也应该呈现多方位、多元化,包括学校、企业、行业、学生乃至家长。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
教学质量评价主体单一、教学质量的监控范围狭窄、教学质量监控的环节弱化、教学质量管理制度不健全、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不完善等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监控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校企合作办学也同样存在。院校总是以“一刀切”的方式,以一个教学评价标准运用到所有的专业、老师和学生中去,而质量监控部门没有深入企业,更无法针对某项专业或职业特点的要求,制定出适宜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也就更无法得到公平客观的结果。
许多校企合作企业在监控过程中,注重“监”忽略“控”,虽然能够发现问题,却没能解决问题,或者把问题丢还给学校,让学校去解决,更没有深入研究如何提高校企合作的教学质量,如何改进教学效果与手段等问题。另外,在评价督导的过程中,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都容易将理论课授课过程作为监控的对象,而忽略了实训课的重要性,甚至没有将实训课纳入质量监控的范围内,导致了学生在企业最为重要的实训环节的质量监控,缺失了。
教学管理制度中的培养目标、结果认定属刚性指标,培养方式、教学形式、管理方式和监控评价手段属柔性指标,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办学的教学管理应当兼具刚性和柔性,做到“刚柔并济”。同时,教学管理部门还应对校企合作带来的改革需求做出快速响应,尊重企业自身的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吸引企业参与,制定出适用于校企合作教学班的管理制度。在实际的合作办学过程中,所需要建立的制度文件就包括:合作办学管理办法、教学管理办法、专业建设管理办法、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办法、合作办学绩效评价办法等。
在教学管理上,企业必须要以管理者的姿态,在不违反各项规定、协议、制度的基础上,承担更多的教学管理职责,对学生进行严肃认真的管理。借鉴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再根据企业特色制定出适合自己合作教学班的管理制度。同时制定如《企业教研室工作制度》、《校企合作管理人员职责》、《兼职教师教学职责》等职责,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部门或个人,加大执行力度。
学校方面要将校企合作教学班的管理纳入学校日常教学管理,每2个月召开一次教学班教学工作会议,及时研究解决老师教学、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坚持和完善巡课和听课制度,严格教学纪律和课堂组织管理。加强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人员培训,将管理制度实施力度、管理质量的好坏与工作绩效挂钩,促使管理人员不断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
应根据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淡化学科、突出能力培养,课程内容坚持必须为本,够用为度的原则,与职业标准相对接。课程体系以一专多能为目标,让学生围绕一个职业领域,掌握相应的岗位技能,适应一个岗位(岗位群);同时兼顾学生学习能力、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使之具有较强的职业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专业课程的安排体现以职业活动领域需求为线索,围绕职业典型工作任务,开发教、学、做一体项目课程。
企业参与其中,校企双方共同开发新课程,会更符合行业发展的需要。若新开发的课程还未成熟到如一般课程那样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课程标准,可以先以选修课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前沿行业知识和技能。此外还需确定企业特色课程的授课内容和课程目标,自编校本教材及开发网络资源。严格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以期“毕业即能上岗”。
校企合作办学教学质量评价由教学点教学管理办公室、教学点主办学院、教务处共同负责。教学点主办学院和教学点教学管理办公室组建教学管理小组,定期对教学点的教学计划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开展学生教学反馈会、教学点任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教务处不定期对教学点各项教学工作进行抽检。
质量评价要突出专业特色和过程管理,贯穿于学生在校期间和实习期间的全过程。院校与合作企业在应当共同合作建立有效的教学运行与质量评价体系,吸收社会、行业、学生、学校及企业,在质量评价上实行多方联动、全程跟踪、无缝衔接的模式。建立专兼职教师互评机制,让专兼职教师互相听课、观摩,互通有无,加大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力度,提高教学效果。
以综合能力为核心,围绕市场、行业和企业的选人用人育人标准,改革优化评价模式。可以委托第三方独立实施评价工作,评价对象包括学校、行业、企业、甚至学生家长,在评价中体现对学生个体全方面的综合考察。评价方式可采用问卷调查、座谈会、网络、电话等方法,与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动态了解在校生、实习生和毕业生情况。对各阶段学生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就业质量、行业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跟踪调查。及时反馈评价信息,组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作为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等的依据。
教务管理作为教学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在合作办学教学班的管理上有着关键性、决定性的作用。教务安排要根据校企合作教学班的特点特色有序地安排,才能有针对性地培养出有特色的学生,才符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完善并落实合作办学教学管理制度,是提高校企合作办学质量的前提和保障;课程设置的多样性、特色性是增强学生综合竞争力,快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助推力;建立校企合作办学质量评价体系,是对院校、企业在人才培养合作上的监督与鞭策。做好这三个方面的管理工作,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将起到推动与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