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禄
(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农业水务局 泉州 362011)
编者按:随着含铜化肥和农药,污水灌溉、污泥和畜禽粪便的长期大量使用及工业“三废”排放量的增多,增加了土壤中的铜(Cu)含量,植物铜中毒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本文主要综述了柑橘对铜毒害的反应、过量铜对柑橘细胞超微结构、酶活性、光合作用和铜过量与其他元素的吸收影响等,从而为更深入的研究柑橘铜中毒的机理,合理调控果园土壤铜的生物效应,防止铜的污染,指导平衡施肥提供一定的参考。由于文字较多,分期连载。
过量铜的摄入会导致活性氧(ROS)及其他过氧化物自由基增加,影响植物体内保护酶类、氮代谢酶类、光合酶类等酶的活性,尤其是碳水化合物代谢和氮代谢酶类的活性。高铜胁迫抑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脱氢酶、蔗糖酶、NADHCytC 还原酶等酶的活性,致使酶系统的平衡打破,植物体内的自由基含量上升[68]。高铜胁迫下,超氧阴离子(O-2)含量表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其含量有所增加;过氧化氢(H2O2)的含量则随着铜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高铜胁迫常引起ROS 平衡系统失调,这与植物螯合肽的产生和谷胱甘肽(GSH)减少有一定关系。GSH 的降低使植物细胞自由基产生和清除的平衡遭到破坏,细胞膜质过氧化加剧。过量铜影响酶活性的机理,一种可能是由于铜的作用使作为酶的辅助因子的铜离子(Cu2+)的吸收和利用受阻;另一种可能是铜与酶蛋白的某些结合形成螯合物,使酶的结构与构型发生变化而影响酶的活性。轻微铜毒害使植物体内的酶类活动不正常加强,这也是植株对铜毒害的一种适应发应;而高浓度的铜施加于土壤中时,使植株的呼吸、代谢等一系列活动均受到破坏,从而影响整体植株的生长。HipplerFR等[67]研究表明,24μmol·L-1CuSO4·5HO2对柑橘嫁接小苗胁迫处理90d后,H2O2含量、Cu/Zn-SODⅢ活性显著升高,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升高,SOD酶活性在胁迫过程中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邱栋梁等[69]研究发现,当低浓度Cu2+处理时(<1mg·L-1),柑橘叶片SOD、POD、谷胱甘肽还原酶(GR)和APX 等抗氧化酶活性增加从而提高自由基清除能力,使ROS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可有效避免铜的毒害作用。但是,当Cu2+浓度>5μmol·L-1时则抑制其活性,导致ROS 的大量积累,超出细胞自身的抵御能力,氧化胁迫和脂质过氧化程度加剧,最终导致植株生长受到抑制。5~40μmol·L-1Cu2+处理下,柑橘叶片SOD、CAT、多酚氧化酶(PPO)活性随着Cu2+浓度的增加呈先增后降,而POD则一直上升,SOD和CAT活性在0.1μmol·L-1Cu2+处理时达最大,而PPO活性则在5μmol· L-1Cu2+处理时达最大;POD活性的增加是由于Cu2+进入柑橘体后,产生了一些过氧化物,造成POD 底物浓度增加,致使POD活性渐增。由此可见,低浓度铜使柑橘的保护酶发生了应激性的提高以清除、分解有毒害作用的O-2,从而起到保护作用,但这种保护作用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这个限度保护酶活性就会降低,柑橘受到的毒害加剧。而高浓度Cu2+处理时,Cu2+与酶的作用基(特别是巯基)结合后,Cu2+会使之发生沉淀、络合等反应,使酶类蛋白质发生变性,酶活性降低,最终导致失活,柑橘叶片膜脂过氧化加剧。
另外,铜通过活化硝酸还原酶来参与植物体内氮代谢,并对植株体内的氨基酸组成有一定的影响。过量铜会降低氮同化作用相关的硝酸还原酶活性,植株氮素营养水平、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下降,植物体内的氮代谢受到严重干扰[66]。可溶性蛋白质大多是参与各种代谢的酶类,铜胁迫下,植物体内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往往发生明显的变化。过量的铜会促进植物体内自由基和活性氧等有害物质产生,进而对相关蛋白、DNA和其它生物分子产生损伤。邱栋梁等[69]研究发现,柑橘叶片在0.1、5μmol·L-1Cu2+处理下,可溶性蛋白质与对照相比没有明显的变化,而20、40μmol·L-1Cu2+处理时,柑橘体内一些原来正常的蛋白质合成受阻,同时诱导一些新蛋白的产生。由此可见,当Cu2+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Cu2+大量进入柑橘体内,不仅与核酸、蛋白质和酶等大分子物质结合,而且还可取代某些酶蛋白行使其功能时所必需的特定元素,使其变性或活性降低,造成生理功能紊乱。
细胞膜系统是植物遭受伤害的敏感部位。过量铜胁迫首先对植物细胞膜以及多种细胞器(包括叶绿体和内质网等)的膜系统产生伤害,直接影响细胞质膜的选择透性、组成、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离子泄漏和水分代谢失调是铜胁迫破坏质膜的结果,而膜脂过氧化和巯基化合物含量的下降是质膜透性增加的直接原因[70]。
活性氧(ROS)是光合、呼吸、固氮等代谢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副产物。单价态铜与氧结合易产生超氧阴离子(O-2),而在中性水相环境中,O-2可转化为过氧化氢(H2O2),H2O2又可以在铜的催化下生成羟基自由基(-OH)等ROS[71]。ROS 的过量积累,会导致生物膜脂质过氧化,蛋白质交联失活、DNA 链断裂以及光合成受阻,甚至引发死亡。铜毒害会造成细胞内ROS增加,因此铜的毒害也被看作是由ROS 调节的氧化胁迫。另外,过量Cu2+可与膜蛋白的巯基或磷脂分子层的磷脂类物质反应而损伤质膜,加重膜脂的过氧化作用,从而使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增加[72],改变膜蛋白的磷脂结构,致使膜系统遭受损坏,流动性减小,膜透性增大,强度下降,影响细胞器的结构功能,同时使胞内物质外渗而亏缺,细胞发生死亡[71]。
邱栋梁等[69]研究发现,低浓度的Cu2+(≤0.1μmol·L-1)处理脐橙52苗木时,叶片MDA含量和K+、Cu2+的渗漏值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但当Cu2+处理浓度为5μmol·L-1时,MDA含量、K+、Cu2+的渗漏值均显著提高,且随着Cu2+浓度的增加而提高;MDA含量与K+、大分子渗漏值呈显著的正相关。当Cu2+浓度在5~40μmol·L-1范围内时,随着Cu2+浓度的增加,柑橘叶片细胞膜受到的伤害也越严重,选择透性大大降低,MDA的大量积累,导致细胞膜透性显著增加,造成细胞膜内酶及其原代谢作用区域受到损伤,使色素含量降低,生长减慢。由此可见,随着高铜胁迫的加剧,细胞膜的透性由于过量铜的存在而发生改变,调节K+、大分子外渗的能力逐渐减弱,甚至最后渐渐消失。在高铜胁迫下,柑橘叶片细胞质膜产生过氧化,破坏了膜脂的完整性,使细胞膜强度下降,导致Cu2+渗入细胞和MDA含量增多,离子和大分子物质大量外渗,膜透性增大。
铜参与植物叶绿素和其他色素的合成,铜是质体蓝素的重要组成成分,质体蓝素是光系统Ⅱ和光系统Ⅰ电子传递过程的重要中间体。植物的光合作用功能对铜毒害很敏感。过量的铜能修饰加工色素分子和降低色素合成酶的活性,抑制光合作用暗反应中关键酶的活性,如对光合作用的抑制与其抑制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RuBPcase)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ase)的活性有关,明显降低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并且损伤光合细胞器,破坏类囊体结构,抑制光合链中的电子传递,尤其是对光合作用系统Ⅱ(PSⅡ),主要是抑制初级电子供体和受体产量[73]。高于1μmol·L-1时Cu2+即可成为光合链中的电子传递的抑制因子[74]。过量铜胁迫还会抑制和防碍叶绿素进入光合系统,使叶片发黄,叶绿素a、b 含量显著下降,叶绿素荧光下降,光合作用受到抑制[75],从而降低植物光合作用效率。由此可见,过量的铜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是通过影响光合过程中的电子传递、破坏叶绿体和叶绿素等光合系统的完整性而实现的。
Ilyas等[76]用0.1%CuSO4·7HO2喷施柑橘树冠,叶片净光合作用、叶绿素含量显著提高,超过0.1%时净光合作用下降。张国军等[77]研究表明,外源铜处理下,脐橙幼苗叶绿素的含量随着Cu2+浓度的增加先增后降。低浓度的Cu2(+≤0.1μmol·L-1)有利于脐橙幼苗光合色素的形成,叶绿素的含量比对照显著增加。而高浓度的Cu2(+5~40μmol·L-1)使脐橙幼苗叶绿素含量下降,类胡萝卜素的含量也随Cu2+浓度增加不断下降。这和Cu2+与叶绿体色素形成配位化合物有关。由此可见,Cu2+在低浓度时会促使叶绿素含量增加,而高浓度时抑制叶绿素合成。这可能是由于Cu2+在低浓度时,少量的Cu2+弥补了柑橘体内叶绿体质体蓝素(蓝蛋白)的所需[78]。而高浓度的铜胁迫,抑制叶绿素酸脂还原酶的活性,影响氨基酮戊酸的合成,导致叶绿素合成受阻,使叶绿体酶活性失调,还破坏类囊体上的色素蛋白复合体机构[79],促进叶绿素分解。
有研究认为,植物受到铜过量胁迫后,由于Cu2+的局部积累较多,与叶绿体中蛋白质-SH 结合或取代其中Fe2+、Zn2+、Mg2+致使叶绿素蛋白中心离子组成发生变化而失活,叶绿素酶活性失调,从而影响叶绿素的合成,叶绿素分解,必然导致柑橘发生褪绿现象,影响光合作用[80]。
张国军等[77]研究发现,低浓度的Cu2(+≤0.1μmol·L-1)处理使脐橙幼苗叶绿体光还原活性比对照有所增加;还增加叶片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促进叶片气孔开放,有利于气体交换,因而增加叶片的光合速率,促进生长;而高浓度的Cu2(+5~40μmol·L-1)处理使脐橙幼苗叶绿体光还原活性受到抑制,且Cu2+浓度越高,下降和抑制幅度越大,光补偿点和呼吸速率提高;造成光合效率降低,净光合速率(Pn)、光饱和点下降;5μmol·L-1和20μmol·L-1Cu2+处理使叶片Tr和Gs下降。由此可见,高铜胁迫使叶片叶绿体光还原活性受到抑制,严重影响了PSⅡ的电子传递;叶片Pn下降,存在气孔因素和非气孔因素,Pn与Tr 同步受到抑制,导致脐橙幼苗叶片Tr明显下降;从而抑制了整个光合作用的进行。
叶绿体是植物细胞最需氧(O2)的分区,叶绿体类囊体膜富含不饱和的脂肪酸,因而对活性氧(ROS)诱发的膜脂过氧化特别敏感。过量铜对希尔反应活性的抑制作用是由于光合膜中类脂的过氧化和PSⅡ(光合系统Ⅱ)的紊乱,影响光抑制和光修复之间的平衡,导致受光照叶片的光系统Ⅱ活跃中心稳定的电子浓度下降和非周期的光合磷酸化作用的破坏[81]。由此可见,低浓度Cu2+处理能促进脐橙幼苗的光合作用,而高浓度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可能是柑橘吸收Fe2+和Cu2+之间存在竞争,导致Fe2+短缺引起叶绿素合成受阻,从而提高PSⅡ对光的敏感性,阻碍光合作用中CO2的固定有关。杨丹慧[82]则认为,高浓度Cu2+会大大的减弱植物的光合效率,主要是由于进入叶绿体中的铜沉积到了类囊体上,破坏了叶绿体酶系统结构,这可能就是柑橘叶片变黄脱落的主要原因。
张国军等[77]研究认为,高浓度Cu2+处理使脐橙幼苗叶绿素含量降低。这可能是由于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下降,导致过氧化氢(H2O2)的积累而促进叶绿素的降解。高铜处理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下降、丙二醛(MDA)含量上升,导致过氧化产物积累,膜透性增加[69];高铜处理还使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上升,POD的上升导致叶绿素含量下降[51]。
另外,线粒体是细胞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含有大量的酶。张国军[51]研究发现,高浓度的Cu2(+≥20μmol·L-1)处理时,柑橘细胞中线粒体结构会受到破坏,线粒体变形,线粒体膜局部破裂,线粒体膜系统受到破坏,线粒体嵴数量明显减少甚至解体,导致酶分子附着的表面减少,细胞呼吸作用减弱,糖的有氧代谢受阻,以ATP 形式提供的能量减少,进而影响柑橘的各种正常生理代谢。
柑橘在铜过量胁迫下,根系和枝叶锌(Zn)、铁(Fe)、锰(Mn)的吸收量显著下降,其中Fe的吸收下降最为显著[83]。过量的铜能与矿质元素竞争植物吸收位点或转运载体[84],抑制其它矿质元素含量,导致除铜以外的元素匮乏,可能是因为铜作为转运蛋白的其中一种底物,而影响其它元素的结合和转运。同时,当铜过量时细胞膜透性改变,矿质元素运输过程受到影响,导致矿质元素的缺乏。
黎耿碧等[31]研究发现,过量的铜明显抑制柑橘小苗对氮(N)、磷(P)、钾(K)、钙(Ca)、镁(Mg)、铁(Fe)等常量和微量元素的吸收,且与这些元素的吸收均达极显著负相关;当铜离子(Cu2+)浓度大于0.1μmol·L-1就明显干扰养分元素的吸收和转移;Cu2+浓度在0.1~5.0μmol·L-1范围内,柑橘根系和叶对P、K、Ca、Mg等的吸收量都下降60%以上,但其转移率无明显变化;随着Cu2+浓度的增加,铜的转移率和柑橘的生长量下降,P、K、Ca、Mg 在柑橘体内的转移率保持不变,而Fe、Mn、Zn 在柑橘体内的转移率却表现为上升。这说明,不同养分元素在柑橘体内吸收转移特性不同。
过量的铜通过降低N 的吸收来干扰氮代谢[85]。有试验表明,铜过量处理下,柑橘小苗根部N-NO3、总氮、硼(B)含量下降,叶片硫(S)含量也显著下降[29]。过量的铜能显著影响柑橘对P的吸收,使柑橘体内P的含量减少。反之,多施磷肥会阻碍柑橘植株对铜的吸收,有助于降低铜的毒性。利用50μmol·L-1Cu2+处理甜橙嫁接苗,叶片铜含量在充足的P 供应条件下比缺P时减少了26%,细胞结构的受害程度更轻[50]。GrahamJH等[59]研究表明,过量铜抑制柑橘根系对P的吸收,主要是因为外生菌根受到抑制,对P的吸收固定减少;出苗两个月的柑橘小苗,在低P土壤中,叶中含P 量与不同土壤浸提铜浓度的对数呈显著负相关。若土壤中已施入磷肥,这种关系则发生变化[86]。郑苍松[63]研究发现,南丰蜜橘园土壤有效铜与叶片K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轻微的铜中毒,柑橘的K素就会受到严重影响而导致其品质下降[31]。
Ca 与铜之间存在拮抗作用。可通过施加CaCO3提高土壤pH值,降低铜的生物有效性而缓解铜中毒[87]。高铜土壤中交换态铜比例因Ca含量的增加,而明显降低,铜的迁移量也随之减少。有研究表明,在含铜量200mg·kg-1的土壤中,土壤表层有效铜的含量随着CaCO3浓度增加而减少,可显著降低根中铜的浓度,减轻铜对柑橘小苗的毒害,同时柑橘小苗枝叶、根系干质量增加[65]。高铜处理中Ca 的施入能增加叶绿素含量,可能是由于施Ca以后,植株对铜的吸收量减少,与Ca 具有稳定细胞膜的作用有关。由此可见,Ca 对缓解铜中毒具有一定的作用。施加CaCO3能够缓解土壤铜毒害对粗皮柠檬植株生物量的抑制,但是不能缓解对印度酸橘生物量的抑制[65]。这可能与柑橘不同品种的生理特性差异有关。
黎耿碧等[31]研究发现,随营养液中Cu2+浓度的增加,明显抑制柑橘小苗对Ca2+、Mg2+等元素的吸收;外界的Cu2+浓度的升高,柑橘茎、叶中的K、Ca、Mg、Zn 等的含量降低。在铜含量高的土壤上,pH值及Ca、Mg、Fe、Zn 等的含量显著降低,而由于某些土壤含有石灰性物质,且pH值及Ca、Mg、Fe、Zn 等含量也较高,因而发生铜中毒的现象较少见[59]。在田间环境下,采用撒施2kg/株石灰能有效中和耕层土壤酸度,增加土壤pH值,诱导土壤对活性铜的吸附和固定作用,且降低温州蜜柑果实可滴定酸,增加固酸比[40]。当土壤pH值为5.9~6.5时,随外源铜浓度增加,植株中Ca 的含量减少[88]。
柑橘对金属离子如:Fe2+、Mn2+、Mg2+和Zn2+的摄取容易被具有相同价位的Cu2+抑制。有研究表明,当植物体Fe和Zn缺乏时,Fe通道蛋白(ITRI)和Zn通道蛋白(ZIP)以及相关诱导转运蛋白为植物吸收Cu 提供了便利[89]。Fe 是多种酶的辅基,并参与叶绿素的合成。Fe和Cu 之间具有拮抗作用。铜能氧化Fe2+为Fe3+,过量的铜会阻碍柑橘对Fe2+的吸收和转运[43-44]。Fe 的缺乏有利于枳根系对Cu的吸收及向上转运[90]。外源铜的增加对柑橘吸收Fe 的影响尤为严重,使柑橘叶片黄化并使叶片中含Fe 量降低的现象早在1952年就已报道过[91]。
过量铜胁迫造成柑橘Mg 含量下降的原因是Cu2+可取代叶绿素中的Mg2+,这一现象导致了柑橘叶绿素含量下降,光合作用受阻[92]。AlvaAK等[29]研究发现,随着营养液中Cu2+浓度的增加,柑橘根系对Fe、Zn和Mn的吸收减少。过量铜降低了Fe、Zn和Mn的吸收,根部表现尤为明显,这也可以解释根受铜毒害尤为严重的现象。铜在酸性土壤中的竞争吸附能力强于Zn。土壤中铜的存在严重的抑制了Zn 的吸附和运转,树体内铜含量的增加不利于Zn和Mn 由根向叶内运转[93]过量铜胁迫造成柑橘Fe、Zn 等含量的减少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根部受损,细胞结构损坏,细胞膜渗透性提高,吸收功能减弱,二是因为Fe、Zn与Cu 的拮抗作用,究竟这两者谁的影响大,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对于柑橘来说,铜和其它养分元素的平衡关系,可能比铜本身的绝对量更重要。
目前对柑橘铜毒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胞超微结构、酶活性、光合作用和铜过量与其他元素的吸收等方面,但这些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尤其在生理生化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如在分子水平上,对柑橘过量铜胁迫下基因表达谱的动态变化,柑橘对铜毒害的耐性及其遗传调控,柑橘细胞如何感应过量铜信号的刺激,过量铜胁迫如何影响柑橘激素的合成和平衡等还未见有报道。对柑橘铜毒害的机理和过量铜积累性、耐性的机理仍处于探讨阶段,需进一步的研究与证实。
随着分子生物学、高通量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研究方法的应用,在今后的研究中应集中从分子和蛋白水平上,积极开展柑橘过量铜的吸收、储存、迁移和循环等机理的研究。从基因水平上揭示柑橘铜毒害的分子机理和耐铜胁迫机制。另外,从柑橘栽培措施探讨如何减轻铜毒害的措施。从而为今后进行铜对柑橘污染的预测、评价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