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文献中冬虫夏草的考辩*

2019-01-05 04:12
中国食用菌 2019年4期
关键词:冬虫夏草本草纲目本草

李 静

(信阳农林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冬虫夏草到底是一种真菌还是动物呢?还是说在生长的不同阶段可以在真菌和动物之间转变存在的形式?历史上对冬虫夏草的发现和了解有着一段新奇和坎坷的过程。

1 我国古代人民冬虫夏草认知的发展

从我国晋朝开始,就有对冬虫夏草诗句的描写。东晋著名诗人在《拾遗记》中提出冬虫夏草存在于渤海之东的仙山上,而那时的冬虫夏草被称为雪蛆,又名冰蛆。证明当时公元4世纪时期的人们对于冬虫夏草就有了认识并在书中有所记录。

到了唐代,对冬虫夏草就有了功效的了解,并用作药材来预防和治疗疾病,还有强身健体的功效。我国唐代的领土之辽阔,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有些少数民族世代都在积雪常年堆积的高原生活,比如羌族、藏族等。而那里就是冬虫夏草生长的地方,所以他们对冬虫夏草的了解和应用也是最早的。公元7世纪到8世纪,他们了解冬虫夏草的特性和不同时期的形态,所适应生存的环境,也掌握了冬虫夏草在生活中具有药用的功效。“牙儿札更布”是冬虫夏草在藏语中的叫法,在最早对藏医药学有记载研究的古籍《月王药诊》中就对牙儿札更布有描述,称之为治疗肺部疾病的药材。《月王药诊》是藏医药学的活化石,说明早在唐代冬虫夏草就在藏族有着药物的疗效。

随着时间到了公元9世纪,也就是唐末宋代明初时期,不仅是冬虫夏草发源地的民族了解和熟知冬虫夏草,平原内的汉族人民也对雪蛆(雪蚕)有所认知,在相关汉族的文献书籍中也有出现。南北宋诗人在诗句中都有对冬虫夏草的描述,宋代首次出现的是“雪蚕”,而后又出现“冰蛆”的说法。根据记载,明初的著作《草木子》中对冬虫夏草的生存环境有了明确的描述,称雪蚕生长在内蒙古河套地区的阴山和峨眉山之中,山上常年积雪,世代不消。由此可推测出在古代冬虫夏草的生长地区。

到了清朝年间,藏族与汉族的人民生活文化的交流,汉族与藏族的中医药学也相互补充和融合。像一些不常出现在汉医药学中的藏族药材也得到了利用。发展到清朝中期,冬虫夏草就从藏医学的书中发展到中药医学的书籍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乾隆22年,以冬虫夏草为名,首次在《本草从新》中记载了临床应用的价值。虫草入肺肾二经,既能补肺阴,又能补肾阳,治疗久咳虚弱者。对生长条件也有详细的描写,冬虫夏草在四川的场地最好,其次是贵州和云南。而后草本专家又将冬虫夏草以“夏草冬虫”之名记录在《本草纲目拾遗》当中,并对冬虫夏草有着与人参媲美的高度评价。而在后续的几年期间收集相关冬虫夏草的相关信息,并将其收入其中,为后人提供了大量研究冬虫夏草宝贵的研究资料。到了近代,我国研究者加深了对虫草的研究调查,并发现了新的冬虫夏草的品种。

2 相关冬虫夏草的诗话

在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里曾描写了一个片段,在大观园的姑娘们夸赞灵动聪慧、旷世诗才的林黛玉在猜灯谜游戏里出的灯谜为佼佼之作,她将“花”作为谜面,即有“萤”之意,拆分后又有“衅”(古草字)之意。虫是腐草化做的说法虽然在相关典籍中有所记载,但是没有亲眼见过的变化,姑娘们在心中都会有对这种传说真实性的怀疑。而对于冬虫夏草为何会有两种不同的生存形式,我国学者根据阴阳两级的理论,有过不同的交流∶“物质本来的变化是由阴阳两级而成,而冬虫夏草则是阴阳两级最明显的体现。周而复始草可化虫,虫可变草,所以用其入药可阴阳之气全也”。而这种片面的唯心,是不能合理解释冬虫夏草为何存在两种形态。

3 “冬虫夏草”作为滋补药材的历史起源

从20 世纪初“冬虫夏草”作为一种奢侈品类的保健品,已经比黄金的价格高出了3倍,并一直保持稳定上涨的趋势。但对于冬虫夏草的使用历史却没有那么长久。在医学界的经典中医药书籍《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中,对于冬虫夏草并没有药用方面的记录,到公元1757年的清代由吴仪洛著作的《本草从新》中才第一次以补肺阴,化痰,治疗久咳虚弱者的功效出现。也是冬虫夏草第一次有治病的疗效,但是否应用于治愈劳咳患者却无从查证,根据现代药理学也没有依据证实冬虫夏草有这一功效。到了乾隆30年,我国古代医药学者对《本草纲目》中药物的品种进行补充。对药效的订正最终完善之后,形成了新增716种药物,有500多种民间配方的《本草纲目拾遗》。而修正过的《本草纲目》对“冬虫夏草”的功效记载是与人参相似,有补气强肾,治疗腰间疼痛的功效。随后由《本草纲目》为主要参考文献编制成的《药性考》,对冬虫夏草也有着滋养补气、延年益寿的高度评价。到了近代,主要说明了如何分辨药物的理论基础与方法的《本草问答》中,将冬虫夏草描述为名贵滋补中药材。药性温和,一年四季均可食用,老,少,病,弱,虚者皆宜,比其他种类的滋补品有更广泛的药用价值。到了近现代“冬虫夏草”也被记录在药物学著作《中华药海》中。《中华药海》是一部凝聚了崔月犁等众多医药学者心血的药物学著作,先后共有30多人对该书进行编写,并于1993年完成。根据“冬虫夏草”在《中华药海》中的记载,说明了虫草药性温和,滋肾阴、补阳气,对于腰肌酸软,肺气不足有很好的滋养效果,能平衡体内阴阳之气。随着时间的发展,不同著作中可以看出对冬虫夏草的认识也从最初用来治疗咳嗽逐渐发展成为滋补壮阳的灵药。

4 历史记载

乾隆22年撰写的《本草从新》,是现阶段发现最早的一部记载冬虫夏草功效的医学著作。在书中不仅描写了冬虫夏草最适宜的生活环境是在四川乐山境内,贵州、云南部分境内也有分布;也仔细的描写了冬虫夏草在冬天会转变为虫老蚕的形态生活在土里,而到了夏天就会破土而出变成草,这样周而复始。对冬虫夏草的功效也有了基本详尽的概述。

1734年,时雍正12年,雍正帝将嘉定府设在四川,下辖7个县,并将冬虫夏草按生产质量进行了登记划分。被认定是最好的出产地就是嘉定府;虽然贵州和云南也有出产,但是出产的质量上要差一些。实际上,冬虫夏草只有在甘肃、青海、四川、云南及西藏才有出产,贵州并没有在出产地之列。有学者在1840年发表的《本草分经》全是引用《本草从新》里对冬虫夏草的描述,并且没有标注出出处,在这里也就不再重复的表述了。

在《黔囊》一书中有这样的描述:所谓的冬虫夏草,就是出自乌蒙山脉西北部,夏天长出土表变为草,冬天成蚕茧就是虫,这就是它名字的由来。乌蒙山脉西北部面积很少广阔,将相邻的四川也包含进去了。在当地,人们都是叫它为“夏草冬虫”,所以在著作的《黔囊》里也称它做“夏草冬虫”。和前面藏文里描述的内容十分的吻合。其中的“痛”这个字相当的少见,但是在中医里“高”和“月昂”的意思经常是一样的,所以在这里应该是表示格证。

唐秉钧等在1778年发表的《文房肆考图说》第七卷中有“补益似参”的说法。《青葵徐照》有这样的记载。当时作为太史堇的育万宏,在一次偶然的谈话中有聊到出产自四川的夏草冬虫。说它的根部就好像是蚕一样,长有毛发而且还能动。到了夏天会在头部长出幼苗,有数寸长。到了冬天幼苗枯萎,但是根部确实很好的保存了下来。在寒冷的积雪里,也是常常爬行在地面上。在最近的京城药铺也是有出售。当时正是康熙年间,今年来在苏郡中也是慢慢的有的出售。但是由于在以前的与草本有关的典籍中从来就没有过相关的记载,因此不太清楚它详细的性质与气味。在最近吴遵程著作的《从新》,就有记录这一品种,说它能够“保肺益肾”,也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依据考证。从它的字面意思来观察,它可以在雪中爬行不怕寒冷,可以知道它属阳性药性温和。应奎书院的院长孔老师是个诚实正直的君子,说他的弟弟以前有生病,不断的大量的出汗,即使在炎热的夏天处在严密的房间床上,也是怕风吹。病了3年,吃药医治也不起见效,病的起不来床。恰逢有个亲戚从四川当兵回来,带了有1.5kg的冬虫夏草。每天和那些肉和蔬菜一起炖给他吃,慢慢的就痊愈了。所以相信它能够保肺气,是有事实依据的。后来亲戚朋友食用也都有一定的效用,从而使得很多人相信冬虫夏草的功用不比人参差,所以将它记录下来。

5 结语

冬虫夏草的药用价值最早出现在公元1400年的《千万舍利》这本藏医书当中。而出现在汉族资料中,是在清朝雍正在位时期的《四川通志》里出现。而现在对于冬虫夏草在古代文献的研究可谓是管中窥豹,对藏学的认识更是寥寥无几。冬虫夏草也就是夏草冬虫。相关文献上记载福建和两广地区常有虫草,而冬虫夏草的生长环境是常年积雪的寒冷地带,所以极有可能只是长相相似的物种被误认为是冬虫夏草。而古人对于这种并非常见的虫草多带有夸张想象的部分,因此对于冬虫夏草外观及生存环境的描述并不适合生物学的研究。

猜你喜欢
冬虫夏草本草纲目本草
爱上《本草纲目》 不只因为健身操
神奇的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是怎样形成的?
Inflammatory Mechanism of Total Flavonoids of Chrysanthemum and Medicated Serum on Castrated Dry Eye Animal and Cell Models
Silkworm Extract Ameliorates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d Protects Pancreatic β-cell Functions in Rats
Fabrication of A Folic Acid-Modified Arsenic Trioxide Prodrug Liposome and Assessment of its Anti-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ctivity
探寻中华本草的足迹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