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琳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近年来中国在食用菌的进出口贸易中取得了出色的成果,整个进出口贸易呈现上升的趋势,平均每年的市场保有率基本在40%左右,中国俨然已经成为数一数二的食用菌进出口大国;在同等基础上,中国与美国、英国等欧美国家进行比较,明显具有更强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另外,中国食用菌和日本食用菌之间存在着贸易联系并且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同时兼具极强的贸易潜力。对于这样的食用菌国际贸易的大环境背景,我们要对国内现有的食用菌品种进行稳定培育,同时也要加大对稀有食用菌的良种进行保存开发;对传统贸易市场进行巩固,为中国食用菌的国际贸易开辟一个全新的领域。
最近几年,对于中国本土的野生食用菌的研究受到业内学者的高度关注。这其中的研究课题主要包括中国野生食用菌的贸易环境、竞争力、进出口交易的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在中国野生食用菌当前的贸易背景之下,呈现了出口占据了很大比重,而进口则是占了很少的一部分;野生食用菌的产地开始呈现往北方偏移的趋势;野生菌出口的商品形式仍然是以罐头为主;而野生菌的进口通常则是以鲜的食用菌为主,两者呈现出稳定上升的态势。这其中不仅包含了国际贸易的竞争力影响和商品需求的影响,而且国际贸易的技术性堡垒也在其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与此同时,机会与挑战同在,中国的野生食用菌的国际贸易仍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其中就包括了技术创新严重滞后。并且欧美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带来的巨大压力,也对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正是因为这样严峻的形势,对野生食用菌发展策略的调整也迫在眉睫,对野生食用菌的国际贸易壁垒的弱化也需要尽快提上日程[1]。
最近几年中国的野生食用菌快速发展,逐渐成为野生菌世界贸易舞台中的重要角色。依据联合国的商品贸易数据,显示了1993年~2014年期间,中国野生食用菌的进出口额的基本情况[2]。
表1 1993年~2014年中国食用菌进出口总额度统计Tab.1 Statistics on Total Import and export of edible fungi in China from 1993 to 2014
从表1中我们很容易得到这样的结论,在这23年期间,中国的野生食用菌一直都是以出口贸易为主导;出口额占据了进出口总额的99%;野生菌的国际贸易长期处在一种净出口的状态。表1中数据的具体体现为,野生食用菌的出口额由1993年的1.17亿美元飙升至2014年的49.42亿美元,增长速度达到了惊人的19.36%。另一方面,虽然进口额也一直呈现的增长的形式,但相比于出口额,增长速度过于缓慢。图1为此期间的主要食用菌出口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情况[3]。
从图1所展示的数据中我们很清晰的看到,1992年~2014年间,我国的食用菌在国际贸易市场中占据了较大的份额,基本占据了国际市场的1/3;相比于中国,其他主要食用菌出口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则显得微小,也没有一定的主导作用。仔细研究图1中的数据,我国野生食用菌的市场占有率虽然有着一定的波动,但总体上还是呈现了上升趋势。可以就此分割为3个不同的阶段,分别是稳定上升阶段、波动阶段、下降阶段。通过对世界主要食用菌出口国的市场占有率变化情况进行研究后发现,占据世界野生食用菌出口贸易主导地位的是中国;中国野生食用菌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远远高于任何一个国家。中国野生食用菌在国际市场上的超级大国地位不言而喻[4]。
图1 1992年~2014年间主要食用菌出口国的市场占有率Fig.1 Market share of major edible fungus exporting countries from 1992 to 2014
中国野生食用菌的培育能力和出口能力,充分反映了我国的食用菌在国际贸易中具有超高的竞争力; 也渐渐成为了衡量中国野生食用菌在当今大环境国际市场中,代表生存能力的重量级指标。在调查研究中,普遍采用的对国际贸易竞争力的测评方法,一般是国际贸易竞争力系数。下文我们将对针对主要指标对我国野生食用菌的国际贸易状况进行研究分析。
国际贸易竞争力系数,是某个国家某个产品的净出口总额在其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通常用TC表示,它的计算公式是[5]:
式子(1)中,Xi表示某国某年某种产品的净出口总额,而Mi则表示相对应的进口额。值得注意的是,当TC>>0的时候,就表示这个国家在这个产品的国际贸易竞争中有着优势,当TC≤0的时候,就代表着该国在这个产品的国际贸易竞争中处于劣势。为了更加直观有效的反应中国的野生食用菌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系数,下面我们选取了国际贸易中几个在国际食用菌贸易中,有着一定地位的大国和世界综合国力排名第一的美国进行细致对比。表2就直观的反应了中国及其他国家在国际食用菌贸易中的竞争力系数的变化情况。
在这20多年期间,中国的食用菌国际贸易竞争力系数始终保持在正数的状态,平均值更是高达0.992。这样的数据表明,中国的食用菌国际贸易始终保持着净出口的良好状态;在贸易体制中有着极强的竞争力,在国际贸易上也具有很大的优势。进一步分析,在对竞争力系数的样本考察期间,中国的食用菌竞争力系数一直保持在0.985以上;年际之间波动较小,国际市场竞争力极其稳定。在这里需要特定说明的是,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和2010年的竞争力略低,相比以往有着不用程度的下降。在这两年尽管存在小幅度的波动,但是这对于中国一直占据食用菌出口大国地位的事实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表2 1992年~2014年世界食用菌贸易大国竞争力系数Tab.2 Competitiveness coefficient of world edible fungi trade powers from 1992 to 2014
为了对我国的野生食用菌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进一步进行研究研讨,下面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系数来对其进行国家的区别比较。这种指数被简称为RCA指数,一般用来对某个国家的某种产品的国际贸易的强度和系统化优势进行衡量。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利用一个国家的一种产品的出口额度占据本国出口总额的比例系数,在和与之相对应的国际贸易的比较中,对这个国家在这个产业领域内是否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和优势。常用的指数计算的公式为:
式中,xij是这个国家这类产品的出口总额;Xwj是这类产品在各个国家中国际贸易的总额;Xw是全球所有产品的贸易总额。一般来讲,当RCAxij>2.50时,这就表示这个国家的此类产品拥有超高的产品竞争力;当1.25≤RCAxij≤2.50时,这就表示这个国家的此类产品具有较强的产品竞争力;当0.80<RCAxij<1.25时,这就表明这个国家的此类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出口竞争力相对薄弱。
依据联合国商品国际贸易指数统计,对中国和其他5个主要食用菌出口国的RCA指数的变化趋势进行规划,详见图2。
图2 1992年~2014年世界食用菌国际贸易RCA系数Fig.2 RCA coefficient of world edible fungi international trade from 1992 to 2014
针对不同国家的区别来分析:波兰的食用菌国际贸易RCA指数在这几十年间呈现出了明朗的增长的趋势,并且在1998年~2013年一直稳稳的占据RCA指数最高的地位;在这几个被考察的国家中,波兰的区域优势尤其突出。与中国的RCA指数相比,除下1998年、2009年、2010年以外,其余每年的RCA指数都比较低。最近几年,荷兰的系数开始有了明显下降趋势,在2014年一度跌到历史最低点。也正是因为如此,尽管其在被考察的6个国家当中,荷兰的食用菌的国际贸易的竞争优势处于优势,但是不可否认这种明显的优势正在逐渐的消失。对表格进一步分析不难发现,中国的食用菌国际贸易出口和其他食用菌大国的进出口贸易,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互补性关联。中国的食用菌贸易和日本之间有着巨大的潜力,2个国家都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实际上,这种互补的关系必须好好利用,充分发挥互补的功效。日本应该是我国食用菌实施“走出去”的重大战略的重要目标。而中国与韩国、美国的食用菌的贸易结合度系数存在着较大的波动;互补性较日本要略微差一些,这就说明中国的食用菌贸易和韩国、美国之间具有一定的潜力。中国和法国之间的贸易联系十分微弱,但是不能忽略互补系数较高这样一个事实。如果要将法国发展成为中国的野生食用菌的潜在贸易市场,双方的努力均必不可少,共同发展中法双边的食用菌国际贸易合作关系。
本文就联合国发布的国际商品贸易统计指数的数据进行研究剖析,利用国际指标指数对我们的野生食用菌的国际贸易进行分析;对我们食用菌国际贸易的地位、国际竞争力以及发展的潜在力量进行差分化比较,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我国野生食用菌的国际贸易以出口占据主导地位,同时每年的出口额都稳居世界第一的位置,野生食用菌的出口额在国际食用菌贸易市场上的占有率也在稳步上升。在2014年,我国的食用菌总出口额高达49.5亿美元,打破了历史上的最高纪录。
第二,中国的食用菌国际贸易在与其他的食用菌大国进行比较的时候,我们的竞争力占据绝对优势,目前已经在国际食用菌贸易竞争中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这些年我们的贸易竞争力系数年均高达0.995,同时显示性优势系数正在保持稳健的上升趋势,这也代表着中国的野生食用菌的国际竞争力正在不断地加强。
第三,在参与调查的几个食用菌大国中,与中国食用菌国际贸易结合度指数最高的是日本,同时兼具极强的互补性,中日两国在食用菌的国际贸易上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与美国、韩国的食用菌国际贸易存在一定程度的互补,同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几个国家中,法国和中国的食用菌国际贸易关系最为薄弱。
经过对中国野生食用菌国际贸易的一系列研究,我们不难发现,食用菌的全球贸易在大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在主导国际食用菌贸易出口的同时,会遇到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挑战。为巩固我国野生食用菌国际贸易的主导地位,积极推进我国食用菌贸易成熟稳定的高速发展,提出下面几点建议。
1)对目前现有的品种精心维护、保存。积极开展对野生珍稀品种的培育和研发,努力推进中国野生食用菌的国际贸易的产品多元化,使得中国野生食用菌产品的贸易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更上一层楼。在这个阶段,往往要面临国际贸易市场对食用菌品类以及产品要求逐渐增高的情况。我们需要在传统基础上做出改变,做出突破。在传统的开发培育珍稀品种的基础上,对加工工艺进一步改进,对加工保鲜进行技术提升,对产品品种结构进行优化;密切关注竞争对手的发展战略,对中国野生食用菌的出口结构及时进行调整,以此来满足国际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在尽力维护我国食用菌出口大国的同时,在国际食用菌贸易市场维持高占有率,以此来达到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目的。
2)对传统的野生食用菌的贸易市场进行加固。努力推进中国野生食用菌的贸易新领域的开辟,为中国的野生食用菌在各个地区的均衡发展做一些积极的推动。从研究数据上来看,国际贸易的融合程度和贸易互相补充系数表明,中国的野生食用菌出口额同亚洲的一些国家比如韩国、日本相比,就存在着很强的依赖性;与此同时,与日本的食用菌进口之间存在很强的补充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在野生食用菌的出口市场要做到对日本以及一些东亚国家的传统市场的巩固;并且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现有的野生食用菌的生产标准进行改革。
3)重新建立完善的食用菌出口产品的生产销售标准,对食用菌的出口监管工作更要加大力度,确保中国出口的食用菌“质”“量”兼具。相关的部门需要采用针对出口贸易的国际化生产标准,来对生产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做到有备无患。对食用菌的种植培育技术进行科学化改进,逐渐舍弃对农药的依赖。与此同时也要对加工过程严加监管,以此来确保中国野生食用菌出口的品质,藉此来增强国内外消费者对中国食用菌的信心。对现在的食用菌产业链中现存的优势进行传承推广,使得中国食用菌在国际贸易市场的竞争力稳步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