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瑷琳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繁华的都市的确让我们的物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也的确让都市人的压力陡增。为了营造一个张弛有度的生活环境,很多人都选择了在周末以休闲游的方式来放松心境。这样不仅能够营造一个绝佳的拥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机会,同时也能够让自己紧张的情绪得到最大程度上地舒缓,实现了劳逸结合的目的。
不过随着休闲游方式的增多,如何让休闲游凸显出自己的特色,就成为休闲游开发人员所最为关注的问题。既有的消费群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其总量往往是固定的。要想从总量上有明显地突破,就必须在休闲游的主题上下功夫、做文章。强调休闲游的“卖点”新颖,能够最大化地吸引游客的同时,在整个休闲游的过程中还要有内涵。这样就能够让游客在结束本次休闲游之后,对旅游的过程给予较高的评价;在形成认同感的基础上,创造出良好的“口碑效应”,希望能够借此来进一步扩充潜在的游客消费群体。
食用菌既是餐桌上的珍馐,同时也是入药的珍品。更何况野生食用菌的采收区域越来越小,这也就造成了在终端消费市场上“一菌难求”的局面出现。以“野生食用菌”为噱头,大力推广休闲游,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消费者的购物消费需求,同时还能够使其进一步地对野生食用菌有明确地认识和了解。强调野生食用菌的生长环境保护意识,可谓是一举多得的事情。不过也应当充分地意识到,以“野生食用菌”作为主题来发展旅游业,特别是拓展休闲游,其需要注意的问题也不少。
其一,环境资源优势的紧张,导致其拓展空间受限。众所周知,在野生菌活跃的地区基本上都是林地。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进一步地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这些林地的综合利用也就越来越多。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挤压了野生食用菌的生长环境,如果以野生食用菌为主题来发展休闲游,是否会对野生食用菌的生长环境造成更直接的威胁以及破坏也的确存疑,所以其基本拓展空间相对来说是比较紧张的。
其二,地缘资源优势的弱化,导致其拓展空间受限。一般来说,休闲游大致为3d~5d,最多的也不会超过7 d。如果单纯的设定一个主题来开发旅游项目,要想在这几天之中都能够完全强化其旅游资源,势必需要在地缘优势的整合过程中突出行之有效的综合利用。然而就目前的休闲游整体发展来看,地缘资源优势的弱化,已经成为制约其业务拓展的重要因素。“大而全、小而全”的休闲游越来也多,在一定层面上淡化了野生食用菌的综合利用效率(如图1所示),为其创造良好的营收环境制造了障碍[1~3]。
从商业的角度上来看,目前以野生菌为主题的休闲游有效拓展的确存在着一定的障碍。但是结合部分旅游网站的信息统计数据显示,这种旅游项目的参与人员却一直居高不下,甚至在诸如5月~7月、9月~11月等特殊月份,还能够成为旅游资源的热门与首选。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一种所谓的“悖论”,要想解开这个悖论其实还要从正反两个层面上去分析。
一方面,强调“食用菌”而淡化“野生”,就使得游客产生了认同感。在行程较短的休闲游中,旅行社大多都是为游客安排密集的采摘活动。对于游客而言,这其实已经是内容相对较为丰富的“农家乐”活动了。至于说这些食用菌是否真的是所谓“野生”的,其实根本不是他们所关注的重点。这样供需双方在建立了某种默契之后能够形成一定的平衡,与之相应的旅游资源利用就方便的多了。
图1 野生菌火锅Fig.1 Wild fungus hotpot
另一方面,强调“食用”而淡化采摘,就使得把不同年龄段的游客找到了“共通点”。无论是哪个年龄层面的游客,对于“吃”是根本没有任何抵抗力的。特别是相较于食用菌这种比较珍贵的美食而言,只要是在整个休闲游的过程中强调“食用”的功效(如图1所示)。以至于说这个休闲游的过程中到底接触到了哪些野生食用菌品种,其实就根本可以忽略不计了[4~5]。
任何一个产业要想做大、做强都必须要充分地整合好资源。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对下游资源的有效利用引起高度的重视,而且对于上游的资源也必须要梳理清晰。毕竟在以野生菌为主题的农业休闲游发展过程中,其资源整合是全方位的。单纯地考虑一个层面的资源整合,势必会导致上下游资源利用失衡。轻则会让以这种全新模式的农业休闲游陷入“发展瓶颈期”,重则会导致游客对这种旅游方式在一定层面上产生抵触情绪,从而让这种休闲旅游失去未来发展的空间。
从前文的分析中其实我们可以发现,目前绝大多数以食用菌,尤其是以所谓“野生食用菌”为主题的农村休闲游,其基础架构的环境基本上,都是以人工干预的方式出现的。而游客也大多都是以一种听之任之的态度,来面对相关行程安排的。
目前,这种以野生食用菌为主题的农业休闲游操作的方式,其实是一个比较好的发展基本方式。只有在这种人为和原始相结合的模式得到卖方与买方共同认可之后,其可持续性利用资源才能够确保最大化。
例如,以1个能够最多可以同时容纳1 200人的农业山庄为例,其开辟的野生食用菌采收园区面积是2 369.5 m2,那么其可以允许进行同时采收的游客不会超过200人。以每人可以采收1.0 Kg~1.5 Kg的食用菌来看,那么其一般来说食用菌3个月的种植周期就会在 7 d ~10 d 内被采收完成。如此庞大的一个采收基数,任何一个野生食用菌品种都很难确保良性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势必需要利用人工介入或者是人工干扰的方式,来将“人工培育食用菌”转化为“野生食用菌”。这样就能够让消费者在得到心理满足的同时,也基本上认同这种方式。最关键的是这种方式的转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食用菌资源的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不受影响。
当下的年轻一族的确喜欢刺激的生活方式,当其远离都市来到田间地头的时候,没有了紧张工作压力的束缚,其放飞的心境就飘的更远了。由于在以野生食用菌为主题的休闲游过程中需要经历大量的采收,面对不同的食用菌品种,年轻人的抵抗力是几近于无的。殊不知这种盲目的采收,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潜在的隐患。
在野生环境中所生长的食用菌并非完全都是可以食用的,甚至有些食用菌的毒性堪比常规化学药物。而在为游客提供食用菌采收项目的过程中,尽管导游会反复地向游客介绍有可能存在毒性的一些野生食用菌,但是由于在这个过程中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所以往往会带来一些安全隐患。
例如,野生菌中毒一般可分为4种类型:胃肠炎型,主要有恶心、剧烈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神经精神型,主要有神经兴奋、精神错乱和抑制等症状;溶血型,主要有贫血、黄疸、血尿、肝脾肿大等溶血症状,严重者可致死;肝肾损害型,病程较长,中毒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治疗,病死率很高。这些野生菌的毒性挥发期大致在5月~ 9月。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不适当地加以有效管控,的确会给管理上带来较大的压力。所以在野生食用菌的种类选择上,融入一些人为干扰因素是完全有必要的。
当外部资源进一步整合完毕之后,以野生菌为主题的农业休闲游的规模和档次也就明显提升上去了。在未来的发展中,只需要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这种全新的旅游方式就完全可以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启动开发野生食用菌休闲游的旅游项目中,基本上都是以一些食用菌的生产基地为基础旅游资源的。在业务拓展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个矛盾点是辅助设施的建设根本不配套。从食用菌生产基地的发展来看,无论是规模化生产还是单一农户生产,都希望完全符合食用菌的生长方式——潮湿,而这显然不能满足正常的游客接待需要。
由此可见,经营与发展项目的转型,需要对产业进行全新的定位与调整,这样才能够让产业完全符合市场化发展的基本需求。譬如有些园区为了配合一些特殊的食用菌生长环境,而大力开展高架冷棚的建设。这在表面上看起来是的确增加了基础投入,而且在一个相对区间时间段内投入和产出根本不会成相应的比例。但是如果套用上“野生食用菌”的这样一个概念之后,从基础上增加旅游资源的收益,一部分补充基本投入所造成的“空窗”,一部分成为农业休闲游的实际盈利,这样的投入与产出就基本相符了。
为了配合游客的不同需求,在休闲游的园区建设过程中引进一些高新科技的确无可厚非。但是在整个食用菌的采收过程中,对于高科技的引入还需要秉承严谨的态度。
之所以大力发展休闲游,其目的就是在于让游客在一个相对放松的环境与氛围中享受到大自然的乐趣,在采收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增加诸多的高科技元素,甚至是引入一些看似比较快捷的高科技技术,那么这种环境与游客的日常生活环境又有哪些不同的呢,肯定会让游客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厌烦的心态。
在这个过程中,对于路网建设、棚室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引入一些现代化技术的,的确需要参照现代化的基本发展格局来融合相关技术。但是如果是在一些基础环境的营造上就增加这些高科技技术,那显然就是在画蛇添足了。不仅根本不可能得到游客的认同,反而有可能让游客过度放大“人造”在其中的作用,违背了休闲游的立项初衷。
休闲游是一个全新的旅游理念,它为游客放松心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空间环境与氛围。在商业经营的角度上来说,这种资源的存在并不是取之不竭的。因此其整体利用的过程中,需要制定好行之有效的方案和具备强有力的执行力,这样才能够创造一个比较好的营收效应。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以突显“野生食用菌”为主题的休闲游在执行过程中,弱化“野生”的存在效应而去突显“食用菌”的“食用”基本功效,显然能够在游客中获得最大的认同感。因此也能够确保其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使其成为农业休闲游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