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萌,杨 樨
(三亚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食用菌的生长和消费在我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从最初的野外采摘到现代的人工化培育,其生产和消费的模式历经了千年的演变。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学家们逐步认识到食用菌不仅具有蛋白质含量高、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低等优势,其在产品污染物残留等方面也具有其他蔬菜不可比拟的优点。海南中部地区除了具备丰富的生态旅游观光资源外,其本身的食用菌年均产量也是十分可观的,如何进一步发挥该地区丰富的食用菌产业资源并使其为提升区域生态旅游行业发展,成为了摆在众多食用菌行业从业人员面前的一大问题,本文从食用菌资源与生态旅游产业结合与应用的部分形式进行的探索和研究。
海南岛作为我国版图上最南部的省份,热带季风性海洋气候使其成为了我国最“温暖”的省份,优渥的自然气候条件和覆盖率极高的热带原始森林使得岛内现有的生态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与海南东部以海滩和水上观光旅游不同的是海南中部生态旅游主要以热带雨林、热带季风性雨林以及热带山地景观为主,而在此居住了千百年苗族与黎族等少数民族其民风民俗也十分值得游客进行体验[1]。
同时,优良的气候条件使得海南中部地区为了各类食用菌提供了绝佳的生长环境,在海南省中部地区几乎全年都可进行食用菌的栽培和种植,即便是在冬季也无需另行在种植温室内增设采暖设备,从而节约了大量生产性能源。尤其是部分需要进行野外环境下种植的食用菌类,海南中部地区极高的森林覆盖率和无污染的自然环境,为该部分食用菌提供了绝佳的生产场所。另外,海南省大量种植的水稻、甘蔗等农作物中产出的秸秆和加工残渣成为了食用菌生产提供了充足而廉价的培养基。基于上述几个因素海南中部地区所产出的食用菌不仅在产量和供应时间上远远高于我国其他地区,而且在有机农业化比率上也具有明显优势,目前食用菌已成为海南中部地区特色旅游产品之一。
虽然海南省本土野生食用菌种源十分丰富,但是目前在海南中部地区所推广种植的食用菌品种还较为单一,其中竹荪和平菇2个品种占据了所有种植面积的80%以上。例如,美味牛肝菌、姬松茸等营养价值高、经济性佳的品质还处于引种和驯化阶段未能大面积推广。
海南中部地区的气候条件虽然能够节省其他地区冬季采暖的部分费用,但在长达5个月的夏季高温季节却十分不适宜食用菌类的栽培。例如,种植面积最大的平菇其栽培的最佳温度为23℃左右,一旦环境温度超过40℃其菌丝变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出现死亡。因此,如在高温的夏季不采取降温措施,海南中部地区则无法实现全年不间断的食用菌栽培生产[3]。
由于海南中部地区多为山地和森林,大多数食用菌采用林下种植技术进行栽培,但目前大多数食用菌林下控制技术还属于探索阶段,不仅适合林下种植的品种较小,而且其前期准备工作以及种植过程中的防病虫害工作开展情况不尽如人意。另外,海南中部地区食用菌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在栽培和加工技术上还不够成熟,产品品质管控水平较低。
海南岛各级政府都将打造国际性生态旅游岛为奋斗目标,而中部地区出产的各类绿色有机食用菌产品正符合建设生态旅游海岛的趋势。海南岛中部所出产的各类食用菌除了满足本岛居民以及外来游客的消费购物需求之外,部分高端食用菌还可直接利用海南岛便利的进出口优势直接向外国进行出口,从而进一步扩大海南食用菌在国内外食用菌消费市场上的占有率。
同时,随着国内民众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其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而在海南中部山区纯净的自然环境下所栽培以及利用水稻秸秆和甘蔗榨取残渣为培养基质的各类食用菌,其不仅在菌类的生产阶段所吸收的养分与水分得以保证其免受农药、化肥及重金属的污染,而且通过先进的保鲜储存处理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地保存食用菌的口感和营养成分。另外,在我国将海南作为离岛经济特区进行改革创新之后,海南必将在对外贸易和交流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而食用菌产业也将成为一张靓丽的名片。
首先,受到国际经济局势发展不景气的影响,国际高端食用菌消费市场在近几年出现了大幅萎缩,尤其是欧美等传统高端食用菌消费国家的订单数量纷纷减少,造成众多国内食用菌出口商重新瞄准国内市场,从而对新兴的海南中部地区食用菌产业产生挤压。同时,我国其他省份如云南、福建、广西等传统食用菌产业强省、区,不断进行产业创新和整合,力图进一步扩大与海南这一新兴食用菌生产地区之间的差距。
其次,国际消费市场对于食用菌食品安全的标准和要求逐步提高,这对于刚处于起步阶段的海南中部地区食用菌产业而言是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旦某一批次的出口食用菌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其将直接导致国际市场对于整个海南地区出产的食用菌产生不信任。
最后,为了更加突出食用菌产业在海南中部地区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还必须依靠充足的高水平从业人员和研发投资来提升食用菌的种类、品质与产量。
作为海南中部地区发展生态旅游的主体,民间资本在旅游产业营销、产品开发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大量的民间资本充分弥补了政府部门在产业开发投资上的不足。同时,民间资本即可以现金和设备的形式进行产业投资,又可以用山岭、森林等自然环境资源的形式进行融资。目前,海南中部地区的生态旅游业通常以股份合作的形式展开项目开发与经营,如农村股份合作社等形式。通过对目前其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估,农村合作经营的模式十分适应产业发展形式。通过农村合作经营的形式能将原本处于分散状态下的食用菌产业进行重新的整合,从而积聚资金和技术力量用于从事新品种引进、本地优势野生菌群的驯化、食用菌包装与加工以及食用菌产品推广等企业业务,而上述业务正是原来家庭作坊式的食用菌生产加工企业所不具备的。
我国早在2006年便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而近年来海南中部地区的政府部门也逐步加强了对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的扶持,通过税收减免、产业用地划拨、企业用工补贴等形式实施了有效的支持。上述举措为强化食用菌产业在海南中部生态旅游产业中的影响力起到了积极作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发展,势必会在众多农业合作社中形成一个或数个产业龙头,而龙头企业作为具有较强企业经营能力、市场拓展能力和科技研发水平的经营机构,其必将带动和吸引一大批其他农业合作社加入到这一群体之中,最终形成一个实力超群的产业集群,从而生产出彰显海南中部地区特色的旅游消费产品。
食用菌作为一种旅游消费产品,本质是生态旅游产业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其他著名的旅游城市中都有着极具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诸如西湖的茶叶与藕粉、苏州的丝绸与刺绣、北京的烤鸭。若要海南中部地区的食用菌产业能够在其生态旅游开发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将其产品品质和特色提升到与其他地区特色旅游产品一样的高度。笔者在前文中已经就海南中部地区在开展食用菌产业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进行了简要的论述,其中产业科技和产业人才是目前阻碍产业发展的最重要两大因素。
积极开展食用菌林下种植技术的研究工作,从而进一步发挥海南中部地区林地多、生态保护好的环境优势,通过构建食用菌林下种植技术服务平台,将海南本地高校与科研团队的研究成本快速递转化成实际生产力,为农户提供良种筛选、食用菌病虫害防治、产品采摘与包装、保鲜等农业技术服务。同时,还可利用科技人才优势定期为农户和食用菌生产企业提供农技知识培训。
另外,还应当充分挖掘和利用海南当地充足的农作物秸秆、甘蔗制糖残渣等有机物与糖分含量极高的农业生产剩余物质,将其直接转化为食用菌生产中必不可少的栽培基质,从而达到就地就近解决农业生产剩余物质处置问题。另外,应推广各类优良品种的使用,避免使用不合格菌种,降低生产风险; 应推进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加强产业的规范化生产,农药、化肥应按相应技术规范进行施用,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高污染的产品,防止对环境的污染,推进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建立。充分利用海南广阔的旅游市场,开展“旅游+”新型经营模式,建立销售市场网络,加快实体店、网店、客栈、特产店等销售网络的扩展,带动农民和食用菌生产企业的产业化经营。
鉴于海南中部地区食用菌栽培主要采用室内基质栽培和野外林下种植2种形式,故针对不同的种植栽培形式可采取不同的改进策略。例如,针对室内基质栽培的部分食用菌,可结合游客游览参观产业园区时,将种植在基质上的食用菌直接由游客进行采摘和选购,并同步实施包装;部分有条件的生态旅游餐饮单位,可直接向顾客推荐原生态的食用菌,直接收购和烹饪。此类营销方式能让游客清晰的了解到海南中部地区食用菌栽培的环境和工艺流程,以满足游客追求健康的购物心态,从而达到刺激游客进行消费购物的目的。
而针对需要种植在野外林下的品种,可将其中部分在其栽培和生长过程中能够展现出较为鲜艳色彩的菌类种植在游客游玩的路径周边,使其在满足生产栽培需求外又能起到点缀和装扮山区或林地景观的作用。同时,可适当开放游客进行实地采摘,从而增加生态旅游中的游客体验程度。
随着海南省政府提出了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宏伟战略目标,省内各级政府部门都将提升当地旅游业开发开放程度作为首要工作目标。通过这一战略的实施必将对海南省经济和社会结构发展重大的影响和优化。与此同时,在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推动下,以食用菌为代表的海南中部地区农产品产业也迎来产业调整的关键时期,更加重视高品质、标准化、绿色有机等新型产品的研发和培育,并将其生产形态从分散式、粗放式逐步向精细化、集约化、规模化转变,从而进一步提升在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