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艳
(河南省偃师市中医院检验科 偃师471900)
肝硬化为乙、丙、丁型肝炎等各种慢性肝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可并发门静脉血栓、感染、上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因此,需加强对肝硬化出血及再出血的预防,以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改善预后[1~2]。肝硬化病情进展过程中,肝细胞被损坏,网状内皮系统功能受损,致使肝脏清除细菌、内毒素和活化凝血因子的功能减弱甚至丧失,导致肝细胞合成凝血因子的能力下降,引发抗凝/凝血紊乱。为了解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损害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105例肝硬化患者和3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TT、APTT、PT、FIB及PCT水平与Child-pugh分级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8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105例肝硬化患者作为观察组,根据Child-pugh分级[3]分为观察A组36例、观察B组35例和观察C组34例。观察A组女16例,男20例;年龄30~65岁,平均年龄(50.60±8.10)岁。观察B组,女15例,男 20例;年龄 31~64岁,平均年龄(51.18±8.50)岁。观察C组女15例,男19例;年龄30~63岁,平均年龄(50.80±8.18)岁。对照组 32例,女15例,男17例;年龄32~64岁,平均年龄(52.19±8.47)岁。四组受检者的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世界医学会赫尔辛基宣言》相关要求[4]。
1.2 研究方法 所有受检者均采集6 ml空腹静脉血,加入含有3.2%枸橼酸钠抗凝剂的真空试管中,以 3 000~3 500 r/min 的转速离心 10~15 min,3 h 内上机测定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和降钙素原(PCT)水平。采用日本SYS-MEX CX-5100全自动血凝仪和日本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测定PCT水平。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Spearman分析TT、APTT、PT、FIB和 PCT与 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四组的凝血四项及降钙素原水平比较 各组间的TT、APTT、PT、FIB和PCT水平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A组、观察B组和观察C组的TT、APTT、PT及PC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观察B组和观察C组的以上各指标水平均高于观察A组,观察C组的以上各指标水平高于观察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A组、观察B组和观察C组的FI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且观察B组和观察C组的FIB水平均低于观察A组,观察C组的FIB水平低于观察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四组的凝血四项及降钙素原水平比较(±s)
表1 四组的凝血四项及降钙素原水平比较(±s)
注: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与观察A组相比较,#P<0.05;与观察B组相比较,△P<0.05。
组别 n TT(s) PT(s) APTT(s) FIB(g/L) PCT(μg/L)对照组观察A组观察B组观察C组36 35 34 t P 16.10±1.90 21.90±3.87*24.10±3.90*#26.80±3.70*#△56.284 0.000 10.30±1.01 15.10±2.98*18.80±3.54*#23.78±7.66*#△53.137 0.000 29.40±2.89 41.79±6.05*46.80±6.70*#64.27±15.32*#△85.371 0.000 3.01±1.72 2.40±0.50*1.80±0.38*#1.27±0.06*#△23.662 0.000 0.50±0.09 15.40±3.60*18.85±4.38*#22.10±5.09*#△201.811 0.000
2.2 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和PCT水平与Childpugh分级相关性 肝硬化患者的TT、APTT、PT和PCT水平与Child-pugh分级呈正相关;肝硬化患者的FIB水平与Child-pugh分级呈负相关。见表2。
表2 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和PCT水平与Child-pugh分级相关性
肝脏是众多蛋白质和凝血因子合成的主要场所,当发生肝硬化导致肝功能严重受损时,其合成抗凝蛋白及凝血因子的能力下降,致使机体凝血系统紊乱,导致多种凝血因子及肝素酶合成减少,降低肝素灭活能力,增加血循环中类肝素抗凝物质,进而引发凝血功能障碍,相对延长了TT、APTT和PT,增加了出血风险[5~6]。
PT能够有效反映外源性凝血因子功能,同时可反映肝脏病变病情的严重程度;APTT可反映内源性凝血因子功能,当血浆凝血因子较正常水平降低15%~30%时,说明凝血功能异常[7]。本研究发现观察组各组的APTT和PT均高于对照组,观察B组和观察C组的APTT和PT高于观察A组,观察C组的APTT和PT高于观察B组,与Child-pugh分级呈正相关,P<0.05;说明APTT和PT随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的加重逐渐延长,是评估Child-pugh分级的有效指标。TT为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作用下转化为纤维蛋白所需的时间,可反映血浆内类肝素抗凝物质及肝素水平,当肝功能受损,纤溶活力增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加时,TT会有所延长。本研究发现观察组各组的TT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肝硬化患者存在纤溶系统异常改变;且本研究发现TT与Child-pugh分级呈正相关,P<0.05,提示TT随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受损程度的不断加重而不断延长,临床可据此评估患者肝功能受损的情况。
FIB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糖蛋白,亦是血浆中含量最高的一种凝血因子,其水平与细胞黏附、增殖净化和血液凝固等关系密切,其含量下降,提示肝功能受损后生物酶及蛋白合成减少。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A组、观察B组和观察C组的FI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且观察B组和观察C组的FIB水平均低于观察A组,观察C组的FIB水平低于观察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肝硬化患者血液处于低凝状态,存在一定的出血倾向,且随肝功能受损加重而不断降低。经Spearman分析可知,肝硬化患者的FIB与Child-pugh分级呈负相关,P<0.05,这有效说明了FIB与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级的关系,临床可根据其水平变化评估患者的肝功能受损情况。此外,学者俞如权等[8]指出,PCT水平与肝硬化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级越高,则PCT水平越高。PCT是人体降钙素的前体,正常情况下,其在健康人体中的含量较低,但当肝脏受损时,其水平会有所升高,可反映肝功能的储备状况。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各组的PC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与Child-pugh分级呈正相关,P<0.05,提示PCT可用于辅助评估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受损情况。
综上所述,肝硬化患者的TT、APTT、PT及PCT水平与Child-pugh分级呈正相关,FIB水平与Child-pugh分级呈负相关,可作为临床评估肝硬化病情和指导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