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利梅,黄相锚
(1.浙江省瑞安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浙江 瑞安 325207;2.浙江省瑞安市林垟卫生院中医骨伤科,浙江 瑞安 325207)
笔者用温针灸治疗早期周围性面瘫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共56例,均为2016年9月至2018年1月本院中医科诊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男16例、女12例,平均年龄(35.19±4.97)岁,平均病程(8.12±1.17)天。对照组男17例、女11例,平均年龄(34.19±4.97)岁,平均病程(7.02±1.12)天。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考《实用内科学》[4]。①发病较突然,有面部吹风史或受凉史,单侧面神经麻痹;②耳后乳突部多有疼痛(在麻痹出现前),面部表情肌瘫痪,前额皱纹消失或变浅,口角歪斜,鼻唇沟变浅,眼裂增大,前额皱纹消失或变浅,面部肌肉斜向健侧;③面肌运动时,体征愈明显;④伴有舌前2/3味觉减退,听觉过敏。
纳入标准:年龄14~55岁,符合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首次发病且在发病初期。
排除标准:非早期周围性面瘫,妊娠和产褥期,外伤和耳科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面瘫。
观察组给予温针灸治疗。患者卧位,皮肤常规消毒,选用苏州医疗用品厂生产的0.25mm×30mm、0.25mm×40mm的不锈钢毫针。取患侧印堂、太阳、阳白、下关、牵正、地仓、颊车、合谷(右病取左,左病取右,即交叉取穴法),合谷用平补平泻法,其它穴位均采用浅刺法,进针0.5寸左右,手法宜轻,忌强刺激,进针后不予任何补泻手法。针刺得气后下关、牵正、地仓等套1寸艾条温灸,留针30min。1日1次,7天为一疗程,休息1天继续下一疗程。第2个疗程取双侧足三里、三阴交,额纹变浅者。阳白透鱼腰,上眼睑下垂者。攒竹透鱼腰,鼻唇沟变浅者加迎香,不能鼓腮吹哨者地仓透颊车。毫针刺、透针法为主,平补平泻,进针0.5~0.8寸。合谷用泻法,足三里、三阴交用补法。灸法同上,留针30min,1日1次。2个疗程统计疗效,不满2个疗程治愈者注明治疗结束日期。治疗结束嘱患者自行按摩及功能运动。
对照组给予电针治疗。选取穴位同观察组。选用华佗牌电针治疗仪,在面部取2组穴位,四肢取1组穴位接上导线,选取疏密波,慢慢调至患者能适应的电流量,电针30min,1日1次,前7天不接电针。7天为一疗程,休息1天继续下一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级及临床表现评价疗效。无效:面部静止时不对称,仅口有轻微运动,上额不运动,眼不能完全闭合,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为Ⅳ-Ⅴ级。有效:口明显不对称,上额运动微弱,眼用力时基本可以闭合,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为Ⅲ级。显效:面部静止时对称,口轻度不对称,上额运动中等,眼用力时完全闭合,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为Ⅱ级。治愈:面部外观、运动功能恢复正常,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为Ⅰ级。
用SPSS 18.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治疗过程中,对照组出现面部潮红、轻度头痛6例,潴钠3例。观察组出现轻度血肿2例,按压后症状自行消失,未采取特殊措施。药物不良反应率观察组7.14%,对照组32.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43,P<0.05)。
周围性面瘫属中医“口眼歪斜”、“中风”等范畴,多因禀赋素虚,卫外失守,风寒邪气侵袭经络,引起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塞而发病[5]。治当祛风散寒、补气活血、温经通络。印堂穴明目通鼻、宁心安神,太阳穴镇静止痛,阳白穴生气壮阳,足三里穴强壮身体,三阴交穴健脾益血、调肝补肾,下关穴主治口噤、口眼歪斜、面神经麻痹、张嘴困难等,牵正穴主治面神经麻痹、舌炎、口腔炎等,地仓穴主治口歪、流涎、眼睑(瞤)动,颊车穴主治牙痛、面神经麻痹、腮腺炎等,合谷配颊车、迎香主治面痛,面瘫等[6]。
温针灸有祛风散寒、补气活血、温经通络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