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阳
(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医院针灸科,河南 驻马店 463000)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神经科疾病,属于阵发性剧烈神经痛,具有发病率高、易反复发作等特点,发病多位于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1]。临床上常采取西医药治疗,主要以控制疼痛为主,但长期使用西药易产生依赖性,且远期疗效不佳。本研究用针药结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共104例,均为2016年5月至2017年10月我院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2例。对照组男22例,女30例;年龄35~69岁,平均(51.83±6.52)岁;病程4个月~7年,平均(3.68±1.02)年。观察组男23例,女29例;年龄36~68岁,平均(51.71±6.39)岁;病程3个月~7年,平均(3.54±0.97)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均符合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相关诊断标准[2];②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肝、肾等功能障碍;②合并恶性肿瘤;③过敏体质。
两组均用散风解痉方治疗。防风9g,苍术9g,羌活9g,川芎6g,黄芩6g,生地黄6g,香白芷6g,甘草6g,细辛3g。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每天1剂,1周为一疗程,治疗3个疗程。
观察组加用针刺治疗。取太阳穴、四白穴、听宫穴、鱼腰穴、翳风穴、下关穴、合谷穴、颊车穴,患者取仰卧位,以患侧向上,皮肤常规消毒后,用30号2寸毫针针刺,采用平补平泻法进针,留针60min,间隔10min捻针1次,每天1次,1周为一疗程,治疗3个疗程。
临床疗效、疼痛程度、中医症候积分及生活质量。①疼痛程度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利用数字模拟评分法(VAS)[3]判定,分值0~10分,分值越高代表疼痛越剧烈;②中医症候积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判定,主要包括面颊疼痛、怕风、面红耳赤等,分值越高代表症状越明显;③生活质量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用生存质量量表(QOL)[4]判定,采用改良五维度健康量表(EQ-5D)进行测评,分值0~100分,分值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好。
用SPSS25.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用²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显效:疼痛等症状消失,且大于6个月未发作。有效:疼痛等症状明显改善,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无效:疼痛、发作次数均未改善。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 例(%)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中医症候积分及生活质量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VAS评分、中医症候积分及QOL评分比较 (分, ±s)
表2 两组VAS评分、中医症候积分及QOL评分比较 (分,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 VAS 中医症候积分 QOL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52 7.39±1.26 3.24±0.97* 9.58±2.36 2.52±1.64* 42.06±8.94 72.53±10.64*对照组 52 7.45±1.31 4.16±1.05* 9.47±2.15 3.48±1.89* 41.85±8.72 65.17±9.26*t 0.238 4.641 0.249 2.767 0.121 3.763 P 0.812 0.000 0.804 0.007 0.904 0.000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发生主要与三叉神经后跟被压迫有关,导致神经脱髓鞘发生改变,神经传导异常,进而引发半月结神经元疼痛。近年来,随着生活压力不断增加,生活方式不断改变,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发病率也呈现上升趋势。
三叉神经痛属中医“面痛”、“风证”等范畴。疼痛多表现于以足阳明胃经为首的阳经,其发生主要与脏腑失调、风邪外侵、肝血亏虚、痰瘀互结、气血不调等有关。因此治疗应以活血化瘀、止痉止痛、散风通络等为主。
散风解痉方中防风祛风解表、止痉止痛,苍术祛风散寒、燥湿健脾,羌活、细辛祛风止痛、解表散寒,川芎祛风止痛、活血化瘀,黄芩解毒泻火、清热燥湿,白芷活血止痛、祛风燥湿,生地黄清热凉血,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止痉止痛、散风通络等作用。现代药理研究指出,防风具有解热、镇痛、抗炎等作用;苍术具有抗炎、调节免疫等作用[6-7]。针刺所取的太阳穴、四白穴、听宫穴、鱼腰穴等均位于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可对患部经络进行刺激,进而疏通经气,缓解疼痛。
综上所述,针药结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可提高临床疗效,减轻疼痛,改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