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瑞莲,王晓燕
(河南省郑州市中医院儿科,河南 郑州 450007)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较为常见的一种症状[1],属中医“胎黄”、“黄疸”范畴,我国发生率达50%~80%[2-3],轻者治疗后可能遗存后遗症,重者可导致胆红素脑病,对新生儿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甚至会危及新生儿生命[4-6]。笔者用退黄熏蒸方熏蒸辅治新生儿黄疸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共80例,均为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郑州市中医院收治的门诊患儿,采用血清胆红素检测和经皮胆红素检测仪诊断为新生儿黄疸(湿热蕴蒸型),符合纳入标准。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1.03±3.64)天,顺产35例、剖腹产5例,体重(3.31±0.45)kg。治疗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20.33±3.53)天,顺产34例、剖腹产6例,体重(3.35±0.36)kg。两组年龄、性别、出生方式、体重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薛辛东主编的《儿科学》[7]中有关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诊断标准制定。①出生24h内出现黄疸;②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已达到相应日龄及相应危险因素下光疗干预标准,或每日上升超过85µmol/L(5mg/dL),或1h上升超过0.5mg/dL;③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持续时间大于2周,早产儿持续时间大于4周;④黄疸退而复现;⑤血清结合胆红素水平大于34µmol/L(2mg/dL)。若具备上述任何1项者均可诊断为病理性黄疸。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儿科学》[8]中“胎黄”的辨证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病理性黄疸特点且年龄14~28天,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小于等于200µmol/L(12mg/dL);②符合中医湿热内蕴辨证分型诊断标准;③受试者法定监护人拒绝蓝光治疗,并签字;④受试者法定监护人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颅内出血等其他合并病;②皮肤有溃破、湿疹、过敏,脐部有感染;③有心、肾、中枢神经系统等并发症;④早产儿、低体重儿;⑤新生儿伴有低血糖、低体温、败血症等。
两组均用苯巴比妥片5mg/(kg.d),1日2次;妈咪爱0.5g,1日2次;茵栀黄颗粒1g,1日3次;用温开水溶解喂服,共口服5天。
治疗组加用退黄熏蒸方熏蒸治疗。药用茵陈30g,栀子20g,大黄10g,薄荷20g,山楂30g,川芎20g。装入易渗透布袋,再将布袋放入智能中药熏蒸机(广州今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产品型号JS-809C,产品批次号809CY120034)加热,温度控制39℃~41 ℃,将患儿脱去衣裤,平躺于智能中药蒸疗机的熏蒸床上,按中药熏蒸操作规范流程每天1次,1次20min,5天为一疗程,共1个疗程。
治疗5天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1、2、3、4、5天经皮测定胆红素值的变化,治疗前及治疗5天后静脉血清总胆红素的变化情况,黄疸消退时间,腹泻、皮疹、呕吐等不良反应。
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等级计数资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9]。痊愈:黄疸消退,血清总胆红素指数恢复正常。好转:黄疸缓解,血清总胆红素指数下降,但未恢复至正常水平。无效:治疗前后黄疸无改变,血清总胆红素指数无改善甚至上升。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经皮胆红素水平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经皮胆红素水平比较 (mg·L-1,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经皮胆红素水平比较 (mg·L-1,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 治疗前 治疗1天 治疗2天 治疗3天 治疗4天 治疗5天对照组 40 10.96±1.58 10.44±1.61 10.25±1.62 9.31±1.62*8.12±1.63*7.56±1.24*治疗组 40 11.27±1.28 10.71±1.46 9.54±1.37*8.40±1.21*△ 7.33±1.07*△ 6.28±0.67*△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比较 (µmol/L,±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比较 (µmol/L,±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0 190.54±26.03 72.48±11.55*治疗组 40 198.96±25.11 45.31±9.78*△
两组黄疸消退时间比较。黄疸消退时间对照组(7.03±2.11)天,治疗组(5.95±1.52)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对照组出现大便溏稀、腹泻2例,轻微呕吐2例,停药后症状自行消失。治疗组出现大便溏稀、腹泻2例,轻微呕吐1例,轻微皮疹1例,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新生儿黄疸以新生儿皮肤、黏膜、巩膜发黄为特征,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临床以“阳黄”多见,主要原因为胎禀湿热,即由于孕母素蕴湿盛或内蕴湿热之毒遗于胎儿,熏蒸于肝胆,肝失疏泄,胆汁溢于脉外而致发黄;或因胎产之时、出生之后婴儿感受湿热邪毒所致。治当以清热利湿退黄为主。
中药熏蒸疗法经过数千年的临床实践,已成为中医外治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摩之浴之”之说,《理瀹骄文》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中药熏蒸可直接作用于皮肤筋肉之间,经皮肤、孔窍直达病灶,不经脾胃,对脾胃的毒副作用小,避免了肝脏的“首过效应”对药物的破坏,具有治疗范围广泛,疗效显著,易学易用,容易掌握,经济简便的特点。
退黄熏蒸方主要由茵陈、栀子、大黄、薄荷、山楂、川芎等药物组成。茵陈其味苦微寒,有清热利湿,退黄疸的作用。张介宾在《景岳全书》曰“茵陈,味苦微辛,气微寒,阴中微阳,入足太阳经”。阳黄、阴黄、表湿、里湿皆可用之,故茵陈为治疗黄疸之要药。栀子药性苦寒,归心、肺三焦经,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等作用。大黄泻热瘀,通大便,引湿热之邪自大便而出。三药性味同为苦寒,配伍使用具有清热泻火,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清热解毒的功效。药理研究表明,茵陈、栀子中多种成分具有保肝、利胆的作用。薄荷、川芎为使药,具有疏肝利胆、祛风解表、引药入里之作用。山楂行气健胃消食兼活血化瘀。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退黄之效。新生儿体表面积大,表皮薄,毛细血管丰富,皮肤渗透和吸收作用大[10],通过中药熏蒸的方法,透皮吸收能力更强,临床效果更佳。
苯巴比妥具有肝药酶诱导和肝药代谢诱导作用,可促进胆红素的代谢,以此消除血浆内胆红素浓度,从而使黄疸消退。研究表明,妈咪爱与茵栀黄颗粒联合治疗新生儿黄疸症疗效显著[11-12]。妈咪爱含有体内多种酶的构成成分,能够促进肠道pH的改善,抑制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从而阻断胆红素向未结合胆红素的分解,遏制肠肝循环,减少胆红素的重吸收,促进肠蠕动,促进排便,减轻黄疸[13-14]。茵栀黄颗粒含黄芩甙、栀子、茵陈、金银花4种成分,茵陈中含茵陈酮、叶酸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茵栀黄颗粒可促使肝酶系统摄取胆红素,并促进其结合、排泄,进而刺激胃肠道蠕动,加快粪便排出[15-17],还能拮抗溶血[18],改善丙氨酸转移酶及退黄等[19-21]。
综述所述,退黄熏蒸方熏蒸辅治新生儿黄疸临床疗效显著,可以降低胆红素水平、缩短黄疸消退时间,不良反应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