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聪 陆 杰
深圳市光明新区人民医院,广东深圳 518106
早产儿,是指出生胎龄低于37周,出生体重低于2.5kg的婴儿,虽然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早产儿的存活率越来越高,因为早产儿各个器官尚未发育成熟,所以呼吸、吸吮、吞咽等动作一般不协调或者无力[1],临床上多采用管饲喂养。管饲喂养缺乏进食引起的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使得婴儿唾液分泌量少,局部黏膜抵抗力以及自净作用都相对较弱,口腔感染的发生率较高,故用科学方法改善早产儿的吸吮力尤为重要,临床上一般采用非营养性吸吮对其进行治疗[2-3]。近年来,随着中医的不断发展,发现手指点穴疗法有可能对改善早产儿吸吮力有一定作用[4-5]。为进一步观察手指点穴疗法对改善早产儿吸吮力的临床效果,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60例胎龄<32周、吸吮力欠佳的早产儿作为观察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胎龄<32周、吸吮力欠佳的早产儿60例,随机分为非营养性吸吮治疗的对照组(n=30)以及手指点穴治疗的观察组(n=30)。符合早产儿诊断标准,胎龄<32周,采取管饲喂养;纳入婴儿排除严重心脏、肾脏、肺部衰竭、遗传代谢性疾病或患有先天性疾病的患儿。其中,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自然分娩18例,剖宫产12例,平均胎龄(30.7±1.8)周,平均出生体重(1.45±0.46)kg;观察组中男16例,女14例,自然分娩17例,剖宫产13例。平均胎龄(30.6±1.7)周,平均出生体重(1.43±0.47)kg。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儿在性别组成、胎龄、出生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内容及治疗均完全告知婴儿监护人并签署同意书,故不违背医学研究相关内容及医德。
1.2.1 基础治疗 所有新生儿出生后均进行早产儿常规管理,根据《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6],胎儿出生后2~24h给予早产儿母乳或配方奶,应用机械通气的患儿除外,采用胃管喂养,并监测新生儿生命体征。
1.2.2 对照组 对照组早产儿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非营养性吸吮法对早产儿进行吸吮锻炼,具体做法为:在每次胃管喂养前10min左右,用橡皮奶头轻轻地、缓慢地来回刺激口腔,也可用手指轻轻刺激口角、口唇,诱发婴儿吸吮反射[7],待婴儿吸吮力有所改善,胃管喂养前让婴儿吸吮无孔橡皮奶头10min。
1.2.3 观察组 观察组早产儿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用手指点穴疗法改善早产儿的吸吮力,具体做法为,操作者双手洗净消毒并涂抚触油后,用拇指指腹从前额正中滑推至婴儿太阳穴处,顺时针轻揉20次;双掌从前额发际推按至耳后乳突处;从胸前外下方对侧上方交叉推进,从左下腹抚至右下腹[8],交替进行,以一手掌面按顺时针摩腹30次,并在中脘穴按揉20次。脐窝神厥穴处用手掌根部环形按摩,顺时针、逆时针各15次;用拇指指腹自婴儿小指根,经小天心、掌小横纹到小指根20次,按揉下肢的足三里穴20次;在脊柱两侧用食指和中指自上而下轻轻按揉3遍,并重点在脾俞、肝俞、胃俞处按揉,再从尾椎骨端捏至大椎穴5遍[9]。穴位按摩15min左右,每日3次。
统计分析两组早产儿吸吮力改善情况,包括建立吸吮吞咽时间、插胃管时间以及经口全肠道喂养时间,并统计两组早产儿预后情况,包括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每天体重增长量和平均住院时间,并统计两组早产儿不良反应情况,包括胃潴留、呕吐、腹胀以及喂养不耐受。
经统计分析,观察组婴儿建立吸吮吞咽时间、插胃管时间以及经口全肠道喂养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早产儿吸吮力改善情况比较(±s,d)
表1 两组早产儿吸吮力改善情况比较(±s,d)
组别 建立吸吮吞咽时间 插胃管时间 经口全肠道喂养时间对照组 4.21±0.85 6.93±1.01 14.09±1.23观察组 3.32±0.56 5.32±0.82 11.13±1.07 t 3.717 15.2933 15.492 P 0.005 0.000 0.000
经统计分析,观察组早产儿每日体重增长量高于对照组的,而观察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和平均住院天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早产儿预后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早产儿预后情况比较(±s)
组别 恢复出生体重时间(d)平均住院时间(d)对照组 10.91±1.34 15.62±3.43 22.65±5.46观察组 7.32±1.12 18.32±3.07 16.13±3.08 t 8.624 9.754 15.542 P 0.000 0.000 0.000每天体重增长量(g/d)
经统计分析,观察组早产儿治疗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包括胃潴留1例、呕吐1例、腹胀1例,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0%,包括胃潴留2例、呕吐1例、腹胀1例以及喂养不耐受2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76,P=0.278>0.05)。
改善早产儿吸吮力,达到全肠道喂养是促进早产儿追赶性生长,保持健康体质的必要条件。非营养吸吮是目前公认的促进早产儿消化系统发育的方式之一。非营养性吸吮能刺激婴儿口腔黏膜感觉神经末梢,加快吸吮反射的成熟,还能兴奋迷走神经,促进胃肠激素的分泌[10]。
本研究结果显示,手指点穴疗法组婴儿在建立吸吮吞咽功能、经口全肠道喂养时间均显著低于非营养性吸吮刺激组,且每日体重增量高于对照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短于对照组,说明手指点穴疗法能有效改善早产儿吸吮力,促进婴儿追赶性生长,这与以往权威报道一致[11-12],值得临床推广。此外,手指点穴疗法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10%,低于对照组,更为安全有效。其主要原因是穴位按摩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通过按压经络穴位平衡阴阳、疏通经络,从而调节人体机能,如按摩足三里和中脘穴,能消食导滞,促进胃肠蠕动;取脾俞、胃俞、肝俞三个穴位对应人体三个重要器官,能健脾,促进胃的蠕动;腹部脊柱按摩,可将刺激传达到大脑,使迷走神经兴奋,增加婴儿吸吮反射[13-16]。
综上所述,手指点穴疗法能有效改善早产儿的吸吮力,促进早产儿生长,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小,一些不良反应还需要进行大样本实验总结。此外,手指点穴疗法联合非营养性吸吮的作用效果还需要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