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荣群 邓 贤 嵇丽娜 范雪敏
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杭州310053)
林之翰,字宪百,号慎庵,别号苕东逸老,清代康雍间浙江乌程(今湖州市)人,长于中医诊断,著有《四诊抉微》、《嗽证知原》和《温疫萃言》三部医书[1]。年少嗜读,博览群书,崇尚岐黄之术,周游四方,虚心请教,学识日渐渊博。“迨业成行世,远近敦请者,户外之履恒满”,因此累积丰富经验,并且心存高尚医德,济世之志。然而明清以前,医家往往多重望色与诊脉,四诊中脉诊的地位特别突出,脉学文献成为诊断学专著主流[2]。过于重视脉诊而轻视其他三诊,有违岐黄之四诊合参之旨,故林氏搜集整理古今有关四诊之精要,详论诊法,参合病理,终得编撰而成《四诊抉微》。作为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参考书籍,当前学术界对于该书的研究甚少,笔者通过对《四诊抉微》全书研究,分析总结林氏在《四诊抉微》中的主要学术思想如下。
林氏云:“余辑是编,先集经文,继附先哲之神髓,”所搜集的内容,析理深刻,切合实用,除了《黄帝内经》、《难经》、《脉经》、《伤寒杂病论》、《针灸甲乙经》等传世之中医经典著作,还摘录了从宋至清以来的名家理论,堪称“勤求古训,博采众长”。在体例编撰方面,林氏在名家医理旁加入自己的注释以阐明其奥义,为了方便诵记更是附以简文概括,文简意深。该书一至三卷先望诊,后闻、问诊继之;四至八卷,则更为详尽的论述切诊;后附管窥附余一卷,重点分析浮、沉、迟、数诸脉,多为林氏个人见解,补叙前述之未备。如其论述《察形气》,先引《素问·玉机真脏论》:“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告知医者诊察时务必重视的三点,随后列举《素问·三部九侯》、《灵枢经》等关于通过不同的形气色泽、脉搏、病程的长短判断疾病之愈后。
对于一些有争议的观点,林氏在摘录的同时会在批注中阐明其不妥之处,并举例以详细论述,如《望诊·察形气》引李东垣:“病来潮作之时,精神增添者,是为病气有余;若精神困乏,是为病气不足…若喘息气促气短,或不足以息,为不足,当泻当补,全不在此,只在病势潮作之时,精神困弱,语言无力,懒语者急补之。”林氏直言东垣之见有失偏颇,并列举出伤寒热病之人,热甚伤气,精神困倦,言语无力,乃大实有羸状也,并提示一定要留意其脉象,通过其大实热之脉证方可断定其是实证,脉证合参,才能把握真实病情。又如《望诊·察形气》摘录引用《内经》:“阳引而上,阴引而下,则欠;阴阳相引,故曰无病,病亦即愈。”林氏言:“此只可指初病轻浅者言,若病久虚脱,呼欠连绵不已者,最为危侯。”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可见林氏的博采众长并非全部推崇,而是建立在自己临床经验之上的审慎继承。
岐黄之要,关隘在诊,辨阴阳,分虚实,断表里,四诊合参,此乃诊病之要。《黄帝内经》奠定了四诊方法的基础,《难经》则明确提出四诊的基本概念。在《六十一难》中,将四诊概括为:“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足以见得四诊在中医诊疗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然林氏所处时代大多医家重脉诊而轻望、闻、问三诊,“大违圣人合色脉之旨矣。殊不知望为四诊最上乘工夫”故林氏在望诊中,详论了颜面、目、鼻、唇、口、耳、舌、毛发、额、眉、项、爪甲、齿等部位的各种形色变化,并论述了察色望诊判断生死逆顺的方法。在谈《察形气》以辨清虚实,并指出“邪盛正虚,当泻其邪,以扶正气”引用张景岳之“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详细论述了气血盛衰与外形之实践意义和诊察方法。后有“察五色”、“察五官”、“诊血脉”、“诊毛发”诸篇,皆在论述望诊在四诊中之重要性。本书舌诊内容丰富,林氏从察舌部入手,对各色舌象加以归纳总结,除引用《舌鉴》、《五法》、《正义》、《准绳》外,还有很多参考了林氏临床诊疗的经验,如在《黑苔舌》中:“擦之、拭之,即净而不复生吉;拭之不去,即去而复生者,必凶也。”林氏在批注中言道:“黑舌苔,须分燥润,及刮之坚松,以定虚实为要。”明确了黑舌苔的诊察要点。林氏对儿科的望诊论述同样甚是详尽,着重强调望诊在古称哑科的儿科尤为切要,因小儿诊病,无从发问,而穷诘病因,惟赖望色察纹以验之。不但有小儿指纹和虎口的观察方法,还增设《幼科经证考》从病机至小儿六症,综合历代医家诊疗经验,结合图例,详细论述儿科的相关四诊。
《闻诊》篇主要说明如何听取患者的声息语言。开篇《听音论》,阐明发音机理及五脏正音;以声音之清浊辨疾病之阴阳、寒热、虚实等;以失守变动应五脏六腑;更有脏诊、诊内外、诊诸痛、诊坏症等,内容甚是详尽。《问诊》具体内容则从人品起居、嗜欲苦乐着手,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婚配、境遇、习俗等。林氏十分推崇《景岳全书》,以张景岳的“十问歌”为提纲,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发病治疗过程及周围环境等。黄雪琪等[3]认为,《四诊抉微》除了有《人品起居》、《嗜欲苦乐》等与心理有关的篇章外,还提出了“诊诈病”、“诊神志”等观点,这样一些详细而具体的项目,是现代社会医学和现代心理诊断中个案法的先声。
《切诊》从四至八卷,附余一卷,论述诊法之要,继而分析脉以胃气为主,详述其部位、方法,以及辨脉总论,并且效仿《濒湖脉学》的体例,列述29脉的形成、鉴别、主病、病脉宜忌、运气要略等。如《无脉》篇中,林氏直言:“凡大吐后,有脉伏二三日不出者…不可因其脉无,而遽断为死证也。”其后附有《管窥附余》一卷,重点介绍原脉体用,对脉诊畅抒己见,并将书中重要部分编成四言歌诀,以便记诵,卷中关于脉证的诸多分析,大多是林氏结合自身临床体会的经验之谈,切实可用。
纵观《四诊抉微》全书,同样存在令后世医家争议不断的部分,如《妊娠伤寒观面色舌色法》中“面赤舌青细寻看……面青舌赤沫出频,母死子活定知真。”仅通过受孕母亲的唇舌色泽便推论母子愈后吉凶;如《妊娠辨分男女外验有四》中“受孕后,身更轻快,更健壮,其性常喜,面色加红,是男胎也……若胎是男,必四十日后,即兆运动,女则运动迟,必在三月后矣。”凭借受孕母亲的日常运动,饮食喜好等判断胎儿性别;如《女人受孕内外皆有徵验者七》中“眼懒看,俗谓慈眼也,眼变为微黄,…懒厌美好之物,反喜粗粝之品,及咸酸辛辣之味”详述女性受孕后前四个月的眼部、心情、喜好、嗜食等诸多外在表现的异常;如《验胎贵贱寿夭法》中“妇人怀胎,凡男抱母,女背母。或上或下,为夭胎,或左或右,为寿胎…女胎,母气不足,神多乱。母声清,生福寿之男;母声浊,生孤苦之子。”根据胎儿的体位、胎动情况、受孕母亲的神志情况等。笔者认为以上四篇,实属以偏盖全,有违四诊合参之旨,且唯心主义略重,在传统医学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今天,应逐步摈弃,审慎参考,切不可当真。
《四诊抉微》是四诊合参具体应用的重要诊法书籍,林氏在诸多医家都重视脉诊而轻视其余三诊的时代,通过系统地收集总结古今有关四诊的精要,博采众长,加以分类叙述,编撰《四诊抉微》。在书中对于历代医家所著中不妥之处林氏直言不讳,审慎继承,提出不同观点;林氏强调在诊疗过程中四诊合参的重要性,并且提出四诊之中首重望诊。当然,审慎继承的学术思想同样值得后世医者效仿,对于书中妇科妇人妊娠之验胎七征、外验四兆等更带有唯心主义色彩,应以审慎的态度参考学习,需理性分析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