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源勇
摘要:绘本主要是通过图画来描述故事,不像传统平铺直叙的方式,采用多姿多彩的图画语言,结合类似暗示、隐喻的方法,将要表达的含义隐藏在图画背后。因此,绘本中任何一张图片都不是表面所看到的样子,都潜藏有更深的含义,值得进行更深入地探讨。
关键词:绘本阅读;插图;意象;互文
意象既可以体现事物自身,同时也能够反映人们潜意识下的心理活动。对于儿童而言,目前只是停留在单纯阅读绘本的层面,对绘本背后潜藏的深意并不是很了解。因此,需要在教师的引领下进行富有趣味的阅读,逐步领悟更深层的意义,从而获得绘本阅读的整体感知。
一、借助插图,感知故事情节
(一)把握图画细节
绘本主要包括两部分,即图画和文字。两种不同表达方式背后都有自己的意象。绘画本身的可塑性意味着可以表示不同的意象,可以代表现实的空间,也能够代表想象的世界。
通常要求绘本最少要包含三个故事,分别是文字、图片以及文字和图片结合所表述的故事。我们读绘本,其实读的是第三个故事,即图片和文字的集合。不同于传统的文字,绘本的作者一般都会用一张图片来表述丰富的情感,读者第一次阅读基本很难抓到画面所隐藏的更深层次含义,但静下心来,便能够体会到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含义。因此,对绘本的阅读必须心细,慢慢推敲,尤其是认真研读其中的图画。
对于孩子而言,都具备读图的天赋,图片给孩子留下的印象要远比其他途径的印象深刻。语言以及画面共同构成故事,通常两种通俗易懂的形式让儿童更好地了解和接受故事情节。图像和语言并非单独存在的,二者之间存在联系,如果能够将语言、图像有效融合为一体,就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就拿约翰·伯宁罕的作品《和甘伯伯去游河》来说,这个故事非常简单,甘伯伯住在河边,拥有自己的小木船,有天他决定撑船去河里玩耍,两个孩子、兔、猪、狗、山羊等纷纷提出要一起上船。最初他们都严格遵守甘伯伯制定的秩序,但后来慢慢地忘记了,导致船翻了,船上都有人都掉到河里。甘伯伯鼓励大家游到岸边,然后将衣服晾干。同时,甘伯伯还热情欢迎大家到他家做客,而且还提出等过几天的时候大家再一起坐船到河里玩耍。细细看图,会发现这本书的绘图略微粗糙,都是线条粗略勾勒,大块的用色,像儿童画。然而随意涂抹出的色块却能体现光与影的变化,给读者一种随心所欲、灵活多样、富有想象的感觉。通过单色素描的手法将甘伯伯划船的路线以及周围的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彩色单页就像装饰画一般,给人一种不一般的感受,明暗交替其实也是在告诉读者故事演变的节奏,使整体视觉效果更丰富。如果仔细观察野兔的眼睛、周围花、大树的形状、天上白白的云朵,以及扉页上的远景图,这些事物表面上虽没有联系,但细细品读会发现彼此之间是存在联系的,完全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匠心。
(二)注重反复阅读
重复是绘本故事讲读的必要构成,有时是修正遗漏或误读,有时是对匆促阅读的补偿,更多的可能是阅读愉悦和快感的再次及多次体验和回味。对儿童来说,这些都是有意义的阅读环节和过程。
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细读也是有技巧而言的。通常第一遍图多会被故事情节所吸引,希望通过快速翻每一页了解整个故事。但当第二遍阅读的时候,速度会慢很多,在读完文字的时候,会细细地品读图片,然后真正思考文字以及图片各自所表达的内涵。而到第三遍阅读的时候,往往就不再关注文字,只看图片,通过分析构图、色调、技巧以及颜色等挖掘作者想要表達的更深层次内涵。等到第四遍阅读的时候,就是看所有的图片,把图片联系在一起,挖掘前一张图和后一张图之间的联系。
如《爷爷一定有办法》,小男孩约瑟一家住在木质的房子里,爷爷把约瑟的毯子改成外套、背心、领带、手帕、纽扣。特别有意思的是,在画的下方,作者留出了一条长长的通道,画了老鼠一家的故事,这条线索与主干故事平行发展。第一遍读绘本,孩子们的阅读会集中在爷爷对布料的改造和利用上;读第二遍的时候,他们会发现故事的主人公还有约瑟,约瑟一天天在成长,长大了的约瑟可以用纽扣做材料写一个奇妙的故事;第三遍读绘本,把视线离开文字,放在图画上,还会发现老鼠一家的故事;再读绘本,能发现图画在文字之外还讲述了很多内容,约瑟的其他家人,他们一家的生活和劳动情形,在约瑟因为纽扣丢了而难过的那一页,他们每个人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安慰……指导孩子们细读绘本,会有很多的发现,让阅读过程充满惊喜和趣味。
二、借助意象。升华阅读体验
(一)感受意象,层层深入
经典绘本《爱心树》充满着爱,却带着淡淡哀伤的感动。书的开头,高度凝练:“从前有一棵树……”这到底是一棵怎么样的树,树的样子、树的成长经历、树的心情……什么都没有提到。但是,在阅读过程中,孩子们大多会把这棵树看作是母爱的化身。故事的结尾言简意赅:“男孩坐了下来,树好快乐。”树上的苹果被卖完了,树枝被砍光了,树干也被砍断了,自身都快一无所有了,但还是那句“树很快乐。”怎不令人感动?是啊,哪种爱能让树奉献了一切还无怨无悔呢?就算没有老师的引领,孩子们也能根据“树”这一意象,读出这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一则关于索取与付出的寓言。
但是,这本书就这么简单吗?
树将所有的一切都给予了男孩,这对男孩来说意味着什么?绘本主要讲述的是一个男孩,成长到青年、中年,即便最后成为老人,树也一直用“boy”来称呼他。“boy”的称呼只是简单的亲昵,还是说孩子精神上根本就没有长大?树给予孩子的太多了?还是孩子向树索要的东西太多了?树的牺牲到底是真爱吗?这种精神值得被赞誉吗?
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把握了图画细节,并反复阅读之后,我引导学生这样思考:“树的这种无私的爱,你们在哪也感受过?”“你们觉得树像我们生活中的谁?”最后,引导孩子思考:“故事中的男孩是不是索取太多了,这样好吗?”让儿童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样,对于绘本意象的解读,对于绘本内容的理解也会更深入。
(二)观照自身,获得成长
例如李欧·李奥尼的绘本《小黑鱼》,这是一场美不胜收的视觉飨宴。在海的某个角落生活着一群鱼,其中只有一条鱼是黑色,其他都是红色的。某天金枪鱼将所有红色的鱼都吃掉了,小黑鱼逃走后独自一人游荡在海中,刚开始他极其孤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黑鱼逐渐开始遇到很多新奇的事情,接触更多其他朋友,他不再孤单。在游走过程中,小黑鱼偶遇一群躲在礁石后的小红鱼,黑鱼告诉他们可以按照大鱼的形状游荡,小黑鱼担当他们的眼睛,就这样他们在清晨、中午不停地游走,最后把大鱼也吓跑了。
这本绘本的主题,看似很浅显,是一个关于齐心协力的故事,但作者想表达的含义更深。
绘本中用了七页的篇幅,讲述了小黑鱼在海中流浪的经历。作者在这七个场景中都将各个生物的奇异之处描写得有趣生动:水母就如同彩虹般的果冻,大龙虾就像机器一般,还有粉红色的海葵等。小黑鱼在不断游荡的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新的朋友,他逐渐发现原来世界是非常美妙的,有很多跟自己一样的朋友,这些都是一件件非常有趣的事情,给他孤单游蕩的道路增添了很多乐趣。在这七个场景中,有很多隐喻的运用,“深海”是“令人害怕和孤独的社会”,“小黑鱼”是“弱小的另类”,“金枪鱼”是“强大的困难”,而其他像“水母”和“大龙虾”等生物,属于“社会上与众不同的人和事”。作者想跟我们说的话都隐藏在这些隐喻里面了。小黑鱼这才真正了解了自己所生活的世界,以及自己在这个世界中扮演的角色,它开始成长了。
三、借助互文。拓展意义空间
互文理论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在经过十几年发展后逐渐形成比较成熟的文本理论。该理论指出,语篇构成离不开文本将其他文本纳入自身,参互方式直接决定了文本的整体格局。互文研究的方法既可以清楚地揭示语篇结构以及规律,同时还有效运用了语言,对理论进行了非常透彻的分析。该理论立足于全新视角构筑起文本世界,提炼出文本间的空间结构和互动关系。
“互文”中的“互”主要指的是当前文本和之前的文本间存在组合、共现以及重写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表现为文本以及源文本彼此之间相互依存,在不同层次之间存在特定结构关系。其中的“文”表面是集合名词,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但事实上包括两部分,即当下文本成分以及源文本成分,二者之间互为彼此的前提。
绘本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将要表达内容呈现出来,绘本彼此之间不可避免存在“互文”的情形。部分绘本中除描述的故事外,还隐藏着其他绘本的故事,比如,绘本《我爸爸》,爸爸和大野狼的对峙时,树后还躲着小红帽和三只小猪;有的是某幅图画还隐藏着另外一个绘本的图画。比如《月亮晚安》,小兔子房间的照片图片来自另一本绘本《逃家小兔》;有作者把故事内容非常接近的绘本组合成一个系列,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亲情系列的绘本,如《我爸爸》和《我妈妈》。
对绘本文本间“互文性”进行解读,会大大拓展文本的意义空间,使得绘本的内容变得更为丰盈。
(一)绘本文本内容交互
绘本隐藏着其他绘本所描述的内容,这种互文现象出现较多。比如,《我爸爸》绘本在描述“我爸爸什么都不怕,连坏蛋大野狼都不怕”时,旁边的配图是爸爸单手叉腰,并指着大灰狼大骂,大灰狼听在爸爸的威严下灰溜溜地逃走。对于粗心的人来说,这个故事到此结束,可以重新阅读下一个故事。但有些心细的读者会发现绘本中描述的大灰狼和小红帽中的大灰狼、三只小猪中的大灰狼是同一只狼。图中小红帽和小猪远远在躲在大树后,看爸爸大战大灰狼,当联想到这个绘本,儿童会重新去阅读小红帽以及三只小猪的故事。如此一来,从原来单一的绘本逐渐开始演变为三个新的绘本,内容越来越丰富。
绘本《小真的长头发》中,小真是个爱阅读的孩子,小真想象帮妈妈晾衣服时读的绘本就是有名的《好脏的哈利》,这是一种互文手法,同时,也揭示了小真接纳、想象自己终会发生变化的原因:哈利能从带黑点的白狗变成带白点的黑狗,短发妹妹头的小真为什么就不能变成长发妹妹呢?在绘本中发现其他故事内容,得以让绘本阅读的过程更丰富。
(二)同主题系列绘本交互
绘本资源中,有很多同主题或主题相近的绘本,比如爱的主题,这样的绘本有《我有友情要出租》《我爸爸》《我妈妈》《爷爷一定有办法》等,这样的绘本也可以在阅读教学时采用互文的方式,拓展阅读范围。
绘本《爸爸成为爸爸的那一天》详细地解说生命是如何来的,如何迎接一名宝宝的降生。故事中的爸爸有爱心又慈祥,那么很容易让学生想到妈妈成为妈妈的那一天是怎么样的呢?妈妈是什么样的人?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引导儿童阅读《妈妈成为妈妈的那一天》,从绘本中让儿童找到答案,体验阅读的乐趣。
同样是表达爱的故事,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从大小两只兔子的角度来描述最原始的亲情,一段非常简单的故事蕴藏着浓浓的亲情。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却表达了最复杂的一种情感。
编辑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