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萍
摘 要:现代教育理论注重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更看重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高中地理教学同样需要遵从这一教学理念,以生为本,在人本主义理论视角下组织课堂教学。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贴近学生生活实践,善于引导与启发,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潜能和创造力。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内在素养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人本主义;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9)11B-0123-02
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即学校教学应围绕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学生为中心。它更注重学生潜力的挖掘、创造性的激发、自主学习热情的调动,使课堂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这样的教学才有活力和激情。
同时,这样的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及时转换角色,由课堂的主导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创建和谐、快乐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让课堂学习更有深度和广度,更加高效。
一、高中地理人本主义教学理念概述
高中地理教学要渗透人本主义思想,在教学目标、内容和过程设计上应遵循非指导性的理念,减少指令式的指挥,倡导间接引导和启发,实施自主学习式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自主探索、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地理学习方法,并能够有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优化知识结构。教师应以设计者、组织者、调节者的角色,为学生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并适时启发和点拨,引导学生自主制定学习计划,自主获取地理知识。在教学中,学生的个性特征必须得到重视和尊重,让生本理念渗透教学过程,这样才会让师生互动更深入、更高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高中地理人本主义理念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高中地理教学目标中渗透人本主义理念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首先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这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它对教学方向有着重要的影响。所谓教学目标即教学行为要实现的结果。人本主义视角下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提升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其设计必须体现整体性、层次性和科学性,要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如,在学习农业的区位选择时,为了帮助学生提升地理素养,培养可持续发展理念,学会用发展的眼光认知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教师可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技能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并理解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有哪些,它们的发展变化会对农业生产产生哪些影响。2.过程方法教学目标。结合实际案例深入探究农业区位因素的特性及其对农业发展的深刻影响,提升学生对问题的深入剖析能力。3.认识观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农业生产认识观,结合家乡的农业区位状况,认真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因地制宜,人地协调”的农业发展观。同时,在对问题的探讨中,增进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这三个角度的教学目标设计各有侧重点,多视角体现了人本主义理念下教学目标设计的教育性和导向性,从而正确引导教学进度,加深了学生对农业地理知识的体会与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审视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更彰显了学生个性,凸显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中渗透人本主义理念
人本主义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十分重视学生学什么。所以,在设计高中地理教学内容时,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取体现学生多彩生活的学习资源,选择反映生活现实问题的内容,丰富学生的地理人文知识,提升学生的人文地理素养。
如,在讲授《自然界的循环》一章内容时,教学内容的设计就可以加强生活与教材的联系,将课本所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用来指导解决实际问题。首先明确本章的学习内容为运用水循环示意图,掌握水循环的过程与各个环节,并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为此,教师可从现实生活出发,结合水库蓄水和国家重点水利工程“南水北调”等事例,重点讲解水循环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还可提出问题,我们为什么要修建水库?可从水循环理论中找出答案。
水库可有效调节当地水资源年内分配不均:雨季洪水期可大量蓄水,在干旱的枯水期可放水缓解缺水的状况,从而确保了人们的生产生活用水,保证了生活质量,促进生产力发展。南水北调水利工程则是跨区域引水工程,它的主要作用是解决国内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问题,可以说是“取长补短”,确保了国计民生,缓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通过以上两例就可以顺利引出水循环的特点和水资源分布的問题,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水循环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重新认知生活中的各种地理现象,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促进学生能够自主地参与到地理课程的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使学生理解了水资源的有限性,激发学生珍惜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促使学生在生活中科学合理地使用水资源,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三)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本主义理念
教学过程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人本主义理念下的教学过程应是非指导性的,应强调引导与启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彰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探索与总结,践行独立思考、自主参与、团队合作、深入探究的个性学习模式。
如在学习《山地的形成》时,为形象说明山地的形成过程,教师可就地取材,利用手中的书本,通过形象直观的演示解读山地的形成。原始的地壳被一层层的岩层覆盖,就像一本厚厚的石头书,每一张书页就象征着一层岩层,岩层的形成始于最古老的地质年代,层层相生直达地表。通常情况下,最古老的岩层处于岩层的最底下,就像书的第一页,然后一层层累积,就像书页一样一页页增加,越接近地表,岩层的年代越近,随着岩层的累积,地壳覆盖的岩层越来越厚,就像书本不断增加页码,厚度就越来越大。
一旦受到外力挤压,书本就会发生弯曲。如用手挤压书本就会看到书本明显地发生弯曲。将这些现象引申到地理术语中,这种弯曲就是褶曲,而向上拱起的称作背斜,向下发生的弯曲就是向斜,这些弯曲现象统称为褶皱。通过形象的演示过程,学生对复杂的岩层挤压运动有了直观的认知,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教学效率。这样的教学过程设计,更多的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认知能力,通过自主观察、自主思考、自主分析、自主总结获取地理知识,加深了理解和记忆。
总之,新课程理念强调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以人为本,发挥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都需要坚持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让高中地理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彰显出生命活力。同时,人本主义教学设计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探索与创新,推动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实现教与学的共同进步。这样的高中地理教学必受学生的喜爱,教学效果会得到极大提高。
参考文献:
[1]沈星辰.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 [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3).
[2]赵平季.人本主义理念让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10).
[3]许光印.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教学的点滴体会 [J]. 中小学教学研究,2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