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型冰袋用于足踝部闭合性骨折术前消肿临床观察

2019-01-03 01:44:02刘绍凡徐敏敏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8年12期
关键词:冰袋周径冷敷

王 真,刘绍凡,郭 欢,徐敏敏

(重庆市中医院骨一科,重庆 400021)

踝关节骨折居关节内骨折之首[1]。美国国家创伤数据库资料显示,踝关节骨折占足踝部骨折的55.7%[2]。足踝部骨折均合并软组织损伤和肿胀,肿胀程度往往决定行内固定手术时机的选择,而肿胀消退需要1~2周,等待手术的时间不得不因此而延长,解剖复位会更加困难。骨折早期肿胀明显,如急于手术容易导致切口出现感染、皮缘坏死[3]。骨折后患肢肿胀早期以制动、冰敷、抬高患肢为主要治疗护理措施。我科在外敷肿意膏基础上用改良型冰袋消肿治疗足踝部闭合性骨折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60例,均为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住院治疗患者,于伤后12h就诊,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治疗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18~60岁,平均(41.5±4.2)岁;病程8~12h,平均(9.7±1.2)h;重度肿胀14例,中度肿胀16例,轻度肿胀0例;肿胀平均(5.14±1.21)cm。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18~60岁,平均(40.8±4.7)岁;病程8~12h,平均(9.3±1.0)h;重度肿胀13例,中度肿胀17例,轻度肿胀0例;肿胀平均(5.12±1.02)cm。两组性别、年龄、病程、肿胀值、肿胀程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明确的四肢外伤史,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属于足踝部单纯性闭合性骨折,X线片示足踝部骨折,中医辨证为气滞血瘀型,伤后12h就诊,选择手术治疗,年龄18~60周岁且具有独立行为能力,患肢未使用夹板或石膏固定,无皮肤破损,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足踝部开放性骨折,伴关节肿瘤、关节结核或大骨节病等疾病, 伴严重动脉粥样硬化、深静脉血栓等血管疾病,孕期、哺乳期妇女及精神障碍,合并严重肝、肾、心、脑等脏器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合并药物无法控制的肾上腺、甲状腺、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已知对本次研究用药过敏。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采用静脉脱水剂治疗。于入院第一时间在患肢肿胀部位外敷我院自制肿意膏(渝药制字Z20051117,大黄、天花粉、黄柏、煅石膏、冰片等)。取2~4层的无菌纱布将肿意膏均匀敷于纱布上,厚度2mm,面积大于肿胀区域上下界20mm。

对照组:取250mL输液袋经消毒后注入清水250mL,置于-18℃冰箱中12h,至结成冰块状后将冰袋外裹防水包布和毛巾,之后用绷带缠绕固定于患肢,持续冰敷72h,每隔2h观察冰袋位置是否正确、有无滑脱,每2~4h更换冰袋1次,如有融化立即更换。

治疗组:用改良型冰袋。由袋体和冰袋套组成,呈一直径约20cm的圆盘,其内有一直径约2cm的圆形中空观察窗。冰袋套内层为防水布,外层为棉布,外有拉链开口以方便拿取和放置冰袋,冰袋套对称的两侧各有1颗纽扣,连接一根高弹力可调松紧扣带。冰袋体也呈中空的圆盘状,袋体内装15%乙醇。冰敷时将观察窗对准患处进行放置,将可调松紧扣带绕患肢两周固定冰袋。置于-18℃冰箱中12h,至结成冰块状后将冰袋直接敷于肿意膏纱布之外,之后用冰袋外自带的高弹力扣带固定,持续冰敷72h,每2~4h更换冰袋1次,如有融化立即更换。

3 观察方法

皮肤表面温度测量采用TES-1310数字式温度计(台湾泰仕),配接触式K型热电耦探针。将TES-1310数字式温度计的热电耦探针用防水胶布固定于患肢肿胀部位中心处,以记录皮肤基础温度及冰敷过程中局部皮肤温度的变化。

观察两组降温效果。比较两组基础温度和冰敷30min后温度。

入院时及治疗后第3天、第5天、第7天用软尺分别测伤肢周径与健侧周径,计算肿胀值,各组在同一时间内比较。肿胀值测量方法为在患肢最肿胀处测量肢体的周径,同时在健侧肢体同一水平测量正常肢体周径,肿胀值(cm)=患肢周径-健肢周径。

疼痛分级采用数字疼痛分级法(NRS),根据疼痛程度分为无(0分)、轻度(1~3分)、中度(4~6分)、重度(7~10分)。同样于入院时及治疗后第3天、第5天、第7天观察记录。

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治疗结果

两组局部降温效果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局部降温效果比较 (℃,±s)

组别 例 基础温度 冰敷后温度 t P治疗组 30 33.43±0.72 12.80±0.46 19.37 <0.01对照组 30 33.49±0.37 18.26±0.89 15.79 <0.01 t 0.33 42.37 P>0.05 <0.01

两组治疗前后肢体肿胀值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肢体肿胀值比较 (cm,±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肢体肿胀值比较 (cm,±s)

组别 例 治疗前 治疗3d 治疗5d 治疗7d治疗组 30 5.28±1.06 3.89±0.36 2.12±0.13 1.26±0.05对照组 30 5.12±1.23 5.11±0.43 3.03±0.68 2.59±0.96 P>0.05 <0.05 <0.05 <0.05

两组治疗前后NRS评分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NRS评分比较 (分,±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NRS评分比较 (分,±s)

组别 例 治疗前 治疗3d 治疗5d 治疗7d治疗组 30 7.28±2.69 4.01±0.17 1.82±0.25 0.34±0.31对照组 30 7.14±2.54 5.19±0.45 3.72±0.58 1.35±0.96 P>0.05 <0.05 <0.05 <0.05

5 讨 论

足踝部闭合性骨折常合并周围肌肉及韧带的损伤,一般肿胀严重,可出现张力性水泡,给早期手术造成困难,延长手术等待时间。加之骨折的早期局部出血,极易导致患肢疼痛、肿胀,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消肿,会导致骨筋膜综合征及创伤性关节炎等远期严重并发症[4]。同时,因肿胀引起的疼痛还影响患者的休息和睡眠,增加患者的焦虑和恐惧,影响护患关系。冰敷具有止血、减轻炎性水肿及渗出的作用[5],还是一种通过降低术区局部温度达到镇痛效果的非药物镇痛方法[6-9]。有文献报道,皮肤表面温度在15℃时开始出现细胞代谢减退,13.6℃时局部痛觉缺失,12.5℃时神经传导速度下降10%,10℃~11℃时细胞新陈代谢下降50%[10-11]。将皮肤表面温度降至10℃~15℃时可达到临床治疗效果[12]。Swenson等[13]认为,冷敷效果的差异在于使用方法、应用时间和局部冷敷温度的不同。在冷敷方法与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冷敷疗效取决于局部冷敷的温度,温度越低冷敷效果越好。

研究表明,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48 h 以内给予冰敷较为合适,且持续冰敷比间断冰敷效果更好[14]。气滞血瘀型足踝部闭合性骨折表现为患肢局部皮肤肿胀、褐色瘀斑,苔薄、舌边有瘀紫。肿意膏行气化瘀,消肿止痛。骨折早期及早外敷能最大限度的减少患处肿胀和疼痛。

Schroder等[15]认为持续冷疗皮肤温度控制在10℃~15℃无并发症,而皮肤温度低于10℃可能会出现冷疗的并发症。虽然治疗组皮肤温度较对照组低,但因其大于10℃,又有肿意膏纱布相间隔,所以尚未发生冷疗的并发症。同时,改良型冰袋呈圆盘状,其表面光滑,无棱角,与体表接触面大,可360度更紧密的贴合关节,柔软舒适,中心圆孔的设计能随时观察冰敷部位皮肤。冰袋内装15%乙醇,15%乙醇冰袋在临床上容易配制,放入-18℃冰箱冷冻12h即可使用。其温度可达-15℃,呈柔软的冰霜状态,塑形性好,冰敷时可与体表充分接触,提高冰敷效果的同时,也使患者的舒适感增加[12],冰袋外由一根可调节长度的松紧绑带轻松固定,较之用包布包裹并用绷带缠绕的硬度高易滑落的传统冰袋,改良型冰袋具有贴合关节、固定简捷、方便观察皮肤、疗效较好等优点。

猜你喜欢
冰袋周径冷敷
快递里的冰袋不仅仅是冰
科教新报(2023年37期)2023-10-05 01:47:27
止血带个性化压力值在下肢手术中的探讨
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膝关节容积率与术后早期膝关节活动度的关系研究
保鲜冰袋安全吗? 用完之后怎么扔?
爱眼有道系列之二十九 得了眼病,是热敷还是冷敷
基层中医药(2020年5期)2020-09-11 06:32:10
桃红四物汤在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价值
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鼻舒朗冷敷凝露
中国经贸(2019年12期)2019-09-01 12:07:47
小小冰袋作用大
使用一次性治疗巾制作个性化冰袋套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