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云
(黑龙江省农垦宝泉岭管理局中心医院,黑龙江 鹤岗 154211)
稳定型心绞痛是在冠状动脉固定性严重狭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的增加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缺氧的临床综合征。其特点为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或憋闷感觉,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和左上肢尺侧,常发生于劳力负荷增加时,持续数分钟,休息或用硝酸制剂后疼痛消失。[1]现对稳定型心绞痛采用曲美他嗪联合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效果予以探究,现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78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并根据双盲法分为2组,对照组39例患者中,有男20例,女19例,年龄52~81岁,平均(65.3±10.7)岁;病程3~11年,平均(7.1±0.5)年。观察组39例患者中,男20例,女19例,年龄53~81岁,平均(65.5±10.9)岁;病程4~9年,平均(7.2±0.4)年。两组患者平均病程等基本资料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如硝酸酯类药物(单硝酸异山梨酯片)、抗血小板类药物(阿司匹林肠溶片)、调脂药物(阿托伐他汀钙胶囊)、ACEI类药物(依那普利片)及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片)等。观察组患者在冠心病二级预防常规药物治疗前提下加用曲美他嗪(瑞阳(山东)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6534)治疗,每次选择20 mg盐酸曲美他嗪片口服治疗,每天三次。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2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心绞痛发作时间、发作时程度以及发作次数认真观察,定期接受心电图检查,对心电图变化情况密切观察,并对治疗过程中硝酸甘油的应用情况准确记录。
对心绞痛持续时间与发作频率密切观察与统计。
显效为治疗后于同等劳力强度下心绞痛的发作程度与次数减少大于81%,静息下心电图恢复到正常水平;有效为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80%,疼痛程度有所好转,心电图ST段下移大于0.5 mm,提高的ST段基本恢复至等等电位食谱;无效为没有达到显效与有效的标准。
借助SPSS21.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如心绞痛持续时间表示为(±s)、t检验,计数资料如治疗效果表示为%、x2检验,P低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79.5%,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心绞痛持续时间与发作频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稳定型心绞痛在部分因素影响下极易发展成急性心肌梗死,严重时会猝死,致使此类疾病患者的病死率明显提高。稳定型心绞痛的病理生理基础为动脉粥样硬化而导致的冠脉存在固定狭窄或部分闭塞的基础上发生需氧量的增加,引发心肌缺血缺氧,心肌能量代谢明显减弱,并且会导致心源性死亡以及心力衰竭等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出现[3]。
曲美他嗪通过保护细胞在缺氧或缺血情况下的能量代谢,阻止细胞内ATP水平的下降,从而保证了离子泵的正常功能和透膜钠-钾流的正常运转,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定。对心肌细胞能量代谢具有促进作用,于心肌缺血缺氧的情况下,可使缺血心肌能力代谢状况明显提高,还可以使冠脉血管阻力明显降低,促使冠脉血流量显著提高,促使心肌能量代谢有效提高,使心肌供能进一步增加[4]。曲美他嗪与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如硝酸酯类药物(单硝酸异山梨酯))、抗血小板类药物(阿司匹林肠溶片))、调脂药物(阿托伐他汀钙胶囊)、ACEI类药物(依那普利片)及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等联合应用,可使药效叠加。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79.5%,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2.3%;观察组患者心绞痛持续时间与发作频率明显少于对照组,说明曲美他嗪联合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对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效果高于常规治疗,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稳定型心绞痛采用曲美他嗪联合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可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缩短心绞痛持续时间,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