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曦
(山西大同大学 外国语学院,大同 山西 037009)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成为一个普遍现象,“由于各国文化背景、 认知模式、 价值观、 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都有很大差异”[1],交际者需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掌握语言使用和社会交际的技巧,在多元语言和文化语境中进行有效沟通。所以,外语学习不能停留在传统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习得层面,而应加强语用知识的输入,提高语言交际能力。语用知识可以分为“一般语用信息、 元语言、 元语用信息、 言语行为、 文化知识以及如何学习语用知识的信息”[2]。本研究主要从元语用信息、 语义场理论和会话含义理论三方面分析语用知识的语用功能。元语用信息以元语用标识语为例,包括施为性话语和模糊限制语,研究交际者根据语境理解话语如何被注释性地表达以及使用言语行为的策略; 语义场理论研究如何通过词汇的组合和聚合关系把握语篇的话题发展脉络; 会话含义理论研究如何在社会交际环境中恰当地使用语言的技能。三个层次的研究涵盖语篇规约意义、 言语行为、 会话策略,意图完善英语语用知识体系,使交际者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语用失误,恰当地传达交际意图,实现交际目的。
作为一门语言学的分支学科,语用学在国际范围内的兴起大约在20世纪的70年代。1967年,格莱斯在《逻辑与会话》一文中详细论述了违反合作原则而产生的不同会话含义,并对违反每一条准则可能产生的会话含义进行了分类和分析,成为语用学领域最重要的基本理论之一。1962年,奥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从语言使用的社会功能层面对语言的‘社会性’做了详细论述”[3]。后来,美国哲学家赛尔在奥斯汀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言行事理论。利奇在1983年提出“礼貌原则及其次准则对前者进行补充”[4]。1986年斯泊波和威尔逊提出了以认知理论为基础的关联原则,到1991年列文森提出了新格莱斯语用机制,进一步从交际双方的角度拓展语用原则的范围。
国内语用学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胡壮麟教授在《国外语言学》杂志发表了《语用学》一文,比较全面地介绍了语用学的发展过程和主要内容。随后,外语界的学者根据国外研究现状,先后出版了一些概论性著作,主要有何自然的《语用学概论》,何兆熊的《语用学概要》。何自然、 张巨文[5]以语用学方法论为框架,从语用行事、 语用推理、 语用文化、 语用语境和语用效能等方面系统研究了如何把语用学理论和语言教学相结合,从外部交际策略来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目前,中国语用学的发展已不局限于言语行为、 会话含义等传统议题,出现了多学科性和研究的交叉性、 融合性,研究视角涉及语言与社会、 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 语言学与外语学习及教学等。研究课题的学科交叉成为语用学研究的一个显著特征。
在言语交际中有一类体现说话人交际意图的指示性话语,“它们往往借助语言本身表示他们的所指范围,即人们可以借助自然语言指称或描写语言本身”[6]。这些话语具有一定的指示性,体现了说话人的一种元语用意识或语言使用的反射性,这种语言用法就叫元语用现象。元语用现象体现了人们的元语用意识。元语用意识在交际活动中会不同程度地指导人们语言选择的过程,即人们会主观地权衡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是符合语境和交际目的的需要,并在做出语言选择之前不断地协商和调节语言意义,完成交际任务。[7]可见,元语用意识也制约和影响着人们的元交际能力。元语用意识的建立对交际者习得语言文化规约和语用策略有积极的影响。元语用意识帮助交际者借助自然语言对目标语言或目标信息进行解释,利用自然语言的反射性对目标语言的理解和意义生成进行指导和调控,使其准确把握目标语言的交际意图。
如何培养元语用意识,首先要掌握体现元语用意识的指示性词汇或结构。英语中能够体现交际者元语用意识的语言痕迹叫元语用标识语。本次研究主要围绕施为动词标识语和模糊限制语而展开。
2.1.1 施为性话语的语用行事功能
奥斯丁把言语分为陈述句和施为句。“施为句指交际者说出该话语就在实施特定的言语行为,它包括显性、 隐性和内嵌施为句。”[8]125-144陈述句和施为句体现了言有所述和言有所为的区别,也体现了逻辑语义和以言行事的区别。施为句是一类特殊的陈述句,满足了在不同的语境条件下,交际双方用语言做事或实施具体的语言行动,即说话与行为的统一,是语用形式和功能的问题。施为句的语用功能体现在: 交际者通过学习特定的施为性标识语,结合语用环境、 交际行为的互动性和磋商性等条件来实现以言行事的语用功能。
例1I hereby inform you that you are fired.
例2You are fired.
例3I regret to inform you that you are fired.
例4I was requested to inform you that you are fired.
以上四个施为句体现的逻辑语义和命题内容基本一样,但所处的交际情境不同,使用的施为标识语不同,因此实施了不同的言语效果。例1是显性施为句,此种施为句采用肯定的陈述句,主语为第一人称且为主动语态,谓语是一般现在时,且施为动词可以与副词hereby同现。此句表达了通知的言语行为,通过施为动词“inform”既传递出听话人被解雇的命题内容,又反映了说话人进行宣告的言语行为。可见,话语含义和言外之力是通过言语行为融合在一起。例2是隐性施为句,此句明显没有施为动词,但同样达到了言有所为的施为效果。结合语用环境和交际的互动性可以进行推断,以此来判定说话人是在进行通知的言语行为,还是想对听话人进行警告。内嵌施为句分为两类: 一类由意愿动词,如: regret, wish, please等作为主句动词; 另一类: 某些结构后接的不定式如果是施为动词,施为句的功能仍然存在。例3属于内嵌施为句的第一类,此种施为句的施为动词不充当主要动词,但以言行事的功能没有丧失。而“regret” 一词既是主句动词,又属于意愿动词。所以,此类施为句同样实现了以言行事的言语功能,只是意愿动词更能体现说话人的情感色彩。例4属于第二种内嵌施为句,虽然“inform”不是主要动词,但此句仍然表达了直接的言语行为,“was requested to”既完成了通告的言语行为,又暗示了听话人开除他并非出自对方的本意,成功实施了以言行事、 以言取效的行事功能。
施为句作为一种元语用标识语,使交际者在跨文化交际中通过施为动词等表意标记来判断交际者对言之所述进行的调控,从而达到言有行为的语用效度。另外,把语言的自然意义和语用意义相结合,使语言表达更能符合语境的要求,使自身表意更加明晰,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
2.1.2 模糊限制语的语篇规约功能
模糊限制语属于模糊语言的一个分支,是使用最广泛、 最普遍的一类模糊语言。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生成语义学者拉科夫提出,模糊限制语的研究从语义学的角度逐渐转向语言学、 语用学和跨文化交际等领域。基于模糊限制语在多领域的应用价值和语用价值,在口语交际中引入模糊限制语的概念,对于交际者建立语用意识,把握语篇的文体风格和修辞手法,以及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方面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模糊限制语从是否会改变命题内容和原话含义方面可分为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9]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可以根据语境改变命题的真值条件,或针对实际情况对原话进行模糊限制,属于语义范畴。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又分为程度变动语和范围变动语,前者侧重于对原话意义进行某种程度的修正,可以使没有十足把握的话语表达得更得体,体现了语言的含蓄委婉。常用的程度变动语有a little,almost,kind of,sort of,more or less,to some extent,rather,pretty 和 a little bit等。范围变动语可以限制话题的范围,说话人用这类模糊限制语可以限定交际范围,体现说话人对话语命题的认识属性。范围变动语通常包括approximately,generally speaking,in general,by and large,on the whole,between……and……等。
例5His monthly pay is almost 2 500 RMB.
His monthly pay is more or less 2 500.
His monthly pay is totally 2 500.
例6The price of TV set has approximately constant these days.
例5中的三个句子看起来命题内容似乎差不多,都围绕他的月薪问题展开。但由于使用了不同的程度变动语,使得三个句子的语义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第一句用了“almost”,体现了说话人对他的收入不是很肯定,但是“几乎有2 500元”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避免了过于武断的言论,也遵守了礼貌原则; 第二句用了“more or less”,这个模糊成分更削弱了说话人对他的收入情况的把握程度,有意避免了因谈论他人收入这类敏感问题所承担的责任,所以是“大约2 500元左右”; 第三句用了“totally”,这个限制语可以表明说话人对话语内容的把握程度,即“他的收入总共是2500元”,听起来更加真实可信。
例6体现了范围变动语对命题含义的限制作用,此句强调这段时间电视的价格似乎很稳定。“constant”一词是一个精确概念,前面由模糊限制副词“approximately”限定,进一步强调了价格的稳定程度,体现了说话人对价格的把握性。
另一类模糊限制语是缓和型模糊限制语(shields),此类限制语属于语用范畴,他不会改变命题的真值条件,只是让话语的语气趋向于缓和。这类限制语又分为直接缓和语和间接缓和语。直接缓和语(plausibility shields)的作用是表明说话人的主观态度,通常是一些含有第一人称代词(包含单复数)的结构,例如: as far as I know, as far as I can say, I believe, I think, I wonder 等; 间接缓和语(attribution shields) 是一些非人称的结构或第三人称结构,如: according to, it is said that, as is known that, it seems, there is a probability that……等。此类缓和语倾向于将说话人排除在话题外,通过客观性的表达削弱了说话人的主观意识,保全了说话人的面子。
例7As far as I know that your grade is good.
例8It is said that your grade is good.
例7和例8 两个句子的命题内容基本一致,但交际意图明显不同。例7 用了“as far as I know”这个直接缓和语,体现出说话人对话题的主观猜测,但同时又缓和了说话的语气,表明他的意见仅供参考。至于他是复述了老师的原话,还是交谈双方都知道老师的评分规则,并且其中包括“good”这一等级,这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说话人的交际意图而定了。例8中出现了间接缓和语“it is said that”这个限制结构,这就和例7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然说话人在刻意避免自身所承担的责任,他只是引用了别人的观点,这就形成一种“作者缺席”的效果,使得话语的客观性、 真实性更强。
可见,模糊限制语是一种重要的元语用标识语,在口语和写作中引入模糊限制语的语用规则,有助于交际者判断模糊限制语对话语生成和语义表达的限制作用,保证交际的高效得体,遵守语篇的规约性和客观性。因此,掌握用模糊限制语对交际内容进行修正,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语用意识、 文化意识和篇章意识。
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在语言学习中发挥者重要作用,可以说词汇教育是英语教育各个阶段的基础和核心。目前,语义场理论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词汇学习方法。语义场理论体现了语言学由研究单个词义的变化转向研究词汇与词汇之间语义关系的过程,它揭示了词汇系统的本质,剖析了词汇的组合和聚合关系,为英语词汇学习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语义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特里尔,他指出在一个语义场范围内,所有词汇在语义上都会产生联系,每个词的意义取决于这个语义场内与之相邻的诸词的意义。离开这个场,每个词的意义是不能确定的。因此,培养词汇的语用能力应从宏观角度把握词义之间的关联性,通过比较、 分析词与词之间的语义联系,从而达到理解语篇结构和交际意图的目的。
词汇的语义场可以分为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两大类。戚雨村对语义的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给出的定义为: “词义的聚合关系指在语言系统中,各个语义成分在对立的基础上形成的关系,即词与它同类词之间的类聚关系。”[10]词义的聚合关系包括上下义关系,部分整体关系,反义关系、 同义关系等。词义的组合关系指在语流中各个语义成分通过前后连接而形成的关系,是不同关系成分的结合关系,这种关系首先表现为词与词的搭配关系。
例9A: Have you made your reservation, single or double room?
B: Yes, I’ve booked a room on the third floor, I hope you can make all the facilities available as soon as possible, including the furniture, air conditioner, dishwater, bathroom.
例9体现了在同一语义场内,词汇之间体现出的层级性。通常概括能力强的词,层级性越高,所处的位置也越高。例如,上义词就是在场中表示总概念的词,而其它词的词义受上义词的制约。例如,“room”就是对话中的上义词,它的下义词是“single room”和“double room”,后出现的上义词保证了交际话题围绕预定房间而展开。从篇章结构看,上义词可以引出交际话题,下义词可以对话题进行具体说明,使语篇语义连贯。此外,同一语段中也会出现多个语义场,对话中的“reservation”和“book”就属于聚合关系中的同义关系,都表达了预定的含义,词汇的同义关系体现出语言形式的多样性,也表明对话中语言形式的衔接性。
例9中还出现了组合关系的语义场。例如,reservation引出交际的中心话题是预订房间,之后出现的room, air conditioner, dishwater, bathroom和balcony等词都和reservation构成了组合搭配关系,体现出一种跨句际的语义衔接,既保证交际内容围绕同一语境而展开,又体现出这一类词在语篇中的习惯性共现趋势。另外,room一词和之后的air conditioner, dishwater, bathroom和balcony又构成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所以,词汇的语义场不局限在句子范围内,可以显现出跨句级、 跨段落的层级性。不同类型的语义场可能同时出现在一个语段之内,共同起到话题索引的作用,体现出交际语义发展的衔接性。
因此,把语义场的概念引入到阅读和写作学习中,有助于交际者从宏观角度把握语篇的话题结构,通过词项的语义场推测上下文之间交际话题的发展脉络,以及每个词在特定语境中所蕴含的真正意义,提高交际者对遣词造句的准确性。
根据格莱斯的会话含义理论,话语的意义除了字面意义之外,还包括存在于语境之下的隐含意义,即语用含义或会话含义。研究会话含义为研究语用策略提供了重要的功能解释,学习者应结合语境理解话语的交际意义,推导出话语的弦外之音。
会话含义可分为一般会话含义和特殊会话含义。一般会话含义指在遵守语用原则的情况下,不需要特殊的语境知识就可以推导出的含意; 特殊会话含义是说话人明示或故意地违反了语用原则,需要特殊语境知识才能推导出的含义。违反语用原则所产生的会话含义,排除模糊和歧义的可能性,则体现了说话人的特殊交际意图,是具有语用价值的语言现象。格赖斯指出,如果说话人有意违反语用原则,目的不是让交际中断,而是另有企图,而有意的违反又能让听话人所接受,并默认听话人做不同的理解,这就体现了交际者运用语言的策略和技巧。交际者在阅读和会话中经常遇到一些字面和逻辑上没有关联的句子,但从语用的角度看却是可接受的。这种特殊的会话含义如何被说话人用作语用策略来达到言语交际的目的,格莱斯的会话含义理论对于语用策略的解释和操作具有较高的操作性。掌握特殊会话含义产生的条件,对于帮助交际者理解存在特殊含义的语言现象,从语用策略和会话含义层面推导出话语的真正含义具有积极作用。
例10Suppose that A and B are talking about a mutual friend C, who is now working in a bank. A asks B how C is getting on with his job, and B replies, oh quite well, I think; he likes his colleagues, and he hasn’t been to prison yet.
例10就是违反了语用原则中的关联准则的典型例子。这从B的回答很明显地反映出来,B所说的内容似乎和A的问题语义上毫无关联。实际上,B的话语意义是远远大于其话语的字面含义的。
从会话含义的角度分析: B的话暗示了C可能属于容易受金钱诱惑而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谋利的人,或者他曾经做过类似的事情。B先说C干的很好,和同事相处融洽,又说C目前还没有进监狱,这两点看起来完全是自相矛盾的。B的话前后缺乏关联性,与A的话语意图也不一致,同时也违反了质的准则第一条“不要说你认为是虚假的话”。因为,没有进监狱并不是我们评价银行职员工作表现的正常标准,除非A能推断出B的话语中的预设意义——即在B的观念中,对于C目前为止能够避免犯罪是一种明显的进步,而这一预设意义A是共知的,这样B的话语就体现了他实质上是遵循了语用原则的,B的会话含义是连贯的。
从语用策略的角度分析: “没有进监狱”被B用来作为评价C工作表现的标准,体现了B 特殊的交际策略: B故意地违反了语用原则,通过貌似没有语义关联的话语,向A暗示了其对C的评价,即C是品行不端和缺乏职业道德的人。另外,语用策略的使用要和当时的交际语境相联系,当时他们周围可能有C的朋友在场,B不便明示A他的真正意图。而且B有把握A是共知C的背景的,因此才能用违反语用原则实现自身的交际意图。
可见,言语交际应该辩证地使用交际策略和语用原则,为了实现交际意图,人们既可以为了合作而严格实行语用原则,也可以出于合作而有意识地背离这些原则。[11]利用会话含义的隐蔽性是实现交际策略的基础。交际者应系统学习语用原则和交际策略,通过语用策略指导语言形式的选择,根据交际语境决定直接性语言和间接性语言的使用。会话含义理论可以帮助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使用间接言语方式,即会话含义作为交际手段和技巧来完成交际任务,使其既能结合语境推导说话人的语用含义,又能运用语用策略合理地表达会话含义。
把语用学理论和英语语言学习相结合,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交际者的语用意识和提高语用水平。施为性话语的语用功能在于提高交际者言语交际的语用效能,不光以言行事,还要以言取效; 模糊限制语可以帮助交际者结合语境来对会话含义进行修正,提高交际和写作的准确性; 语义场理论有助于培养交际者的词汇语用意识,提高对词汇的认知能力和构建词汇语义连贯的能力; 会话含义理论为语用策略的实施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操作模式,有助于交际者结合交际语境合理使用语用策略,运用会话含义合理表达交际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