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学
(云南民族大学 文学与传媒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产生于明末清初的章回小说《醒世姻缘传》虽然算不上一流作品,但在好几个方面对后代小说、 尤其是《儒林外史》构成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或者先声效应。这一话题过去有人提及,如邹宗良认为它“使得世情小说在《金瓶梅》等作品的基础上向前跨进了一步,而这一进步又同样为《红楼梦》等小说的出现奠定了基础”[1]; 沈治钧则直接将其归入从《金瓶梅》到《红楼梦》之间的三段“链环”之一的作品中[2]; 刘铭认为《姑妄言》中许多人物的原型来自于《醒世姻缘传》[3]。段江丽则看到它对《儒林外史》的开启作用:“它(指《醒世姻缘传》)上承《金瓶梅》,下启《儒林外史》 《红楼梦》 《歧路灯》 《姑妄言》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世情小说乃至整个中国小说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作品。”[4]但具体在哪些方面开启了《儒林外史》的创作似乎还没有得到学界充分的研究。本文尝试对此作一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金瓶梅》作为世情小说的开山之作,对儒林与官场人物有所关注,但主要是写以西门庆为中心的官场、 商场和情场生涯,没有特别关注过儒生群体。该书描写的较多的有蔡状元与温必古,着重于他们的权钱交易或财色化与堕落。《醒世姻缘传》[5]425则不同,表现出对儒生这一群体的特别关注。西周生观察到,长期的书斋生活,使得很多士人只会读书,农桑稼穑一概不知,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如果不能顺利入仕,便丧失了养家糊口的能力,使他们原本贫寒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西周生特意为儒生思考谋生的问题,包括开书铺、 拾大粪、 卖棺材、 结交官府等,作者很细致地替秀才们分析了这些事情该怎么做,其中的利弊、 途径,最后发现,这些都不是好办法。“千回万转,总然只是一个教书,这便是秀才治生之本。”接下来却又缕析教书的几个等级:“东家尊师重友,成了好好相知,全始全终,好合好散这便叫是上等。若再得几个好率教的学生,不枉了父兄请师的好意,不负了先生教训的功劳,名曰师生,情同父子,这又是上上等。若是那父兄村俗熏人,轻慢师友,相待不成相待,礼文不成礼文,只那学生都是英才,这也还可曲就,此是二等。若是东家致敬尽礼,情文交至,学生却是顽皮。‘生铁必难成金,化龙定是鳅鳝。’使了东家的学贶,不见教导的功劳。目下不见超凡,已为惶恐; 后日堕为异类,寻源更是羞人; 这是教劣等的学了。”[5]1202本回后文就描写程乐宇怎样受顽劣学生狄希陈的捉弄。这种教书先生的生涯让我们想到《儒林外史》里的周进,他在中举前也是一直过着艰难的教书日子,时不时还受到别人的挖苦。
《醒世姻缘传》描写了很多生活拮据的士子,例如第九十二回提到:“武城县有个秀才,姓陈,名六吉,取与不苟,行动有常……别无田产,单以教书为事,家计极是萧条。”[5]1287再比如九十八回中,浙江一秀才“家中极贫,是个卫里的军余,十八岁进了学,无力娶妻,只有一寡母。母亲织卖头发网巾。浙江网巾又贱,织得十顶,刚好卖得二钱银子”[5]421,母子二人便是凭此度日。西周生因此主张为学之前要先把自己的生计规划好,有饭吃才能安心学问。同回作者要描写狄希陈捉弄先生,先写了先生之难当,从孔子在陈绝粮写起,然后议论到:
孔夫子虽然勉强说道:“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我想那时的光景一定也没有甚么乐处。倒还是后来的人说得平易,道是“学必先于治生”[5]53。
所谓“学必先于治生”,就是主张先要找到饭碗,才能安心读书。可见作者对于普通儒生命运的特别关怀,这当然有开启《儒林外史》的意义。别的人物不用说,我们首先能想到的就是周进、 范进在中举前的辛酸生活。
就全书来说,《醒世姻缘传》除了全面观照当时儒生地位的艰难,也花很多篇幅写了社会风气恶化的情形下士林人物的丑恶行径。
首先,作者刻画了前世故事中晁源的父亲晁思孝为官后的贪酷行为。他本来是一个秀才,出贡后依靠座师的力量谋得南直隶华亭县的肥缺,他上任后,“一身的精神命脉,第一用在几家乡宦身上,其次又用在上司身上。待那秀才百姓,即如有宿世冤仇的一般。当不得根脚牢固,下面也都怨他不动。政以贿成,去年六月里考了满,十月间领了敕命,各院复命,每次保荐不脱”[5]66。他欺压百姓,谄媚上司,却每次上级查考都能通过。任满后走当权太监王振的门路,又谋得通州知州的肥缺(后因克扣朝廷用以备战的钱粮而被弹劾罢官)。这不难让我们想起《儒林外史》中的王惠,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询问当地的治安,不是询问黎民生计,不是询问案件冤情,而是查询地方人情,了解当地有什么特产,各种案件中有什么地方可以通融; 接着定做了一把头号的库戥,将衙门中的六房书办统统传齐,问明了各项差事的余利,让大家将钱财归公。从此,衙门内整天是一片戥子声、 算盘声、 板子声,衙役和百姓一个个被打得魂飞魄散,睡梦中都战战兢兢。而他本人的信条却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朝廷考察他的政绩时,竟一致认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员”。这简直是如出一辙。
西周生写晁思孝,用了讽刺的手法:“晁知县起身之日,倒是那几家乡宦举人送赆送行,倒也还成了礼数。那华亭两学秀才,四乡百姓,恨晁大尹如蛇蝎一般,恨不得去了打个醋坛的光景。那两学也并不见举甚么帐词,百姓们也不见说有‘脱靴遗爱’的旧规。那些乡绅们说道:‘这个晁父母不说自己在士民上刻毒,不知的只说华亭风俗不厚。我们大家做个帐词,教我们各家的子弟为首,写了通学的名字,央教官领了送去; 再备个彩亭,寻双靴,也叫我们众家佃户庄客,假妆了百姓,与他脱脱靴。’算记停当,至日,撮弄着打发上船去了。合县士民也有买三牲还愿也,也有合分资做庆贺道场的,也有烧素纸的,也有果然打醋坛的,也有只是念佛的,也有念佛中带咒骂的。”[5]66。与《金瓶梅》相比,《醒世姻缘传》中更多地出现了这种讽刺的语调,笔者认为这也昭示了《儒林外史》的到来。[6]
《醒世姻缘传》中也刻画了很多儒林恶霸,他们以麻从吾、 汪为露等为代表。麻从吾是山东绣江县明水镇的秀才,“不要说那六府里边数他第一个没行止的只怕古今以来的歪货也只好是他第一个了!”[5]335虽说是个秀才,但却没有读书人的礼义廉耻,他先是打着读书的幌子,借居在张仙庙中,占道士的便宜,直到他们不堪忍受而逃走,还诬告道士师徒二人盗拐了他的古董书籍等。但就是这样一个品行如此恶劣之人,竟在两年之后“钻干了教官,岁考发落,头一个举了德行。诧异得那合学生员,街上的百姓,通国的乡绅,面面相觑,当做件异闻传说”[5]337。后来他又骗取心地善良的丁利国夫妇的信任,住在他们家当起了教书先生,十年后选了淮安府管粮通判,丁利国夫妇将自己毕生的积蓄都拿了出来填补他做官之前的一切花销,后来当两人前来投靠之时,麻从吾恩将仇报,拒绝接待他们,使他们饥寒交迫,双双死在异乡。他的身上让我们看到《儒林外史》中匡超人的影子。
另外一位既是秀才也是塾师的汪为露,不但为师没有师品,为人更是奸诈刻薄。他先是强行把邻居侯小槐家界墙做了自己的,后来又得寸进尺想侵占界墙后面的基址。邻居不肯,他便领了一群秀才徒弟,呈告侯小槐侵占他的地基。对于自己的学生,汪为露也不放过任何可以敲诈勒索的机会。他有个学生宗昭中了举人,迎举人当天他跑去强行拿走了人家急需的四十两银子,弄的宗昭家里捉襟见肘,正好提学道允许每个新举人说一个寄学秀才,可以让新举人得到一百多两银子,当做会试之资。宗昭本想着拿这个钱以解燃眉之急,没想到又被汪为露抢先一步去认领了,逼迫着宗昭把他的名字推荐上去,最后没办法,宗昭的父亲只好把家里的地卖了,借着高利贷送他去参加考试。汪为露为了金钱,弃自己学生的前途于不顾,已经完全丧失了一个塾师基本的道义。汪为露作为狄希陈的启蒙老师,带着狄希陈上了五年学,却只认得个“天上明星滴溜溜转”一句。狄家后来重新请了程乐宇做老师,狄希陈才算学了点东西。汪为露对此怀恨在心。他先是雇了两个光棍将程乐宇拦在路上打得面目重伤,后来听说狄希陈进了学,又恬不知耻地跑到狄家耍赖要钱,乡间人人都知道他霸道,为了不得罪他,狄宾梁还特意带着荤素八样的礼,领着儿子去他家道谢,他却嫌谢礼太轻,把父子俩骂了出来。后来宗师听说了他的损德之行,是个“学中第一个没行止的” (第39回 )才黜退了他的秀才,他也终因色欲不休,一病而亡。不妨说他是《儒林外史》中惯于敲诈勒索的霸道的严贡生的楷模。
过去研究《儒林外史》的人一般只注意它对科举制度的否定、 它的讽刺艺术,现在学界已关注到它对理想士人的描写与对“礼乐兵农”的思想的宣扬,不过这方面《醒世姻缘传》也在某种程度上先行了一步。通过与《金瓶梅》的男性人物进行比较,这一点能看得非常清楚。
《金瓶梅》描写的是一个末世社会沉沦的境况,那里没有任何亮色,道德与理想完全崩溃,价值观念彻底颠倒,人们的行为只由现实利益与欲望来决定,彼此之间尔虞我诈,连所谓结拜兄弟之间也是如此,譬如西门庆对应伯爵不能说没有厚待,但其死后,应伯爵马上帮别人算计谋取西门庆的妻妾与钱财。所以说此书独重财色,而对儒释道各家思想的有效性都持怀疑态度。[7]总之,《金瓶梅》是最早的对传统价值观念持怀疑态度的小说。《醒世姻缘传》的世界一样混乱,但作者却明确表现出对这种现实的否定和某种对上古理想世界的回归。作者署名西周生,很明显就是表示对西周社会的肯定,希望回归西周的礼制:“这明水镇的地方,若依了数十年先,或者不敢比得唐虞,断亦不亚西周的风景。”[5]331。他用了整整两回(第23-24回)的篇幅来描写昔日明水镇的太平光景,其特征是:“人以孝弟忠信是敦,家惟礼义廉耻为尚。贵而不骄,入里门必式; 富而好礼,以法度是遵。”[5]296这里民风淳朴、 世界和乐,有杨尚书告老还乡后的绝不摆官绅架子,有舒秀才怕自己学识有限、 耽误弟子,主动辞去、 另外推荐别人代替自己; 还有狄员外与薛教授之间的高情厚谊。
值得注意的是,《醒世姻缘传》还描写了以邢皋门、 周希震等为代表的理想士人,他们拥有真才实学、 淡泊名利,坚守着传统儒家对于士人的要求。虽然如前文所说,西周生以淋漓尽致的笔墨深刻暴露了当时一部分士人的丑陋面孔,但是他并没有像兰陵笑笑生那样,将社会上的整个士人群体全部否定,而是对当时社会依然抱有美好的期望,他仍然相信一些始终坚守儒家理想的士人还在拯世救民。所以,他塑造了自己理想中的士人——邢皋门,还描绘了周希震等士人,他们既能秉承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但又胸襟宽阔洒落、 淡泊高洁,堪称大有古风。此外,小说还零零星星地描写了其他一些在晚明这个特殊的时代风气下的一些坚守古道的人物如舒秀才、 韦美、 周希震等。
邢皋门可以说是小说中第一人物,有论者认为他就是作者的化身。他出生在一个廉洁奉公的参政之家,父亲为官清廉,但是却英年早逝,所以家道中落,生活淡薄。邢皋门自幼饱读诗书,欣赏真才实学之人,“遇着有学问有道理的人,纵是贫儒寒士,他愈加折节谦恭; 若是那等目不识丁的,村气射人的,就是王侯贵戚,他也只是外面怕他,内心却没半分崇敬”[5]6。作者在第16回花了大半回的篇幅对邢皋门进行专门介绍,可见其具有真儒的气质。
首先,邢皋门对于八股文的态度值得注意。“他这八股时文上倒不用心在上面钻研,只是应付得过去就罢了,倒把那正经工夫多用在典坟子史别样的书上去了,所以倒成了个通才; 不象那些守着一部《四书》本经,几篇滥套时文,其外一些不识的盲货。”[5]199这就与一般的汲汲于仕进的人不一样,是真儒一类的人物。他有着“天空海阔的心性,洒脱不羁的胸襟”,第一次科举不中,别人为他着急,他却不以为意。后来因年伯之子邀请游历京都,结交士人,遍看山水,却绝无干乞的念头,可见真是一个襟怀淡泊的人。
其次,他有原则,知进退,绝不同流合污。邢皋门是一个“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物。他将合乎道义和自身德行放在第一位。陆给谏将他介绍给晁思孝做幕宾,他也不完全拒绝,但希望主人是真心相邀,至于待遇却不计多寡。他为人有原则却不古板,尽心尽力去完成自己身上的责任。在给初升任华亭县知县晁思孝做西宾时他尽职尽责。由于晁思孝是刚刚从一个老贡生选的华亭知县,对于官场上的事情一概不知,全靠邢皋门凭着自己的见识、 才能帮他打理得井井有条。晁思孝需要亲自做的事就是每天上两遍堂,接待上司及各院里的考察,其他的都不用他出面也不需要他操心。
邢皋门一直坚守着一个士人的道德底线,既不和府内外的人勾结,做伤天害理的事情; 也不去一味地讨好奉承主家,昧己之良心。例如在王振撺掇着正统皇帝御驾亲征遭到群臣谏阻,边关告急,京城内外乱作一团时,晁思孝正在通州任知州,他怕自己身陷其中,于是想假装告老还乡远离这个是非之地。让邢皋门帮他写一份致仕文书,但邢皋门却义正言辞地跟他说:“‘如伋去,君谁与守?’……临难卸肩,不惟行不得,把品都被人看低了。”[5]85-86他认为身为朝廷命宫,担负着家国重任,危难之时就应该与君同在,这是一个在朝为官的士人最基本的操守。这也是一个士人最基本的忠孝之举。
最后,当邢皋门看清楚了晁思孝的儿子晁源的真面目是不仅没有伦理与廉耻,而且忍心害理、 恩将仇报之辈,就毅然离开了晁家。“生他的慈母尚且要寻了自尽,羞眼见他,我却如何只管恋在这里?这样刻毒,祸患不日就到了。我既与他同了安乐,怎好不与同得患难?若不及早抽头,更待何日!”[5]205当然,后来邢皋门从湖广巡抚升至朝廷户部右侍郎,上任的路上经过武城县,他还是去拜见了晁家,那是因为他对不与丈夫、 儿子同流合污的晁夫人的感激之情。
西周生曾称赞邢皋门说:“他就是又清又白的醇酒一般,只除了那吃生葱下烧酒的花子不晓得他的好,略略有些身份的人没有不沾着就醉的。”[5]202足见邢皋门的高洁、 清廉,为人如和煦春风。对于这样一个作者心目中完美士人的代表,作者给予他的当然也是最理想的结局,成功入仕且官至户部侍郎。这也是儒家对于士人“修己以安百姓”原则的体现。传统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内圣外王”,既要在内在修养上达到圣贤境界,同时也要经世致用,“学而优则仕”,而这些儒家的要求,我们都能在邢皋门身上找到。所以说,邢皋门是作者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对操行败毁的士人们进行反思和抨击后,所创造出的理想人格代表,寄托着作者的美好愿望。
在复古主义思想指引下,或者说在其思想观念自然引导下,西周生摹写了大有古风的人物杨乡宦。其古风表现在:
3.2.1 不摆架子,平易近人
杨乡宦官至宫保尚书,赐了全俸,告老在家。所谓宫保尚书,宫保是明、 清各级官员的虚衔,最高级荣誉官衔为太师、 少师,太傅、 少傅,太保、 少保、 太子太师、 太子少师,太子太傅、 太子少傅,太子太保、 太子少保,缘大臣加衔或死后赠官,通称宫衔,所以杨乡宦是极有地位的人物。但他告老回到明水镇后,却绝不自高自大。他住的地方是:“略略的将祖居修盖了修盖,规模通不似个宫保尚书的府第,他却住在里边。”他外出的情形是:“把县里送来的青夫门皂,尽数都辞了不用。或到那里游玩,或到田间去,路远的所在,坐了个两个的肩舆,叫庄客抬了; 近的所在,自己拖了根竹杖,跟了个奚童,慢慢踏了前去。遇着古老街坊,社中田叟,或在庙前树下,或就门口石上,坐住了,成半日的白话。若拿出甚么村酒家常饭来,便放在石上,大家就吃,那里有一点乡宦的气儿。”[5]299那些庄上的乡亲也不把他当个尚书相待,仍是伯叔兄弟的称呼。有一次一位族兄到他家来换谷种,他亲自送到门外,还自谦:“小弟的官虽比家兄大,家兄的地却比小弟的还多好几十亩哩。”他开的酒店的掌柜不在时,就自己来照管,甚至替客人暖酒,但绝不让客人知道自己的身份,以免他们尴尬。看来这个杨乡宦是具备一定平等思想的人物。
3.2.2 造福乡里
他把村外自己庄前的古堤加宽一长多,上面盖了五间茅屋,沿堤都种桃柳,供人们欣赏风景; 又怕游玩的人没酒吃,就又开一个酒店来招待游人,却不以盈利为目的,酒价还不够一半的本钱。有时候自己在店里遇到客人,还把酒食赏给客人吃,不要钱。
3.2.3 以德服人
酒店的客人与掌柜曾这样议论杨乡宦:
二人说:“我适才见老爷善模善样,不是个利害的人。”掌柜的道:“若是利害,禁了人的身子,禁不住人的心,人倒还有展脱; 他全是拿德来感人。人做些欺心的事,他老人家倒也妆聋作哑的罢了。倒是各人自己的心神下老实不依起来,更觉得难为人子。”[5]303
这两个客人因为被杨老遇见,所以掌柜的不收酒钱,他们坚持要给,掌柜的则坚持说“不敢欺心”,最后还是没收。杨乡宦的为人,与《儒林外史》里的虞育德十分相似。
与《金瓶梅》世界里连秀才都财色化不同,《醒世姻缘传》还灵性地描写了一些古道热肠的读书人,如舒秀才、 韦美、 周希震等。
舒秀才是与杨乡宦一同出现在第23回的作者心中的人物楷模,他给杨大郎的两个孩子做先生,杨大郎的待遇非常好,舒秀才不仅尽心竭力地教导,而且在觉得自己才学已不够教导两个孩子时,绝不贪图主家待遇,而是推荐更有才华的杨先生代替自己。
小说还描写了宗光伯、 金亮公等人,他们作为汪为露的弟子,受尽了老师的压榨,但在其死后却不与之计较的忠厚行为:“先生已是死了,合他计较甚么?只是有厚道罢了。”[5]537由于汪为露做事刻薄,其妻子与儿子都不替其理丧,还是宗光伯等弟子自己出钱来安排丧事。其中宗光伯受汪为露之害最深,却一人出了六两银子助理丧事,可见其厚道非常。事见“第41回”,兹不赘述。
“第86回”薛素姐被厨子吕祥挑唆,去追赶去四川赴任的狄希陈,到了淮安,在河神庙金龙四大王的行宫里祷告神灵,诅咒狄希陈,被柳将军神灵附身拿倒,吕祥趁机盗取其钱物逃走,幸亏有一个叫韦美的人搭救。韦美将她送到一个尼姑庵里住下,每天供应吃住所需的物资与钱财,又帮忙到处寻找吕祥。素姐感激韦美,要和他结拜义兄妹,韦美说:“何消认义,我自家的姊妹也多得狠在那里。只因你流落他乡,没有投奔,既是遇着了我,落难的人,我怎好不照管你的!” 可见其古道高义。后来找不到吕祥,韦美又“买了一个被套做了一副细布铺陈,做了棉裤、 棉袄、 背心、 布裙之类,农隙之际,将自己的空闲头口拨了两个,差了一个觅汉宋一成,雇了一个伴婆隋氏,当日家里办了一桌荤素酒菜,请素姐同老尼到家送行起身。”[5]1149好人做到了底。韦美是有妻子的人,妻子对他此举毫无怨词,说明他素来如此,妻子都习以为常了。后来薛素姐万里亲征去四川寻找狄希陈,还记得带礼物去看望韦美。“起先原是萍水相逢,这次成了他乡遇故,恋恋难舍。再三嘱付素姐,叫他一路百事小心,诸凡谨慎。又嘱侯、 张两位,叫他凡百照管。又嘱素姐后日回来,千万仍来看望,不可失信。”[5]1239可见薛素姐这个凶悍的人,也被韦美的义举感动了,恢复了普通人感恩戴德的心情。
周希震在小说中是狄希陈的幕宾,他本来是将军郭威的多年的幕宾,郭威因失机被捉拿到京城,周希震不仅不离开他,还陪伴上京替他打点:“许多年来,与人共了富贵安乐,到了颠沛流离的时节,中路掉臂而去,这也就不成个须眉男子。况且他是武将,若离了我这文人,孤身到京,要个人与他做辨本揭帖,都是没有人的。”[5]1104由于周希震替郭威写辩解的本揭,做得义正辞严,理直气壮,郭威才仅仅问了“遣戍”。他做狄希陈的幕宾主要是为了陪郭威到遣戍之地成都,可谓同甘苦、 共患难。他一样不争束修的厚薄,只要一年五十两银子。狄希陈不懂行情,后来经过亲戚们的指点,才知道此人的确可敬。
《醒世姻缘传》与《金瓶梅》一样,所描写的是世风大变的晚明社会,人们之间“欺心咬肚”、 尔虞我诈,但西周生对以上具有古风之人的描写,使作品中透漏出些许的亮光,这虽然是作者复古思想的表现,但这些复古思想指导下的人物描写仍不失其积极意义。尤其是在世情小说中,它具有理想世界和人性描写的价值。这方面对《儒林外史》所刻画的真儒如虞育德等人当然构成了先声效应。
《醒世姻缘传》的士林人物刻画对《儒林外史》具有先声作用。《儒林外史》表现出对“礼乐兵农”思想的推崇,通过“泰伯祠大祭”表现出的对古礼的推崇,还有对儒家仁孝思想的肯定,都有一定的回归原儒的思想; 作者还塑造了一个“真儒”虞育德,连作为作者化身的杜少卿都对其极为推崇,虽然作者吴敬梓最后写到了理想世界的幻灭,但小说还是表现出对理想的探寻,从这个方面来看,《醒世姻缘传》是开了先河的。
总之,关注儒生的总体状况,对其中一些品性恶劣的士绅加以描写,也刻画一些品性良好的士人,这方面《醒世姻缘传》为《儒林外史》开了先河,是世情小说的鼻祖《金瓶梅》有所不及的。当然,《儒林外史》更关注淡泊名利的士人,《醒世姻缘传》则更称道古道热肠的人物,这是二者不同的地方。最后,《醒世姻缘传》写到了狄希陈的表兄们通过科场舞弊帮助他通过科举考试而得官,这是比较早的科场舞弊的描写,对《儒林外史》中写匡超人参加科场舞弊应该也有先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