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五四运动前后俞秀松的思想转变

2019-01-03 01:20张立程
关键词:日货陈望道一师

张立程

(浙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8)

俞秀松(1899-1938年),原名寿松,字柏青,浙江诸暨大桥乡溪埭人。俞秀松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发起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立者,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军事工作者。作为深受新文化运动影响成长起来的五四一代,其改造社会的探索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不断受挫,思想认识在不断发展,从“利己”转向“利他”,从激进的民主主义最终转向了马克思主义。俞秀松的经历反映了五四之后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集体倾向,演奏了启蒙与救亡的二重变奏。

1 浙江一师时期的激进民主主义者

俞秀松出生于诸暨当地知识分子家庭。其父俞韵琴是诸暨当地名流,曾任教育局督学。受家庭影响,俞秀松自幼便关心时事,面对列强的欺侮,他立志奋发图强。1916年,俞秀松从萧山临浦高级小学毕业,考入了著名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这是中国建立最早的六所著名师范学校之一,前身为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在校长经亨颐的领导下,一师校风开明,思想活跃,形成求真求知的浓厚氛围,与北京大学遥相呼应,成为闻名全国的新文化思想传播的重镇。

经亨颐校长治校有方,锐意革新,提出了“与时俱进”方针,倡导与北大校长蔡元培“兼容并蓄”思想一脉相承的“人格教育”,崇尚“自动、 自由、 自治、 自律”。崇尚个性的自由、 独立、 平等,主张因材施教,学术讲座自由,用人唯贤唯能。一师以“勤慎诚恕”四字为校训,十分重视学生品德的培养。在国情趋势与世界潮流的态度上,一师明确提出了“大体上唯北京大学之旗帜是瞻,而一以正义行之”的行动方向,因此,被誉为“浙江的北大”,成为浙江新文化运动的先躯。“凡游行示威,罢课请愿,组织学生团上街宣讲等爱国运动,皆与北大相呼应而为浙江之率先行动者。”[1]994

经亨颐延聘国内高水平教师来提升教学水准。陈望道、 沈钧儒、 李叔同、 沈玄庐、 夏丐尊、 李次九、 刘大白、 叶圣陶、 沈雁冰、 鲁迅等教员学贯中西,思想进步,尤以陈望道、 夏丏尊、 刘大白、 李次九“四大金刚”与沈玄庐等五人,对俞秀松的思想影响甚大。他们支持经亨颐的教育革新,提倡新文学、 白话文,宣传新思想; 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倡导自由平等。培养了包括俞秀松、 施存统、 宣中华、 叶天底、 柔石、 汪寿华、 梁柏台、 金甲武、 曹聚仁、 傅彬然、 徐志摩、 郁达夫、 丰子恺、 潘天寿、 冯雪峰等在内的一批优秀学生。

俞秀松在校期间,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爱寻根究底,利用一切机会寻求救国救民的途径,被同学戏称为“三W主义者”(即“Who、 What、 Why”的缩写)。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如饥似渴地汲取新知,顽强刻苦的学习精神远超他人。他课内完成作业后,课余时间看书读报,思考国家的前途、 民族的未来。他在家信里常说:“我现在很觉得我的学识不够,我总想努力用功才好。”[2]154“我没有好好端端用功读书,现在倒要趁机用番功夫。”[2]167“颇觉为学的兴趣,拟留此间尚有二年,务想研究一种专门学问,以为将来为国之用,庶不负我父母的殷殷期望。”[2]178

俞秀松还拜访陈独秀等名家,虚心求教,特别是经陈独秀介绍,得与国内最早接触《资本论》的马一浮结识,请教过剩余价值、 剥削等《资本论》中的概念,得到马一浮的认可。

2 杭州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

2.1 领导发动杭州五四运动

一战结束后,在巴黎和会上,中国未能收回山东的主权,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舆论哗然。5月4日,北京13所大中专院校的3 000多名学生涌向天安门,高呼“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废除二十一条”和“还我青岛”等口号,抗议帝国主义列强的强权政治。5月5日,北京中等以上学校联合会派出代表,联络各地,一致行动。杭州中等以上学校学生奋起响应。5月6日晚,杭州之江大学的学生召开大会,声援北京的学生运动,并派代表联络省立“一师” “杭一中”、 甲种工业学校、 女子师范学校、 法政学校等校师生。5月9日晚,省教育会召开会议,杭州中等以上学校学生代表集会,俞秀松、 施存统、 宣中华、 周柏棣、 傅彬然、 查猛济、 阮毅成、 汪馥泉、 孙敬文、 沈端先等齐聚一堂,俞秀松详尽介绍了北京学生运动的情况,谴责当局镇压游行学生的罪行,并与宣中华将事先拟定好的决议草案提交与会代表讨论。与会代表决定致电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斗争,并函告杭州总商会,即日起停止出售日货。会后,俞秀松 、 宣中华等人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做好各校学生的发动工作。[3]211日,“一师”学生率先召开大会,选出俞秀松、 宣中华等学生干部。12日上午,杭州14所中等以上学校学生3 000多人齐集湖滨公众运动场(今湖滨公园),声讨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军阀政府的卖国罪行,宣布成立杭州学生联合会。大会选举宣中华为理事长。尔后,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活动,俞秀松等22名各校学生代表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游行队伍行至省督军署时,大呼“还我青岛”三声,路过省长公署时,大呼“还我青岛”六声,以示抗议。[3]2最后,他们在省议会前宣读了请愿书,提出“请议会致电北京政府顾全民意” “请当局对卖国官吏提出弹劾案”及“组织浙江省后援会”三项要求。宣读者声泪俱下,聆听者闻之动容。同时,杭州学生联合会致电巴黎和会的美、 英、 法、 意四国代表,要求“主持公理”,将青岛直接交还给中国,并废除《中日秘约》和《共同防敌军事协定》; 致电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若非青岛直接交还中国,切勿签字”。这次游行声势浩荡,直至傍晚才结束。俞秀松不但在这场反帝爱国运动中参与组织了各项重大活动的策划,还带领一支由20人组成的学生宣传组,到湖墅至拱宸桥一带沿街进行演讲,扮演了宣传鼓动者的角色。在拱宸桥一家日本开的药店附近,俞秀松向群众宣传说: 我们堂堂大中华,被小小东洋侵略者欺侮,而卖国的军阀政府又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 我们的山东、 我们中国,不久将与朝鲜、 台湾一样,被侵略者霸占去; 我们一定要团结起来,打倒卖国贼,打倒侵略中华的帝国主义,坚决不买、 不卖东洋货。[4]11每次演讲,俞秀松都讲得情真意切,条理清楚,听众纷纷报以热烈的掌声。

21日,北京学生代表罗家伦、 段锡明、 方豪等四人抵达杭州。翌日,他们分别在浙江省教育会会场和一师礼堂介绍北京学生运动的情况。他们慷慨激昂的讲述,进一步激起了杭州青年学生的反帝爱国激情。5月28日,杭州学生联合会召开紧急会议,决议29日一律罢课,并发布罢课宣言,致函全省各中等以上学校一致行动。[5]消息传到当局耳中,省长齐耀姗逼迫各校校长制止学生的爱国行为。30日,省公署想以分散学生力量来破坏学生运动,下令提前放暑假,假期从5月29日至9月1日,长达90天。[6]8当局还出动军警分赴各校驱赶学生出校,并命令杭州各旅馆不准容留学生。当局的高压激起了学生更大范围的反抗。俞秀松、 宣中华等领导的杭州学生联合会发表罢课宣言,嘉兴、 宁波、 绍兴、 台州、 温州等各地学生纷纷响应,实施罢课,声援杭州学生运动。

抵制日货,提倡国货,是五四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浙江的斗争尤为突出。8月9日,杭州之江大学首先组织了“劝用国货会”。接着,杭州各中等学校也都建立了抵制日货、 提倡国货的各种组织。[3]9宣中华等领导下的学生自治会、 学生联合会,纷纷组织了“劝用国货团” “日货检查队”。俞秀松的身影,时常出现在杭州的街头巷尾。他劝导人们使用国货,抵制日货; 他上门到“高义泰”等大商店和城站、 拱宸桥等水陆码头,对过境的商品和客商的行李进行检查。凡是日货,一经查获,立即没收,集中烧毁。8月17日,杭州17个学校学生代表在省一中开会,讨论抵制日货、 提倡国货的问题。会议议决,由省一中选派学生十余人持函分赴各县联络学校,一致行动。[3]98月18日傍晚,红霞笼罩着杭州城。在新市街、 城站及湖滨公共运动场上,杭州各校学生们将自有的日货,如洋伞、 手帕、 草帽、 草席、 皮包、 书盒、 笔、 大衣、 汗衫、 瓷碗、 盆子等,浇上火油,加以焚烧。各界前往观看的人士不下万人。当熊熊火光把杭城的天空映得通红时,众人围着火堆,欢呼雀跃,掌声如雷。[3]9-108月24日,绍兴第五中学、 第五师范、 越材中学等学校学生,亦将校内所有日货,汇集于大善寺,当众焚毁。[3]10不久,宁波、 绍兴、 嘉兴、 湖州、 温州、 台州、 金华等地学校先后成立了“抵制日货会” “日货检查队” “国货维持会” “劝用国货团”等组织,作出了“勿用日货,勿用日钞,勿坐日船,勿雇用日人,推广国货”等决议。[7]76、 77在俞秀松等人领导的学生运动的推动下,杭州总商会召开大会,决议抵制日货,并通告各县商会和各业董事,一致实行。宁波商会设法解除洋行向某国定货十余万元之约,并表示以后不再进货。[7]121嘉兴、 绍兴、 宁海、 温州、 瑞安各市(县)商会也都相继行动,抵制日货。

2.2 抵制祭孔与“非孝”风暴

按惯例,“一师”的学生要在丁祭时充当“司乐”。已受新文化运动影响的俞秀松等一师进步学生,向沈仲九、 夏丏尊、 陈望道等进步教师提出拒绝参加祭孔,以抵制民初思想界“尊孔复古”的逆流。经校教职员会议讨论,当年一师学生没有出席例行的“丁祭”。经亨颐校长也以出席全国教育联席会的名义,提前离杭去了山西,避开做“祭孔”典礼的陪祭官。一师的教育改革,使“校长团”为代表的教育界保守势力大为恐慌,视之为离经叛道。

俞秀松进入一师时,新文化运动正在思想界迅速开展。浙江的新文化界,也开始广泛地介绍和推销全国各种进步刊物,传播进步思潮。1919年初,经亨颐将原浙江省教育会的机关刊物《教育周报》改组为《教育潮》,聘请沈仲九担任主编,于4月创刊出版。8、 9月间,《教育潮》社和一师先后成立了全国报刊代售处和书报贩卖部,专门推销全国各种进步报刊和书籍。一师在校学生人数是480多名,而《新青年》 《星期评论》和《湘江评论》等杂志销量达每次400多份。[8]754其它各种进步报刊的销售数额也大大增加。

在《教育潮》的带动下,10月10日,由杭一中的查猛济、 阮毅成发起,俞秀松、 施存统、 傅彬然、 宣中华、 周伯棣、 沈端先(夏衍)等20多人以一师“校友会”的名义,出版了《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友会十日刊》(简称《双十》),不久后改名《浙江新潮》,俞秀松担任主编。11月1日,俞秀松在《浙江新潮》发刊词中明确提出办刊宗旨: 第一种旨趣是“谋人类——指全体人类——生活的幸福和进化”(也可作为本周刊的宗旨); 第二种旨趣是改造社会(也可作为本周刊的目的); 第三种旨趣是促进劳动者自觉和联合(也可看作本周刊的方针); 第四种旨趣是对于现在的学生界、 劳动界加以调查、 批评和指导(也可看作本周刊的方法)[9],表达了他们决心改造社会的意愿。

《浙江新潮》第2期刊登了施存统的《非孝》一文,主张在家庭中用平等的“爱”来代替不平等的“孝道”,从根本上推翻家庭制度,建设一个新社会。[10]他们遭到当局的疯狂迫害和报复,当局罗织了“非孝、 废孔、 共产、 共妻”等罪名,责令学校开除俞秀松、 施存统等学生。在遭到校方的严词拒绝后,校长经亨颐被调离,浙江新潮社遭查封,浙江印刷公司已排好版的《浙江新潮》第3期被勒令全部毁掉。同时,还指使思想反动的一师学生凌荣宝,创办了一份与《浙江新潮》观点针锋相对的刊物《独见》,以此来压制学生的运动思潮。

俞秀松等闻讯后,立即召集浙江新潮社社员开会商讨对策。经过认真讨论,形成了“《浙江新潮》第3期内容不变、 向社会各界人士声明《浙江新潮》的态度并立即派人去上海联系,继续出版”三项决议。俞秀松携稿至上海,在《星期评论》社的帮助下排印后,秘密带回杭州散发。11月27日,督军卢永祥、 省长齐耀珊联名密电北洋政府,以“主张社会改造、 家庭革命,以劳动为神圣,以忠孝为罪恶,其贻害秩序,败坏风俗,明目张胆,毫无忌惮”[11]等罪名,要求在全国范围内查禁《浙江新潮》。北洋政府于12月2日通令各省禁止印刷、 邮寄《浙江新潮》。

“非孝”风暴后的俞秀松、 施存统等人,被迫离开了学校。俞秀松从报纸上得知了北京工读互助团筹备成立的消息,下定决心与施存统等人北上加入北京工读互助团。在师友们的帮助下,俞秀松与施存统、 傅彬然及周柏棣等结伴北上,致信家人,表明不告而别,是为了追求个人的自由、 打破家族制度、 与家庭脱离关系、 要真正做“人”。

3 空想到科学: 马克思主义者

3.1 北上:“工读互助”的失败实验

俞秀松等人初次进京,希望“实验我的思想生活,想传播到全人类,使他们共同来享受这甘美、 快乐、 博爱、 互助、 自由……的新生活才算定事”。陈独秀、 李大钊、 蔡元培、 胡适、 王光祈等发起者先后来看望。陈独秀特意询问浙江五四运动和浙江一师革新的情况。

北京工读互助团成立之初下设三组,第一、 二两组基本上是男子,第三组全是女子,也称女子工读互助团。俞秀松所在的第一组共有13人,开办经费533元,住在北京大学附近的骑河楼斗鸡坑七号。他们根据工作任务,分成俭洁食堂、 放映电影、 洗衣及印刷信封信笺等四股。除了做工之外,他们还参加英语、 算术专修专业的学习,并为此成立了英算专修馆,由胡适与张崧年分别指导。工读互助团发起者王光祈揉和了无政府主义思想与古代理想社会,设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工读互助团(简章)据此规定,团员每日必须工作4小时,所得归公——公有制,各尽所能,团体供给——各取所需。

经费短缺、 内部矛盾等现实问题,使这种空想社会主义实验很快就偃旗息鼓。俞秀松致信友人说:“我们这个团,现在生活非常难以维持,因为现在的社会制度下面,想拿半天劳动所得的工资,万难维持全天的生活费。”[2]155俞秀松认识到,“要改造社会,终不能一时离开社会,若要拿自己组织的新村,为改造社会的前驱,使社会里面的人,看得高不可攀,社会就不容易改造了”,“要改造社会须从根本上谋全体的改造,枝枝节节地一部分改造是不中用的,社会没有根本改造之前,不能试验新生活,不能工读互助或新村”[12]。“我们试验共产失败,只是受经济的压迫,不能自己生产自己消费的缘故。这是无可如何的,我们并不因此怀疑共产主义。我们因此更信共产主义,晓得现在的经济组织非根本改变不可。”[12]他抛弃了无政府主义的空想,和施存统拒绝了李大钊、 胡适、 徐彦之等人的提议,决定采用“急(激)进的方法”改造社会:“我认为我们改造社会的好方法,就是使社会愈闹得利(厉)害愈好; 惟恐我们底方法,还不能使这个麻木不仁的社会闹起来呢!如果全世界能够大闹起来,那是我所更加欢迎的。”[2]157

3.2 南渡: 劳工结合的“利他”者

3月26日,俞秀松和施存统等人离京南下,次日抵达上海。在陈独秀、 沈玄庐、 戴季陶的建议下,俞秀松留在了上海。经陈独秀介绍,俞秀松参加了《星期评论》社的工作。

上海是中国工商业最发达、 帝国主义势力最强大的地区。新旧思想、 各种势力在这里交织,使上海成为阶级斗争最复杂、 最剧烈的政治漩涡。上海也是中国工人阶级力量最强大、 进步人士最集中、 思想最活跃的地区。4月初,为了打破知识阶级的观念,带着“观察现在上海各工厂底内容和工人底生活状况; 观察工人底心理,应该施什么教育和交际的方法; ……于可能的范围内,组织一个很小的工人团体”的目的,在戴季陶的安排下,俞秀松到虹口厚生铁工厂去做工。他每天读英语、 看书阅报、 做工、 预备教材、 记日记、 通讯、 广交朋友……生活紧张忙碌。白天,俞秀松与工人一起干活,在劳动中了解工厂、 工人情况; 晚上,俞秀松给工人讲课、 宣传新思想,深夜坚持学习。尽管辛苦,但俞秀松乐意投身工厂,愿意做个社会改造者。

在与工人运动结合的过程中,俞秀松终于摆脱了无政府主义“利己”观念的影响,开始认识到“利他”的重要性:“我们活在社会上,决不是我一个人或少数人能够单独生活的。我要利己,同时不能不利他; 利他就为利己。我现在的思想,根本是出发于此,所以我虽主张人生是快乐,不过因为大多数人都受苦痛,我不能独享这种快乐,暂时不能不牺牲我底快乐,去救这班大多数受苦痛的人。但是我牺牲我底快乐去救受苦痛的人的时候,我有可求快乐的,我仍许求快乐享受的呢。”[2]118、 119

俞秀松终于冲破了无政府主义的藩篱,抛弃了乌托邦式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立场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一个革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真正踏上了一个“革命家”的新征程。

5月1日,俞秀松率厚生铁厂等各业工人500多人,参加了上海工人第一次纪念国际劳动节大会。会后发表了《上海工人宣言》。受俞秀松宣传鼓动的厚生铁厂与恒丰纱厂等还共同发起了“上海机器工会”,组织起来与资方开展斗争。

4 投身创建党团组织

1920年,受俄共(布)远东局派遣,维经斯基、 库兹涅佐娃和杨明斋等人一起,来华了解中国国内的情况,与中国的进步力量建立联系以及考察是否能在上海建立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维经斯基到上海拜访了《新青年》 《星期评论》、 “共学社”等杂志、 社团的负责人,并与陈独秀、 李汉俊、 沈玄庐、 戴季陶、 张东荪等人进行了多次座谈。座谈期间,俞秀松受陈独秀委派担任维经斯基的助手和他们之间的联络人。经过多次交流,已经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陈独秀、 李达、 李汉俊、 沈玄庐、 俞秀松、 陈望道等人,更加明白了苏俄和俄共(布)的情况,决心以俄为师,走俄国人的路。5月,陈独秀发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探讨社会主义学说和中国改造问题,陈独秀、 杨明斋、 戴季陶、 李汉俊、 沈玄庐、 陈望道、 俞秀松、 施存统八人为发起者。俞秀松每次开会都积极发言,对科学社会主义热情洋溢。俞秀松与陈望道、 施存统等一起参加《新青年》杂志社举办的讨论社会主义和中国社会改造等问题的座谈会,积极参加马克主义研究会的活动,认真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中国最早的中译本《共产党宣言》的顺利出版,与俞秀松也有重要关系。6月,陈望道完成了翻译手稿。28日,他到陈望道住所取回翻译稿,当天就交给了陈独秀。经陈独秀、 李汉俊校对,并由俞秀松交陈望道审定后,最后以社会主义研究社的名义出版发行。[注]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最初计划在《星期评论》上发表,由于《星期评论》突然遭到反动当局查封,被迫以社会主义研究社的名义出版发行。当时,由于找不到《共产党宣言》原著,只能参照英、 俄、 日三种译文进行翻译、 校对、 出版。《共产党宣言》中译本的出版,立即受到中国先进分子的热列欢迎,引起了强烈反响。

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成立以后,开始起草党纲,最初决定由戴季陶负责起草,俞秀松、 施存统、 沈玄庐参与讨论与修改。6月,陈独秀、 俞秀松等开会商讨建立共产党的问题。8月,陈独秀、 俞秀松、 李达、 李汉俊、 陈望道等人,在上海首先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陈独秀当选为书记。

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刚成立,就决定派最年轻的成员俞秀松创建社会主义青年团,从中培养挑选预备党员。8月22日,在上海法租界霞飞路新渔阳里6号(今淮海中路567弄6号)《新青年》编辑部里,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共青团组织——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参加会议的俞秀松、 施存统、 沈玄庐、 陈望道、 李汉俊、 金家凤、 袁振英、 叶天底和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书记陈独秀、 共产国际的代表维经斯基及翻译杨明斋等人,冒着酷暑讨论了创建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有关事宜。俞秀松汇报了筹备情况,强调“实行社会改造和宣传主义”,提出把要求进步、 寻找出路的青年团结在共产主义小组周围的时机已经成熟,获与会者一致赞同,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当即宣告成立。首批团员共有俞秀松、 施存统、 沈玄庐、 陈望道、 李汉俊、 金家凤、 袁振英和叶天底八人,俞秀松当选为书记。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一成立,就承担起了团中央的职责。

5 结 语

作为五四一代的代表,俞秀松的经历非常典型: 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五四前后,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思想观念经历了从“利己”到“利他”的深刻转变,其身份也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向了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者,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团组织的创建,做出了杰出贡献。

猜你喜欢
日货陈望道一师
陈望道: 误把墨汁当红糖吃
用教育信息化推动“一师一校”发展
抵制日货,韩国女性更积极
信仰的味道(连载二)
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对俞秀松教育理念形成的影响
日货的爱与恨
我的自然笔记(二)
更正
血拼日货图什么?
陈望道退党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