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创建史论著中的五四运动与五四精神

2019-01-03 01:20王心月
关键词:五四运动建党中国共产党

王心月

(浙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2)

今年是五四运动[注]关于“五四运动”的界定,学界公认有两个: 一个是从《青年杂志》创刊到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比如文学革命、 思想启蒙、 “打倒孔家店”等都是其重要的内容。有关这个运动的根本诉求,有学者将其定性为“争人权”。另一个“五四”,指的是1919年围绕着反对巴黎和会损害中国山东权益行径而爆发的北京学生抗议浪潮,及其随后在全国范围内一度为响应这一浪潮而发生的罢课、 罢工、 罢市等情况。故又有人称其为学生爱国运动、 革命运动的,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等。与前边的“争人权”相对应,有学者将其政治诉求定性为“争国权”,似乎也不错。这两个运动在时间上相互衔接、 在空间上基本一致、 在内容上有一定的内在绵延性。在我看来,这两个运动无论有怎样的不同与区别,它们的目的其实就是救国!所不同的是: 新文化运动发起时,其立意在通过救人来救国; 而1919年学生运动及其后续种种相关运动,则转为先救国而后救人。概要地说,新文化运动主要是着眼于在思想上除旧布新,对西方一切先进的思想取“拿来主义”; 五四运动则更看重行动,主张“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要想方设法寻找救国的最佳途径以谋“根本的改造”。本文“五四运动”取后者,前者统称为“新文化运动”。百年。在近百年的学术长河里,有关五四运动的研究逐渐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三种研究思路和研究体系。第一种是以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为代表的“革命叙事体系”; 这一体系是构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叙事的重要基石之一,引领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蓬勃发展,鼓励了无数青年踊跃参加革命。第二种是以美籍华裔学者周策纵教授为代表的所谓“客观中立叙事体系”,其代表作为《五四运动: 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这一体系宣示价值立场中立,叙事力求客观平实,资料丰富扎实,重在论述和解读各政派及其代表人物的思想和行为。第三种体系的代表性人物是刘永明,其代表性著作是《民主党人与五四运动》。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张德旺教授指出,上世纪30年代以来,以“客观中立叙事体系”为标识的周策纵教授: 1937年发表有关论文,1960年在美国出版英文版《五四运动史》,1963年出版《五四运动资料集》等,其把五四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 具像的求实阶段,进而使《五四运动史》成为各国学术界公认的五四研究权威著作,把五四研究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学术水平。这一切,实际上对大陆马克思主义革命叙事学派构成了强有力的挑战。笔者的认识是,周策纵教授的方法、 材料、 贡献及其对待学术问题的立场态度,具有值得学习的价值和十分重要的地位; 但也要看到近百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界在五四运动史研究中的重要进展; 那种只看到别人的进步而忽略了自己的发展的观点,其实也是不客观的。

下面,笔者以改革开放以来若干中共创建史论著为文本,系统分析并阐释40年来我们中共创建史研究中的五四运动、 五四精神及其变化发展; 并进一步从其侧面探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进步和发展。

1 建党60周年前后: 拨乱反正与恢复继承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创建史研究开始。这一时期,研究刚刚起步、 成果也不是很多,除了以李新、 陈铁健研究员为主编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 伟大的开端1919-192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外,还有在其出版之前就有的以张静如、 王朝美、 王德京、 黄福通等教授为著者的《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河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 剩余的多是与中共创建有关的资料书,如《“一大”前后》《一大回忆录》《中共“一大”资料汇编》等。

有关五四运动的研究中,张静如等的《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一书,除了“导论”和“结束语”外,正文一共四章。其在“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谈到了“(一)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 (二)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三)与改良主义的第一次交锋、 (四)反对封建复古主义的斗争、 (五)共产主义知识分子队伍的形成”等内容。这些内容,按照现在广义的五四运动概念来看,基本上都属于广义五四的范围。若按具体问题来看,有些属于新文化运动、 有些属于马克思主义传播、 有些则属于狭义的五四运动。在这本书里,张教授认为,“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初步传播所提供的思想准备的基础上,中国人民听到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后,就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1]69-70; “在五四运动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起着一定的直接指导作用。运动爆发后,李大钊不但积极设法营救被捕学生,参与教职员联合会的活动,同北京学联保持密切联系,而且还在关键时刻向学生指出运动发展的远大目标”; “五四运动结束了中国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使中国近代革命进入了第二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五四运动在当时的重大作用,则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1]71。这些说法和建国后何干之的《中国现代革命史》、 胡华的《中国革命史讲义》等有关说法,基本精神大概一致。存在的问题在于,陷于篇幅和资料等所限,这本书并没有充分展开有关内容论述,仅仅是大致的、 框架和线索式的、 定性式的对相关问题作了一个描述。

此一时期,代表着这个阶段对五四运动研究较有成就的,则是以李新、 陈铁健研究员为主编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 伟大的开端》一书。这本书一共三章,分别是“第一章 五四运动、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第三章 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从整体篇幅上看,“五四运动”这一章所占篇幅还比较大。按各部分所占页数与书的总页数来看,第一章共313页,占总页数的42.5%,第二章共186页,占总页数的25.3%,第三章共234页,点总页数的31.8%。更重要的在于,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建史中最重的社会历史背景——“五四运动”部分,一共八节,分别讲述了“五四运动的酝酿、 五四运动在北京的爆发、 六三运动、 爱国热潮席卷全国、 从罢免曹、 张、 陆到拒签‘和约’、 五四爱国运动的延续、 改造社会的探索、 走十月革命的路”等具体问题。可以说到此为止,没有比这本书更详细地论述五四运动的著作了。对比周策纵的《五四运动史》,这本书虽然没用“五四运动是一场思想的启蒙?传统的大灾难?反帝反封建运动”“五四运动的领导者是谁” “五四运动的中心在哪里”“五四运动的真正本质是什么”“五四运动的成就与不足”[注]详见周策纵著、 陈永明等译的《五四运动史》(岳麓书社1999年8月版)第476-510页正文或目录。等的问语来阐发自己研究的结论,但字里行间、 话里话外所表达的基本观点,都足以回应周先生在其书中所提的有关问题。比如,在谈到参加拒签合约的人员问题上,该书指出:“参加这个运动的人员极其广泛。不仅有城市里的工人、 学生、 店员、 教师、 商人,还有乡村里的农民。就连亲英美派的直系军阀吴佩孚等也表示反对在和约上签字。”[2]146在回顾总结拒签和约的历史意义问题上,又指出:“近百年来,惧洋媚外的中国反动统治者在与帝国主义者办理交涉时,总是‘始争终让,几成惯例’。这次巴黎和约,是世界上几个最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制定的,中国代表竟然敢于拒绝在这个和约上签字,这在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的确是空前的。这是五四爱国运动所取得的又一个胜利成果。”[2]153-154

2 建党70周年前后: 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1990年前后,适逢建党70周年,经过十多年的学术积累,国内出版了一批中共创建史专著,如曹仲彬的《中国特色的建党道路初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 庄有为等的《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黄峥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新华出版社,1990年)、 叶永烈的《红色的起点》(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吴家林和谢荫明的《北京党组织的创建活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 马连儒的《中国共产党创始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邵维正著的《中国共产党创建史》(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 周尚文主编的《中国共产党创建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张洪祥等主编的《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等。期间,由郑惠、 张静如等主编的《中共一大代表丛书》,首次为参加中共一大的13位国内代表撰写了专题性传记,也陆续出版。

在这些著作中,曹仲彬的《中国特色的建党道路初探》一书,全方位地研究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名称和性质、 创建和争议以及党的“一大”(开幕闭幕日期、 出席人数及争论问题、 中央局等)、 共产国际与党的创建等,但没有涉及到五四运动有关方面。庄有为等编著的《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马连儒著的《中国共产党创始录》尽管有着一定的学术性和可读性,但限于篇幅和材料局限,特别是叶永烈著的《红色的起点》,材料也可能十分的详实,但因缺乏明确的出处、 旁证及注释,从整体上看有点类似于历史问题的故事类图书,暂不按学术性中共创建史类著作对待。

有关五四运动的研究中,吴家林、 谢荫明的《北京党组织的创建活动》一书,取的尽管谈的是地方党组织的创建史,但它的地方是“北京”,而北京又是五四运动的中心。因此,它以另类的方式凸显了其在中共创建史中的影响和魅力。在该书中,它有关“北京地方”五四运动的论述,其实就把当年“全国”五四运动的主体部分很详细地描述了一遍。特别是在一些具体问题研究上,比如,在叙述五四运动引发蔡元培辞职时指出,蔡元培的“这封信,反映了蔡元培对五四爱国运动的矛盾心情: 一方面认为学生的爱国热情,他同情和支持; 另一方面又认为学生的主要职责是念书,痛打政府官员、 火烧官邸是越轨行动。对于学生越轨行动,蔡元培认为他是校长,应该负责,因此‘引咎辞职’。同时他又同情学生,必须营救学生”[3]54-55; 这种分析方法,把人物放在那个具体的历史场景中来叙述,既真实又能让人理解。又如在论述五四爱国运动取得胜利的基本条件时,认为“在五四时期,中国共产党还没有诞生,但一大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各地积极活动,实际上组织和领导了这场反帝斗争”[3]57-58,这其实就正面回答了谁才是五四运动真正领导者的问题。

邵维正的《中国共产党创建史》在中共创建史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之所以有影响,首先在于邵老师是一个部队院校的党史工作者,几十年如一日地做中共创建史研究,成果丰硕、 影响全军。但最重要的更在于,他在大量收集文献资料、 访问中共一大“幸存者”的基础上,从代表行踪、 可资借助的间接资料、 当时文字记载等多个方面,研究确定了中共一大的开幕时间是1921年7月23日,不但被官方所认可,而且还被海内外所普遍接受,成为了中共创建史研究的著名学者。在该书中,有关五四运动的论述数量不多,论述也比较简单。但具体详实、 生动形象的描述,把火烧赵家楼过程中的不少场景都认真细致地还原了出来。他指出,当游行示威的学生回到赵家楼围住曹宅时,曹宅内“迟迟没有反应”,有学生已“火冒三丈”,有学生“已经抱定了牺牲的决心,准备杀头坐牢,甚至事先写好了遗书,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高师学生匡互生砸开了围墙上的窗洞,带头跳了进去,接着又跳进了五位同学,守卫在院内的十几名武装卫兵,被学生的突然行动所震惊和感动,退出了上膛的子弹。进去的学生急忙从里面打开了大门,早已等得不耐烦的同学就一拥而入。冲入大厅的学生见到悬挂在墙上的日本天皇像和名贵的东洋货,怒火万丈,连撕带砸动起手来”[4]44,痛打了章宗祥、 又火烧了赵家楼。“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以辛亥革命所不曾有的姿态,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使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4]51这样的表述,相对于前边著作对同一事件的描述就生动具体形象了很多。

3 建党80周年前后: 深入发展与渐入佳境

1997年,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翻译的《联共(布)、 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在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至此,中共创建史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注]该书是苏联解体后解密的有关中国革命档案的一部分,共收录205份档案文件,其中98%为首次公布,主要包括1920年至1925年间列宁、 斯大林、 托洛茨基、 布哈林、 契切林、 加拉罕、 越飞、 维经斯基、 鲍罗廷、 孙中山、 陈独秀、 瞿秋白等人的文电,以及俄共(布)中央政治局、 俄共(布)中央政治局中国委员会、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关于中国问题的会议记录。这些文件都是珍贵的史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此后许多新观点新见解都得益于这批档案资料。此后,中共创建史方面的大型详实权威论著,就连有输出。主要的有七本: 第一本是沙健孙主编的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 第二本是黄修荣研究员的《横空出世——中国共产党创建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 第三本是马连儒的《风云际会: 中国共产党创始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第四本是曹仲彬教授的《开天辟地大事变——为中国共产党诞生80周年作》(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年); 第五本是刘宋斌、 姚金果研究员的《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 第六本是倪兴祥编著的《中国共产党创建史大事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第七本是日本人石川祯浩所著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史》(袁广泉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马连儒的《风云际会: 中国共产党创始录》是其1991年版《中国共产党创始录》的修订版,整体格调与前边有类似情形,不再具体叙述。倪兴祥的《中国共产党创建史大事记》是大事记题材的实录,不属于十分严格的创建史论著,也不再具体叙述。日本人石川祯浩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史》,除了有些问题(如日本社会主义思潮对中国的影响)因为资料方面的优越(材料涉及广泛,既包括中日俄美西等国,也包括日本内务省、 外务省资料及俄国档案馆资料等)而具有一定价值外[注]有关该书的书评性文章,可参阅: 田子渝:《史料颇丰的中共创建史研究》,《百年潮》2006年第6期; 曾成贵:《中共创建史研究的他山之石》,《江汉论坛》2006年第5期; 石超:《中共创建史研究的匠心之作》,《南方论坛》2016年第12期。,单纯就中共“创建”问题本身而言,其所谓的创新性及科学性有待商榷。据曹仲彬教授生前给笔者讲述: 有一年曹先生看到了这本书,感觉材料及问题很多,就把自己的书《中国特色的建党道路初探》和《开天辟地大事变——为中国共产党诞生80周年作》一起寄给了石川祯浩。大概两月之后,曹先生收到了一封从日本寄来的书信,石川祯浩在信中坦承: 如果之前要是看到曹先生的这些论著的话,就不会写该书了。[注]此话系曹先生拿着书信当面给我所讲。关于本书中的错愕和漏洞之处,也可参阅: 金立人《就中共创建史若干问题答石川祯浩》,《上海党史与党建》2005年4月号。曹仲彬的《开天辟地大事变——为中国共产党诞生80周年作》在内容上,对《中国特色的建党道路初探》有重大补充和完善,但整体内容仍少涉及五四运动,也不作详谈。

本文重点说以下两本: 黄修荣研究员的《横空出世——中国共产党创建史》一书,以较大篇幅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背景”。其中在第一章第四节中用“震撼神州的五四怒潮”描绘了这一爱国运动。比如,巴黎和会外交失败消息传入中国后的问题,书云:“5月1日,上海英文报《大陆报》最先透露了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人们闻之心中怦然一惊,但有些人心中仍存在一丝侥幸,毕竟《大陆报》尚未有直接、 可靠之证据;” 然而,5月2日,林长民在《晨报》发表《外交警报警告国人》一文,“仿佛在油锅中溅入了几滴水珠,立即炸开了锅,人们纷纷行动起来,准备斗争”[5]174-176。“5月3日晚上,本应是周末休息的时候,但北大校园却沸腾起来了。学生们已经无心再去读书,也无心再去娱乐,而是怀着一颗赤诚的心,满腔怒火地奔向北河沿法科礼堂,讨论如何拯救自己的祖国。”[5]176在5月3日晚北大法科礼堂的会上,“发言的学生有丁肇青、 谢绍敏、 张国焘、 许德珩以及各校学生代表夏秀峰等很多人。法科学生谢绍敏悲愤填膺,当场将中指咬破,裂断衣襟,血书‘还我青岛’四字,揭之于众,这就更激励了全体学生的情绪……”[5]178这个和前书同样的地方相比,资料的广泛及深度,就跃然纸上了。在五四局势的统治层方面心态情绪行动等分析问题上,黄指出,面对着更加激烈的行为,北京当局深感局面不可收拾,唯恐“后患将不堪设想”; 在这种形势下,“反动派不得不考虑释放学生了”。作者引用一篇《民国日报》的报道说,警察总监吴炳湘曾面告徐世昌,要求“必须将学生释放。若是总统一定不放,北京的秩序如果紊乱,我可不负责任,并且我即刻辞职,请总统另选贤能”。“随着又把学生如何筹划,商界如何愤激,一般公民如何激烈,在野政客如何不平,一样一样地说个不停。”“徐世昌听吴炳湘这样说,也意识到如果真要是将学生惩办,恐怕还会出别的乱子。此时也顾不得曹、 章的面子了,立刻答应放人。”[5]193既写了学生们的义愤填膺,又写了统治层方面的混乱一团,五四运动的最终“合力”结果也就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

刘宋斌、 姚金果的《中国共产党创建史》,是继上书之后,另一本同一时期的权威著作。该书用三章的篇幅“京沪怒涛: 五四运动在北京和上海、 星火燎原: 五四运动在全国各地、 百家争鸣: 五四时期新思潮在中国的传播”全面地描述了五四运动的方方面面。比如,在谈到5月4日下午天安门聚会的参加人员时,文中写道:“在这次集会中,北京学生邓中夏、 黄日葵、 范鸿劼、 高君宇、 谭鸣谦(平山)、 罗璈阶(章龙)、 张国焘、 刘仁静等起了核心领导作用。广大的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是集会群众的主体。北京大学学生许德珩、 杨晦、 朱自清、 江绍源、 孙伏园、 周炳琳、 杨振声、 成舍我、 何思源等都是当时十分活跃的人物。北大新潮社成员、 后来成为资产阶级右翼知识分子的罗家伦、 傅斯年以及段锡朋、 周先宪(邦式)等也参加了大会,并起过积极作用。”[6]232在评价陈独秀散发传单《北京市民宣言》时,如是称:“这是一份有历史意义的文献。陈独秀散发这样一份传单,表明他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已经认识到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不仅仅满足于罢免曹、 章、 陆三个卖国贼,而要采取法律容许范围以外的手段,即发动群众进行自下而上的斗争,以图从根本上改造社会,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生活秩序。因此,这为当时的爱国斗争进一步指明了方向。”[6]270对五四运动巨大意义的叙述,也较之前各书都更清晰和明白; 对各种人物及社团对运动本身的影响评价,也比较到位。书云:“五四运动期间,涌现出一批追求民族独立、 争取人民民主的先进知识分子,陈独秀、 李大钊等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指导和推动运动的发展,成为五四运动中著名的领袖人物。五四运动爆发前,北京及一些城市便出现了不少社团,如救国会、 国民计、 新潮社、 平民教育讲演团、 少年中国学会、 新民学会等等。这些社团研究新思潮,探讨救国救民的道路,其中具有先进思想和组织能力的社团成员成了五四运动的骨干。天安门前的集会和游行示威虽然带有自发性,但是整个行动比较有组织,并且能够把爱国运动坚持下去,就是因为有这些骨干和社团的缘故。”[6]318这些分析和评价,相对平和客观中性,给各种各样的历史人物以适当的历史塑像,而不是戴着后天的有色眼镜看人。

4 建党90周年到五四百年: 硕果累累与更加深化

建党90周年前后到目前,又有一批史料、 研究论著出版。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编的《中共一大代表早期文稿选编(1917.11-1923.7)(上、 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收录了中共一大13位代表在1917年十月革命至1923年中共三大召开前后所撰写的各种文稿,约150万字。其中,李汉俊、 刘仁静、 包惠僧、 陈公博、 周佛海的文稿都是首次辑录出版,为研究中共一大代表建党时期思想提供了丰富的史料。[7]50此一时期,中共创建史方面的论著,主要有四个系列: 第一系列是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组编的《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和《中国共产党创建图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 第二个系列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由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编的《中国共产党创立之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齐卫平修订再版的《中国共产党创建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和苏智良主编 《中共建党与上海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第三个系列是邵维正主编的《日出东方: 中国共产党创建纪实》(人民出版社,2011年)、 张军锋著的《开端: 中国共产党成立述实》(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以及张珊珍主编的《建党伟业》(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 柳筱萍著的《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前前后后》(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年)等,其中后两者近于通俗性读物; 第四个系列是由浙江嘉兴“本书课题组”主编的《中共一大嘉兴南湖会议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2018年)。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组编的《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研究》及《中共一大代表早期文稿选编(1917.11-1923.7)(上、 下册)》,前者是论文集,其中关于五四运动的文章有两篇: 邵维正的《五四运动为中共创建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和田子渝的《我国对唯物史观的最初传播》; 后者诚如题目所述系中共一大代表的早期文稿选编。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对几十年来中共创建史的研究作了梳理,意义很大。上海党研室的《中国共产党创立之路》、 齐卫平的《中国共产党创建与上海》和苏智良主编的 《中共建党与上海社会》等,则从当年上海的社会环境、 历史实际等有关方面出发,更深入地谈了一些具体问题。由“本书课题组”所著的《中共一大嘉兴南湖会议研究》是这一时期的重头制作。据课题组介绍: 为迎接建党100周年,2013年2月,嘉兴市委部署开展中共一大嘉兴南湖会议研究。该课题研究始终紧扣史料收集和考证两个关键环节,通过广泛收集原始资料和梳理已有研究成果,最终认定1921年8月3日是嘉兴南湖会议召开的日期,也即中共一大闭幕的日期。据李忠杰所说,“嘉兴方面对南湖会议的研究,是以组织的力量,对南湖会议进行的一次最系统、 最全面、 最深入、 最细致的研究”; “通过大量缜密的考证和研究,得出结论,认为南湖会议是1921年8月3日召开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成果,它查清了党的一大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史实”,“代表了目前对南湖会议研究的最新、 最高水平”; 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中共创建史研究的空白,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史料价值以及政治意义。但重要的问题是,到目前为止,这些中共创建史类的新书对五四运动的研究或关注,似乎都成了过去。

5 结 语

党的历史,具有极为深刻丰富的内容,即使在创建时期,也是如此。“研究者的著述,只能反映他所处的历史阶段的认识高度,并且会因自己的独立思考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8]93以上描述也仅仅是从中共创建史论著中所提到的五四及其精神而说的。其实,仅仅以五四运动为主体的权威研究专著,仍有不少: 比如彭明的《五四运动史》(1984年)、 李新主编、 邓野撰《中华民国史(第二卷)五四运动》(1987年)、 课题组著 《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2001年)、 董德福、 史云波的《回首五四——百年思潮和人物》(2008年)等。这些著作,以五四运动史为主体,开展了全方位、 精细化研究,他们的研究肯定比中共创建中的五四运动及五四精神更充分更详实。这都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界在五四叙事体系下的重大发展。他们的不断纠偏求实,重建历史真实,已经很好地回应了周策纵论述中所提出来的那些观点和想法。

猜你喜欢
五四运动建党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建党百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过五四运动赵家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