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命语文”教育理念的高中语文主题学习研究

2018-12-31 23:35:33
安徽教育科研 2018年11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本生命

刘 杰

(沭阳华冲高级中学 江苏宿迁 223600)

生命意识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与基质,任何一个生命体的成长,都离不开语文的关怀。语文在关注生命的同时,也促进了生命质量的提升。语文活动的本质就是一种生命活动,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一种感悟生命真谛、感受生命律动、享受生命快乐的过程。在语文教育中,每一个学生都是有待唤醒的生命个性,如何促使他们在感受语文魅力的同时,在生命的对话中获得心灵成长,提升生命形式的品质,是素质教育背景下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生命语文”教育理念的内涵与本质

“生命语文”教育理念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以生命为出发点,遵循生命成长的规律,通过挖掘、还原及开发文本课程的丰富内涵,为学生营造丰富的生命教育场景,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激活学生的生命状态,提升学生的生命品质,点燃学生的生活激情,促使学生在关注生命的同时,学会珍爱生命、善待生命,进而实现语文教学引领学生生命健康成长,独特价值的一种语文教育理念。“生命教育”将学生看作是具有独立生命个体且正在成长的人,将教师看作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引领者,将静止的文本看作是极富生命内涵且在不断构建的课程,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手段看作是培养学生生命意识的重要途径。基于“生命语文”教育理念的高中语文主题教学研究,是利用语文深厚的文化底蕴及丰富的人格内涵,通过开展主题式学习,引导学生在阅读、写作、交际过程中进行生命体验,并在生命对话与共鸣中,促进师生共同的生命成长。

二、基于“生命语文”教育理念的高中语文主题学习路径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过:“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的意义就在于“用生命润泽生命。”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发挥,并承载于语言文字之中,才能创造出人性的魅力和光辉,进而赋予教学以生命价值,充分展现生命语文的幸福。

(1)“生命语文”文本聚焦,开展生命主题学习

基于“生命语文”教育理念的高中语文主题学习中,主要是根据高中生的兴趣特点及成长特征,采用主题教学的方式,将一些零散的、具有相同人文因素的情境及话题等生命学习材料进行有机整合与重组,为学生搭建语言学习与精神培养的桥梁,让学生沉浸在生命语文的主题学习中,更为深刻的感受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真谛,从而促使学生的生命走向深邃。为此,这就需要我们高中语文教师深入挖掘语文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或构建新的课程,改变传统“单元式”的语文教学模式,通过生命语文的主题聚焦,让学生在更立体、更广阔、更开放的文化时空中,感悟生命的真谛。例如,在教学《赤壁赋》一课时,笔者以“感悟苏轼的传奇人生”为主题,通过整合苏轼的《水调歌头》《自题金山画像》《卜算子》《定风波》及《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五首诗词,让学生更为全面的感受在《赤壁赋》中所表现出的从“游之乐,到生悲,到喜而笑”,并深刻领悟到生命的短暂。这样的主题教学,既能让学生从多个方面及角度了解苏轼,又能让学生在主题课程中受到深刻的情感洗礼,可谓一举多得。

(2)还原文本“生命内涵”,增加学生“生命体验”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最为关键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去体验作者的创作情感,充分感受文本中的精神内涵,只有这样,才能还原文本的生命内涵,让学生透过文字表面,感受文字的魅力与意蕴,才能增强学生对生命的情感与体验。为此,教师可以从作者的创作背景、文本词语的文化意蕴、生动的场面情景、人物的精神世界、作者的独特思想、作品的时代风貌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回到历史文化现场,亲身体验作者的创作过程与创作情感,进而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例如,在教学《纪念刘和珍君》一课时,作者的创作背景主要来源于1926年的大沽口事件及屠杀民众的三一八惨案,其中,在三一八惨案中死难的烈士就有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惨案的发生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而与此同时,段祺瑞等反动军阀为了推卸罪责,反而污蔑爱国学生是“暴徒”,是被李大钊等人盲目地引入“死地”。当噩耗传来,鲁迅先生感到万分的哀痛与无比的愤慨,在这种背景下,写下了好几篇悼念的文章,而《纪念刘和珍君》就是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文章之一。在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创作背景后,再引领学生走入文本中,体会语言文字,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感受文章中人物的精神世界。

(3)选择富有“生命力”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由于学生自身的鉴赏能力、理解能力、思考能力及人生境界等方面的局限,他们在接触文本时,仅依靠自身,难以“深入”文本,体验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为此,在高中生命语文教学中,选择富有生命力的教学手段,比如采用音乐法、想象法、删除法、描述法、联系生活法、文本诵读法、角色体验法等教学方法,带领学生更好的走入文本意境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生命意识,激发学生的生命热情,进而与文本中的情感产生共鸣。

例如,在教学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一课时,由于课文中所呈现的内容,距离当代高中学生所生活的时代比较遥远,在教学时如何充分调动的学生情感与体验是教学难点。为此,在生命教学中,笔者重点引导学生诵读“登东皋以舒啸”几句,首先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并通过分组讨论句子中的“啸”一字,思考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啸”?当一个人的心情十分压抑时,就会想要通过“啸”来释放自己压抑的情绪。由于高中生的学业压力较大,让他们带着自己的独有体会,再次进行诵读,不仅帮助学生发泄了心中压抑的情感,同时也唤醒了学生生命勃发的自由心性,唤醒了学生的生命情感,让学生更为深刻地感受到陶渊明所描绘的那种归隐田园的闲适、快乐以及强烈追求自由的情怀。由此可见,在生命语文教育中,适当利用诵读法,可以让“静止”的文字变成了“鲜活”的生命,促使学生真正的走入文本,走进陶渊明的心灵中,更加深刻的理解陶渊明的生活状态及生活选择,进而焕发了学生的生命激情。

综上所述,基于“生命语文”教育理念的高中语文主题教学研究,是从高中语文学科课程特点出发,通过日常教学实践,积极探索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学会善待生命、珍惜生命与热爱生命,让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生命的内涵与价值,进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这是当前素质教育深化改革对高中语文课程提出的新的教育要求,也是改善当前语文教学中“生命缺失”的重要举措之一。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文本生命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24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中学语文(2015年18期)2015-03-01 03:51:00
珍爱自我,珍爱生命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语文知识(2014年1期)2014-02-28 21:5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