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小春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初级中学 江苏南京 210000)
初中阶段学生处于成长发展的过渡时期,其思想、价值观念、行为都处于形成期,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指导学生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的基础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新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挑战。只有抓住机遇、认知挑战同时接受挑战,才能把握网络时代的发展脉络,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网络时代的教育教学所面临最大的挑战是教师的教学素养无法满足网络时代的教学要求,很多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以及传统教法的束缚,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式,无法正确适应对网络时代的要求,很多教师甚至缺少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因此,要想积极迎接挑战,作为教学的第一主导者,教师首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以正确的姿态面对网络时代,更要通过多种途径来不断地丰富与提高自己,以确保自身教学素养能够满足教育要求,为实施网络时代下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提供保障。
网络时代的到来促使各种各样的信息传播加速,有关道德与法治的新素材不断涌现在教师的眼前,面对繁杂的网络信息,教师要做到“慧眼识珠”,挖掘具有积极意义的新素材用于课堂教学,引入各种新型案例来辅助教学。同时,教师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搜索有关学生生活的案例来实施教学,在走近学生的过程中贴近学生生活。尤其是在网络时代下,学生已经开始接触网络,生活也因网络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网络对学生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如网络信息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但网络游戏也会吸引学生甚至导致学生沉迷其中。为确保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够切实有效地开展,教师除了深入挖掘教材之外,还要有效地促使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正视网络的影响,提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接受度,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网络时代下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有别于传统的方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如能合理运用,不仅能帮助教师有效实施教学,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如网络时代下的小组合作教学法、微课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都十分契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需求,教师必须把握这些教法的特点并加以合理运用,以在多元教学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时,教师要综合考虑两个方面,即教育性和教法特点。教法作为辅助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工具,切不可“喧宾夺主”成为课堂上的主角,必须确保教法能够发挥其教育作用。而不同的教法有不同的特征、优势,为确保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法的作用,教师必须在“熟能生巧”的情况下才能应用新式教法,实施多元教学,构建高效课堂。
例如,在有关“诚信”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生活中的“诚信”,或者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自己成为“诚信”案例中的主人公,让学生亲身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诚信的重要性,加深对该章节的学习。
再如,在进行“热爱生命”有关知识教学时,教师可利用小组合作教学法来实施教学,通过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针对教材中提出的“为什么热爱生命”“热爱生命的价值”等问题,让学生在合作讨论、沟通交流下探究知识、解决问题,以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既能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为加深学生对道德与法制的理解,让学生能够以积极的姿态对待网络,避免繁杂信息所带来的影响,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法律知识讲解,引导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搭建平台,在平台上及时更新有关道德与法制的案例、法律法规,利用各种软件如微信、qq等及时分享网络的正确用法,课上可以利用互联网播放法制信息,让学生在观看视频中理解法律法规,约束自己的行为。
初中阶段的学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但由于害怕批评而不敢与教师面对面,导致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而网络时代下就可以避免这样的问题,教师可利用网络为学生搭建沟通与交流的舞台,及时寻求教师的帮助,教师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面临的困惑,从而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决定。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某位学生在课上经常困倦、走神,经过多方了解得知该生是由于沉迷于网络游戏,这时教师就可以在网络平台上通过直接和学生一对一的交流来帮助学生认识到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危害,通过案例讲解和交流沟通帮助学生摆脱网络游戏,从而更好地投入学习。
评价环节是教学的重要部分之一,在网络时代下,教师必须摆脱传统的“分数评价”模式,从多方面来对学生进行综合的考量与评定。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信息平台从数据化的角度去整合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考量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情感态度、行为方式、学习情况等,学生参与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够大大提升。
总之,网络时代在不断发展中为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课堂提供了新机遇同时带来了新挑战。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以积极的姿态面对挑战,迎接挑战,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途径解决问题,构建网络时代下的新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