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提升研究*

2018-12-31 00:35
关键词:理论课民办高校价值观

(安徽农业大学 经济技术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36)

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于2017年2月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意见》指出“要进一步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理论课”),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深入实施高校思政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完善教材体系,提高教师素质,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高校思政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着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作用。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发展迅速。截至2016年,全国民办高校有742所(含独立学院266所),在校生为634.06万人,规模占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20.36%[1]。2016年12月,在《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1号)中,对民办教育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这为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新的发展机遇[2]。经过近年来不断地实践探索和创新发展,各民办高校在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上都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面对新形势下新任务变化的迫切需求,不断提升思政理论课教育实效性,是各民办高校不可回避和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影响民办高校思政理论课实效性的因素

实效性主要指方法的可操作性,在实践中的可行性,产生良好结果的可靠性[3]。思政理论课实效性主要指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然而,民办高校一般建校时间短,实行的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院长负责制,人才培养层次以应用型人才为主,师资力量、办学理念与教学管理与公办高校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民办高校党建工作运行机制不够顺畅,校党委与校董事会的沟通协商机制不够健全。因此在民办高校易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被忽视和边缘化,产生良好结果的可靠性不足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准确认识思政理论课地位是提升其实效性的前提

在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二十条中规定:“民办学校应当设立学校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的决策机构并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4]民办高校由校长执行学校理事会、董事会等决策机构的决定,负责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保证教育质量,致力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人才。2017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些国家政策的鼓励与支持再加上民办高校的办学体制灵活,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机制,逐步获得了社会对民办高等教育的积极认可,民办高校的生源质量和人才培养稳步提高。在上海软科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发布的“2017中国最好大学排行榜100强(毕业生就业率排名)”中,位列前10席的高校中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占了5所,其就业率高达99.52%~100%。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新矛盾、新情况,为了更好地适应形势和环境的变化,这就迫切地需要民办高校首先坚持思想先行,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确立思政理论课的重要地位,把思想政治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提升办学质量的重要标杆,自觉地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神。然而民办高校由于受激烈的市场竞争影响,更多地追求治理运行的低成本、高效率和实用性,不少民办高校都存在着把学生的报到率和就业率看作是办学的重要目标,重视招生、就业、专业课程教学、校园硬件建设等工作,党委作用被弱化,而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虚功’”[5],没有认识到思政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没有认识到“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思政理论课的经费投入、资源配置及教师队伍建设上重视不够,再加上民办高校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发挥不够,缺少思政教育的顶层设计,因而在教育理念上,没有站在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的高度来把握,容易导致思政理论课的形式化与边缘化。因此如何凸显思政理论课在立德树人工作中的核心地位,提升思政理论课的实效性是民办高校在办学理念中需要强化的重要问题。

(二)思政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其实效性的关键

提升思政理论课实效性的关键是教师队伍。“亲其师而后才能信其道”,教师队伍建设关系到思政理论课建设水平,关系着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近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民办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也普遍有所提升,大部分思政理论课老师都能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和创新中来,做到与时俱进。但是,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对思政理论课的核心地位认识不足,没有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教学工作的突出位置,缺乏培养与构建一流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工作机制。民办高校教师在工资待遇、职称评聘、教师培养、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此背景下,部分思政理论课老师把教学仅仅看作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没有站在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高度来对待,缺乏主人翁意识。有学者对山东省10所民办高校的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的调研表明,88.7%的思政理论课教师职称为讲师,非思政教育专业的教师占比为38.8%,不乏有老师表示“目前正努力伺机跳槽”,对“职业满意度”中不满意的教师占比44%,出现认同危机[6]。上海市的19所民办高校中,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中有15所的师生比达不到教育部于2012年颁发的《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中的1:400的比例,且科研能力明显偏弱,具有高学历高职称教师严重偏少[7]。总体而言,民办高校中具有专业背景的思政理论课专职教师普遍缺乏,教师政治意识、核心意识、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相对欠缺,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和理念落后,使得思政理论课的教育目标难以有效完成。

(三)民办高校大学生政治素养对提升思政理论课实效性提出了新要求

近年来,随着民办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进一步提升,办学效益不断提高,办学的影响力也在逐步扩大。特别是自2017年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取消“三本”招生以来,各民办高校生源充足,质量也有所提升,但随着高考考生绝对数量的不断减少和高校录取率的不断提高,仍然面临着较大的生源压力。如北京市民办高校2012—2016年的招生数分别为20 526人、19 979人、18 880人、17 683人和16 976人,呈逐年减少的态势[8]。此外,从生源的整体层面上来看,民办高校大学生群体的学习能力、思想观念和心理状况与公办高校存在显著差异。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理想信念淡化、组织纪律性差、功利心强,且存在焦虑情绪和自卑心理,学习力水平存在显著差异[9]。有学者对山东5所民办高校的调研结果表明,23%的学生自身认为自律意识差,36%的学生认为校园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养成关系不大,41%的学生不注重文明修身,存在混文凭混日子思想,53%的学生认为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直观、深刻的感性认识和具体践行的体验[10],因而对现有思政理论课的教育模式提出更多的挑战。

二、民办高校思政理论课实效性提升路径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1]70作为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思政理论课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民办高校的思政理论课主要是借鉴公办高校思政理论课的建设理念和力量支持,缺乏针对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分类教学与因材施教方法。并且在当前世界全球化、信息化和文化多元化发展进程下,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思政理论课的教育环境、任务、内容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实际情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95后”大学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个性率真坦诚、积极乐观、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行为表现务实。他们作为思政理论课的主体,给思政理论课教学带来了巨大挑战,但同时也成为了思政理论课变革的动力。

(一)充分认识高校思政理论课育人的战略定位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是主要阵地。近年来,高校思政理论课无论是在教材体系建设、教学模式改革还是师资队伍建设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我们也同时看到,一些民办院校,没有把思政理论课摆上高位,对思政理论课的作用、功能和地位没有给出准确的定位,而只是把它作为一门“副课”,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中心环节,也是教育的根本,而高校思政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主要载体,事关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重要的战略工程,是实现“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之路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环节之一[12]01。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的全过程,而思政理论课是传授这一价值的重要环节。要落实思政理论课育人的目标,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学校层面认真学习和领会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充分认识到思政理论课的重要性,积极践行,切实把思政理论课列入核心课程,要把思政理论课作为引导学生立志、成才的重要抓手。“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学校层面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思政理论课的重要性,落实思政理论课在学校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点建设地位,要切实加大投入,将人才引进、教师培养、课程体系建设、办公科研等所需经费纳入到学校财政单列预算,精准投向、足量保障;同时,在科研立项、职务评聘、评优表彰等方面优先支持思政理论课教师,从而为高效开展思政理论课教学和科研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和政策保障。

(二)切实提高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素质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打铁还需自身硬’。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12]01

陈宝生2016年12月在浙江大学调研时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政理论课水平高不高、效果好不好、阵地牢不牢”,并强调:“提高思政理论课的质量和水平要紧紧抓住教师环节,解决好内功问题。一是集中研讨提出问题。二是集中培训提素质。三是集中备课提质量。”[13]这为思政理论课教师理论水平的提升指明了方向。因此在教师的思政理论课教学与实践中,必须通过“三集中”(集中研讨、集中培训、集中备课)切实提高思政理论课的实效性。更为重要的是,民办高校要建立思政理论课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总体规划,贯彻落实《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教社科〔2015〕2号)中的国家示范培训、省级分批轮训、学校全员培训的三级培训体系[14];通过进修、培训、学历提升和社会实践研修,切实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同时要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营造科研氛围,建立激励机制,努力提升教师科研能力。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新时代下如何正本清源、重塑师魂,是历史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与职责。教育部2016年9月在《人民教师誓词》(征求意见稿)中倡导人民教师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做到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为教育发展、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努力奋斗”。思政理论课教师自身要切实提高教师职业荣誉感,加强职业归属感,积极自我进取,明确使命。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学习专题讲座、思政理论集训、思政理论课竞赛、学术会议交流,以及学历提升等多种形式,坚定政治立场和政治信仰,培养较强的政治敏感性和观察力,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学习并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积极弘扬中国精神,弘扬中华优秀美德,加强道德教育和实践,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思政教育工作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礼记》有云:“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思政理论课教师要通过坚持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才能更好地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指导者的职责。

(三)强化思政理论课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巩固大学生的“四个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了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5]坚持“四个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前进的内在动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障。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高等教育的首要工作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思政教育的灵魂则是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当前在社会思潮多元化、“互联网+”浪潮的形势下,部分大学生易受各种错误思潮和西方价值观的迷惑,价值观相对缺失,注重个人利益的获得,个人理想的实现,而家国情怀理念较弱。再加上当前思政理论课教育往往社会实践有限,学生参与率低,学生认知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一项2015年针对广东5所民办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调查表明,只有46.2%的学生表示确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取向,还有53.8%的学生表示不清楚或确立其他的价值观[16]。因此迫切需要发挥第一课堂的作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自然而然地融入学生的生活和内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12]01当下的中国正以奋进勃发的雄姿阔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征程中,因此在思政理论课教育中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中国梦”来拨动学生心底的历史情愫,自觉将中国梦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青春行动,坚持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信念和决心。对于民办高校而言,要将高等教育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放在首要位置。在思政理论课教育中,要积极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论解读和互动,有效解答大学生思想行动上的理论困惑,将理想信念与“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坚定理想信念的自觉性,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强化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四)实现理论课堂、校园课堂、社会实践课堂、网络课堂的”四级”联动

自主性和互动性是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主要特点。当前在校大学生绝大多数为“95 后”,“我的青春我做主”正逐渐成为“潮流”,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团队合作精神缺乏、集体荣誉感较弱等思想倾向,这影响了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因此,在思政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切实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第一课堂,以校园课堂、社会实践课堂、网络课堂为第二课堂,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联动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体系,广泛深入地开展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切实实现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

在第一课堂教学中,发挥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做到妥善区分意识形态领域不同性质的问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问题意识为指导,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提出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导向,努力从学生的问题出发,构建以问题为中心的开放式教育教学模式,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学术理论问题,提倡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和百家争鸣式的讨论;对思想认识问题,运用摆事实、讲道理以消除误区;而对于政治原则问题,则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敢于亮剑,严肃处理。在课堂上,要特别加强案例设置,将第二课堂上常见的文化与实践活动用第一课堂的理论加以指导和支撑。

在第二课堂中,充分运用自学、集体学习、辅导报告、主题活动、社会实践和网络平台互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真正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特别要注重实践教学,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战略,邀请专家学者、成功人士进课堂报告;组织学生到革命教育基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到贫困县贫困村参与扶贫脱贫工程调查等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此外,要加强对民办高校学生党员的思政教育,通过践行“两学一做”活动,发挥在学生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17]。

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建设和新媒体运用能力,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高地。当前以互联网和智能手机为载体的新媒体日益成为思想、信息交流和社会舆论的主阵地。而网络是把双刃剑,相当部分大学生已成为“网络中毒症”“手机控”和“网购症”患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我们党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5.8%,其中手机网民达7.53亿[18]。大学生是互联网的“主力军”,更是“原住民”。据腾讯控股有限公司2017年第三季度业绩显示,微信和WeChat的月活跃账户数达到9.8亿,月活跃公务号350万个,公众号月活跃关注用户数为7.97亿[19]。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成为当前高校宣传教育的主流媒体之一。以微信和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成为学生捕获信息的重要渠道,传统课堂教学面临新挑战。这就迫切要求民办高校思政教师和思政工作者进行理念和手段创新,有效应对新挑战,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在思政教育中,要发挥“95后”大学生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的优势,积极创设师生互动和共同研讨的网络情境,带领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剖析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达到澄清模糊认识,深化理论认知,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四个自信”。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以“师生朋友”的身份,积极应用他们的话语体系与之对话,在启发中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还应积极通过网络、新媒体等第二课堂传递新知,以微信、QQ等互动聊天方式进行答疑解惑、分享人生感悟、渗透价值理念,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微方式”传播正能量,增强学生的道德自律,抵御不良信息诱惑,消除网上不良行为,占领思政教育新高地。

三、结语

“双一流”大学建设正成为热点,必将推动高校新一轮发展。民办高校如何找准定位,牢牢抓住人才培养这个根本,坚持立德树人,将思想政治工作推向新的阶段,是党和国家赋予的根本使命。提升思政理论课实效性是检验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体现,只有形成系统的合力才能得以很好的实现。自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实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和国家对高等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新的要求,思政课建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面,必然随之提出了新的目标,民办高校思政理论课建设也相应迈向新的阶段。然而,围绕实效性这个关键,思政理论课在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更新、教师队伍建设、丰富教育载体等方面还有很多的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努力的方向。

猜你喜欢
理论课民办高校价值观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我的价值观
新时代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分类管理制度下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成果报告
民办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关键因素指标体系研究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焦虑研究——基于社会支持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