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教育理念的比较与融合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2018-12-29 09:09赵丹
黑河教育 2018年11期
关键词:中西方教育理念融合发展

赵丹

[摘要]中西方两大不同的教育文化体系,由于受到宗教、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等的影响,在整体的教育上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同时,也都存在着不完全性与局限性。中国高考制度相比于西方的高考制度在人数、制度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异,由于中国高考制度的特殊性压力,中国教育理念多以升学为主要目的,在教学制度上也会采用统一的评判标准和方法。本文旨在根据中西方教育理念的内容及差异,阐述二者在融合发展上的可行性并进行比较,并根据其内容进行相应的策略分析。

[关键词]中西方;教育理念;融合发展;可行性

一、中西方教育理念的内容与制度

1.西方教育理念的主要内容制度

西方教育理念的发源主要来自于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在西方的教育中,更注重学生自身通过与老师的对话问答自行找到答案,而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更相当于传教士的身份,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而其中的思想全靠学生自己领悟。西方教育学校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保全学生权益为出发点进行制度确立。

在现代西方教学理念中,受到苏格拉底的影响,主要秉承两种教育理论,即“非指导性理论”与“结构主义教学理论”,两种理论主要遵循的都是学生为主体的地位。不同的是,“非指导性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在学习中所处的环境与人际关系要求极高,若学生未得到好的环境与人际影响,其学生本身在教育中的创造力与方向性也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而“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则更为注重教师的表率作用,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进度与效果予以极高的关注,并及时反馈学生信息。由此可见,西方教育理念对于学生本身的个性发展与自然成长是极为注重的。

2.中国教育理念的主要内容制度

我国的教育理念源远流长,早年的教育革新时期受到众多学子如梁启超、严复、康有为等影响,但在最根基的教育理念中,我国教育仍是继承儒家学派孔子的教育理念,注重中庸与尊师重道,将仁信品德作为教育的重点,儒家理念即便在现在也被作为教育的主导地位。这种理念在教育制度与教师的教育方式上都有所体现,对学生的要求严格统一,考核系统一致化、标准化,在历经了千年的沉淀过后,儒家教育的理念思维已经潜移默化地渗入进中国教育理念的内心,变为一种文化传承。

二、中西方教育理念的差异性比较

1.教学内容与目的的差异性

中国高考制度相比于西方的高考制度在人数、制度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异,由于中国高考制度的特殊性压力,中国教育理念多以升学为主要目的,在教学制度上也会采用统一的评判标准、方法和体系等来一致化培养学生,在这种教育目的的陪伴下,学生往往缺少一定的实践与创新能力。而西方的教育制度则以人文思想为基础,为培养学生实践与分析能力而实施的,有益于保证学生的创造力与自由思想。而其缺点则与中国相反,学生往往缺乏毅力与思考能力,难以稳定。

在教育内容上,中国应试教育基本采用统一的课本与习题,教学内容多符合最终考试内容,也更偏向于试卷书写内容,即听力、阅读与写作,教师更多关注语法的运用。而西方的教学内容则倾向于口语的应用实践表达,并注重日常生活中的举例应用与操作,教材偏向于与实践相结合。

2.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差异

中国的教育方法主张课堂上以老师为主体,学生接受老师所灌输的知识,在这种结构的建立之下学生的思维与知识能力的确得到有效提升,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缺陷:由于课堂上教师带动着学生的思维,把控整個教学的进度,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状态。从知识传递的角度上讲,这种教育方式只考虑到知识的传输多少,并没有考虑到学生能够吸取多少知识,阻碍了学生与教师的交流。

而西方的教学则与此相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给学生布置一定量的课外实践作业,其实践的内容不一定与课业本身相关。在教学课堂中,西方教育多采用小组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以学生交流讨论为主,教师在旁帮助为辅,挖掘与开发学生的自主性与兴趣才是教学本身的重点。

3.课堂教学与创造性教学的差异性

从课堂教学的形式上来看,中国的教学模式多以封闭式课堂为主,实践活动多限制于体育课程、参观与实践调查等。这种实践课程通常以书本知识为根据,未验证书本内容的知识可靠性,以辅佐学生进行理解而进行,所占比重极少。而西方教育则以启发为主,其课堂教学又被称作为演讲课,教师在进行本次课程讲解之后,会安排学生围绕此内容进行课业讨论。而实践课程当中,由于西方观念的影响,实践教学通常以提高学生创造力与培养兴趣为主,相对于中国课堂知识的传达较少,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却远远高于中国的效率。

三、西方高校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1.中国个性发展与价值观教育的欠缺

相比于中国的教育方针,西方的“教育个性化”一直是贯穿教育发展的主旋律。曾经在1986年的卡内基教育论当中,西方教育就已经阐述了个性发展在传统教育范畴中的重要性,而这方面对于着重于磨灭个性的中国传统教育有着严重的冲击影响,过于强调共性发展不利于我国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的价值观念与公共利益方面的完善。

2.传统教学方法的落后

对比中西方教育理念与内容模式的不同,可发现我国的教育方法过多局限于“讲授式”与“灌输式”,只把学科知识当做现成且绝对的结果向学生阐述,学生过于被动,对于当今创新思维要求较高的社会来说应用性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国可学习参考西方的“兰本达教学法”,即探究研讨教学法,由此来改善学生的反思思维,最大限度保障教育的人文性质。同时,消除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距离感,将教学内容当中的文化知识与空间知识建立起一种联系,加强主观性的思维与批判。

四、加强中西方教育理念的融合发展策略

1.加强教学过程中的交往与主动性

在当今的中西方一体化进程中,社会人才的需要是多元化、综合性的,这就要求教育的发展要中和西方的思想自由的观点,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与主动性,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同时,中西方的教学应进行结合,保留我国传统的优秀教学经验与理念,教导学生尊师重道与加强毅力,保持思想活跃度与创造力的同时,拥有稳重的思想与行为。

而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交流,加大中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在双方基于同一平台同一地位身份的基础上,通过语言与活动的方式进行沟通,增强中西方交流,完善和谐的教育氛围与文化融合的环境。

2.建立新的融合性教学评估体系

为融合中西方教学方法,改善教学制度中的评估体系至关重要。在西方教学中,基础教育的考核标准主要分为月考、期中考与期末考,其中结合学生的平时成绩进行综合性评分,而高等教育则针对于学生的专业进行论文与演讲表达两种方面,以满足学生在毕业之后的社会适应能力。而在中国,学生评估主要依靠学习效果的考试成绩,因此,结合学生能力,并能够为其提供正确导向的融合性教学评估则至关重要。人文课程的民族性与国际性结合在国际化时代,能够立足于国际化观点并重视民族教育,怀着对本国文化的深刻认识来进行教育改革是现行国家发展与对外交流的重要问题。由于中西方教育发展都是通过不同的历史演变而成,彰显着不同民族的不同个性理念,为实现学生的国际视野增长,应注重人文课程的民族性與国际性的统一,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外来文化的包容性,形成良好的民族意识与国际视野的统一。其本质相当于完善教育理念中的“一个硬币中的两面”,促进中西方内涵的融会贯通,没有民族或国际的教育理念都是不完整且偏执的,只有加强融入不同的教学理念,才能利于教育文化的发展创新。

综上所述,由于鲜明的理念特色限制,中西方教育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呈现出较强的互补关系,教育理念也趋于全球化与融合化。中西教育理念需取长补短,不断创新,才能促进两方学生教育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晓敏. 从文化价值取向模式角度分析中西方高中教育模式差异——以《十八岁的天空》《Gossip girl》为蓝本[J]. 商界论坛,2015,(02).

[2]高峰. 对美国品格教育的深层透视——兼论中西方德育的理路分野[J]. 思想理论教育,2014,(08) .

[3]黄毓琦,黄辛隐. 融合教育中西方研究进展比较和追溯——基于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J]. 理论观察,2016,(09) .

[4]李洁,高山. 吸收中西方优秀教育生态理念营造良好高等教育生态环境[J]. 经济研究导刊. 2010,(33) .

[5]张燕敏.对现代教育理念下的教育改革的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 2008,(09).

[6]吕恒昌. 现代教育理念下的素质教育探究[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2007,(03) .

(责任编辑 史玉英)

猜你喜欢
中西方教育理念融合发展
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探究
谈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初中英语教学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新形势下数据库原理的双语教学
探究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父亲角色在中西方家庭教育中的差异性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价值观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