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晓思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本是关系非常密切的两个内容,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已成为了培养学生文化感知与欣赏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一直是教育领域的重大研究课题。据此,本文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5-0079-02
笔者分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更新教育形式以及内容以增强学生的文化体验,二是加强古文诗歌诵读促使学生更好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三是要善于利用语文教材以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总的来说,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善于利用和挖掘传统文化教育因子,并提升其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借助语文教学平台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一、更新教育形式以及内容以增强学生的文化体验
(一)教育形式由传统“授——受”形式转变为“体验——探究”形式
传统的“授——受”形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尤其是面对大量的欧美文化和日韩文化,学生在面对中华传统文化教学时表现的更是没有多少兴趣,所以中华传统文化课堂教育形式应传统“授——受”形式转变为“体验——探究”形式,即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学生体验,并采用科学的引导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从而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提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1]。
(二)教育内容由课本教材延伸至中国古典文化艺术作品
目前的中华传统文化教材局限性依然很大,很多优秀的古典文化碍于课本编排等原因没有办法展示在学生面前,因此教师要在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不斷优化教育内容,即尝试“跳出”教材,由课本教材延伸至中国古典文化艺术作品。例如在教授《三打白骨精》(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时,教师就可以以《三打白骨精》延伸到《西游记》,再由《西游记》延伸到其他艺术领域,例如86版西游记影视剧中的脍炙人口的歌曲、奇特的服装造型、带有戏剧色彩的打斗场面等等,从音乐、戏曲、服饰等艺术领域继续深化中华传统文化教育[2]。
二、加强古文诗歌诵读促使学生更好理解中华传统文化
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即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文化情境,从而增强学生体验,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古诗词的文化魅力,从而更好的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内涵,提升个人文化修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营造教学情境,首先是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求,而在教学情境中加入戏剧冲突,就于无形中强化了教学情境的感染力,从而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以《木兰从军》(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为例,教师可由文章教学过渡到诗词教学,即给学生讲一讲《木兰诗》,其具有两层含义,一是为反抗封建社会对女子的压迫,花木兰从军是为了证明巾帼不让须眉,二是为父分忧,替父扛担,是一种孝道的体现。整个《木兰诗》内容含有这两方面的戏剧冲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加利用,让学生学习勇敢无畏的民族精神和中国的孝道,从而弘扬我国中华传统文化。
三、善于利用语文教材以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知识
例如教师在教授《诚实与信任》(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时候,可以有针对性的拓展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中的传统文化精神,紧紧围绕“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传授学生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从而让学生在优秀文化的熏陶中找回本心,健康成长。同时,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由“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拓展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再拓展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通过环环相扣的方式层层深入,最终由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过渡到现代精神文明教育之中,最大程度的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更新教育形式以及内容、加强古诗文诵读以及挖掘教材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因子,是当下小学语文教学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而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对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要,未来,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方式将更加多样化、系统化、科学化,以上分析只是笔者的浅见,希望能为小学语文教师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孙小波.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5(3):45.
[2]刘鸿.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J].教育:文摘版,2017(4):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