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红芳
[摘 要]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课程标准不断改革,纵观2017年高考全国数学卷,难度上虽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总体来看,创新性的知识较多,不仅考查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基本掌握情况,更考查了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其中着重考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应用思维.
[关键词] 高考数学全国卷;数学素养;创新思维;应用思维
2017年全国卷内容分析
总体来看,全国卷的难度区分较为明显,中档题和高档题之间有较明显的梯度变化,下面笔者从各个题型详细展开分析.
1. 选择题. 这部分题目相对来说难度比较小,其中第一题到第四题包括第八题是第一梯度,都仅仅考查了单一的知识点,但是这些题目都很基础,偏教材化.第五题开始,到第十一题,是第二梯度,着重考查了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灵活运用能力. 第十二题是难度比较大的题目,考查了学生对于数列知识的掌握及延伸. 总体来看,选择题第一梯度主要包含了集合的定义、立体几何概型、复数的内容、等差数列的性质、程序框图的查找等内容;第二梯度则包括二项式定理的考查,解不等式的方法、立体几何中的三视图以及侧面积、各三角函数图像和相互变换、抛物线的最值问题、指数与对数之间的互化以及利用函数的性质来比较大小等内容;第十二题则是关于等比数列求和的问题.
2. 填空题. 第13和14题是容易题,主要考查向量模的相关知识,第十五题是中档题目,主要考查双曲线和圆的相关知识以及灵活运用,第十六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折叠问题,需要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延伸.
3. 解答题. 第十七题到第十九题属于中档题目,主要包括对概率统计,立体几何以及三角形求解问题,学生稍微将所学知识灵活变通即可解答. 第二十题和第二十一题属于高档题目,考查了圆锥曲线及其方程、导数和应用,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
总体来看,2017年全国卷的偏难题目并不多,但着重考查了学生的转换思维、分析能力、创新思维以及对所掌握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做题方法
1. 放空心态,仅仅做题而已
这一点是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建议.高考对于所有的学生来说都是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难免会过度重视导致压力过大. 每年都会有很多学生在考试后反映拿到试卷后紧张到大脑空白,不知道怎么写. 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很重要的,要求学生在进入考场之后就忘掉这是高考,把整个身心投入到试卷本身,把高考之后的事情暂时抛到脑后,放松心态,摒弃杂念. 全身心地投入试卷中.
2. 先易后难
纵观全国卷的试卷内容,偏难的题目占的比例很小,较容易的题目和中档题目占据了很大比例,所以,学生在解答试卷的过程中,当遇到一些很难解答的题目时,例如选择题的第十二题,填空题的第十六题,不要死守着这道题目,那样只会白白地浪费时间,要懂得先易后难. 先把简单的自己能够拿到手的分数得到,再来一一探究这些难度较大的具有筛选性质的题目. 可以说,只要能够将简单题目和中档题目做得差不多,基本上数学成绩就不会太差,所以,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先易后难的基本理念.
3. 避免非技术性的失分
(1)运算方面. 高考数学的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要完成的题量并不小,根本不可能有充分时间让学生一个一个进行检验,这就要求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一定要细致认真,争取保证计算上的正确率,计算的时候不能着急,要追求准确度. 可以说,计算能力是高考考查的基础能力,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套有26道题目的试卷,可以说任务量是很大的,所以学生在计算中要有足够的耐心,要避免非技术性失分.
(2)做题的严密性. 对于一些大题的解答,学生一定要规范做题,每个步骤都要写清楚. 高考数学对于答题的缜密性要求十分严格,有一个步骤不规范都会失分,所以,学生在解答中一定要充分重视做题的规范性,切不可图快忽略了这部分内容. 非技术性的失分可以说是十分可惜的,既然会做那就不要失分,要尽量避免非技术性失分这种现象的发生.
4. 要学会使用逆向思维
这部分内容是关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高考中很多题目其实逃不出这样一个法则:正向思考很难,不知道如何下手,但是如果利用转化思维,正难则反,逆向思考,那么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对于很多题目,直接进行解答很难,那就用反证法和倒推法. 学生要学会转化思维,灵活运用.
日常教学策略
1. 注重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
通过对全国卷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试卷中的很多内容都是对教材基础内容的考查,较容易的题目考查的内容较为单一,通常为一个知识点,中档一点的题目考查的内容则要多一点,不仅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内容的掌握,还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 可以说,教材知识是基础,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强调教材的重要性,让学生立足于教材,以教材知识为理论基础,同时,要学会灵活变通. 新高考下的题目再新颖也逃不开基础知识的理论. 所以,一旦有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再难的题目学生也能够迎刃而解.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强调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 尤其是在学习一些定义定理等概念比较多的章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做一个整理,将所有的定义定理整理在一起,经常拿出来看一看,记一记. 如果怕带给学生较大的任务量,教师可以先自己整理出标准版,再打印出来供学生参考.
2. 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可以说成为高考中的“新宠儿”,高考中对于这方面的内容考查越来越多,创新思维的应用可以说十分广泛,对于創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一题多解”题目的训练,多让学生做一些这种类型的题目,帮助学生拓宽思维.例如在学习立体几何中的证明问题时,教师在讲解完一种方法之后,就要鼓励学生学会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证明,鼓励学生踊跃上台给其他学生讲解自己的方法,这种方式,充分强调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将服务于生活. 这句话就充分强调了数学的应用能力,从全国卷中也可以看出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考查.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刻意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例如在讲解概率问题的时候,就可以下雨的概率为例,将生活中的案例搬到课堂上,帮助学生构建起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当在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时,能及时联想到数学知识予以解决,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3. 注重打造开放性、探究性的课堂
在当今课程要求下,开放性课堂越来越被重视,这种课堂充分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说让学生放飞思维,充分打开思路,教师仅仅作为隐性的助力,不束缚学生的思维,整节课完全由学生主导.
这种课堂具体是由问题引导法和小组合作讨论两种模式打造的,问题引导法是说,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随时抛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然后邀请学生代表进行具体讲解.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教师发现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独立思考之后仍然一筹莫展,不知道如何解决相应题目,这时候就要适时开展小组合作讨论,鼓励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学习,对该问题做一个解答. 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思考问题,同时,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提高了课堂效率.
总之,随着高考的不断改革,题目越来越新颖,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掌握,更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素养.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 所以,教师要适当改变教学模式,适应新形势,帮助学生在高考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