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学术不良行为认知与管控研究
——基于作者、编辑和审稿专家的问卷调查分析

2018-12-25 03:45张春丽倪四秀宋晓林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8年12期
关键词:被调查者不端科技期刊

■张春丽 倪四秀 宋晓林

1)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地理科学(英文版)》编辑部,吉林省长春市高新北区盛北大街4888号 1301022)江苏师范大学图书馆,江苏省徐州市铜山新区上海路101号 2211163)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地理科学》编辑部,吉林省长春市高新北区盛北大街4888号 130102

近年来,在学术界频繁出现了学术造假、学术不端、学术失信等问题,严重损害了学者的形象,如何防范学术不端行为、加强科学道德和良好学风建设已成为科学界的焦点问题之一[1]。科技期刊作为学术研究成果的主要载体,承担着对科研成果的刊载、传播、评价、交流等功能,在学位授予、职称评定、基金申请、成果鉴定等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但是,在利益驱动和浮躁的学术风气影响下,违背学术道德、学术诚信、学术规范等行为已渗透到科技期刊中,使得科技期刊成为这些问题的重灾区[3-4]。

在科技期刊学术风气建设中,很多研究都聚焦于论文成果的学术不端及其防治,如王薇等[5]基于浙江省高校学报的检测调研,对科技期刊如何防治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了探索研究;张慧[6]以JournalofSportandHealthScience为例,对英文学术期刊防范及控制学术不端进行了实践与思考;陈志贤等[7]提出了防范学术不端论文出版的立体策略。关于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研究,张旻浩等[8]对国内外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进行比较研究;崔洁等[9]对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审稿功能进行探析;谢晓红等[10]研究如何利用ScholarOne Manuscript投审稿平台发挥同行评议“守门员”的作用,并提出有效实现文献检测和防范学术不端的策略。关于学术不端责任主体的研究,刘清海等[11-16]分别论述编辑、监管、学术评价和学术出版在防范学术不端行为方面所起的作用。关于学术不端起因的研究,白新文等[17]基于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科研人员的调研,把科研人员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归因可分为内部归因、外部归因、交互作用归因和情境特异性归因4种模式;何晓聪[18]从社会环境、制度环境和自身素质三个方面研究了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以上研究在责任主体方面多归咎于作者的不端行为和编辑的不负责任[13],而对于这些行为的总体社会认知、行为表现类型及产生原因和主要责任主体缺乏调查和系统分析。这些问题的表现和原因较为复杂,超出了学术造假、学术不端、学术失信等习惯认知范畴,本研究试图将科技期刊系统运转过程中相关联的系列问题归纳为学术不良行为,并以此为研究内容,通过对参与科技期刊运转的三大主体——作者、编辑和审稿专家的问卷调查,分析科技期刊学术不良行为的总体特征、行为表现、产生原因及主要责任主体,从主体管控的角度提出解决科技期刊学术不良行为的途径和措施。

1 科技期刊学术不良行为社会认知的调查问卷设计

1.1 问卷调查内容设计

问卷调查内容设计包括4个方面:(1)应答者的背景资料,包括被调查者的人口统计特征和社会属性;(2)对科技期刊学术不良行为的总体态度和认知;(3)对科技期刊学术不良行为现象特征的认知;(4)对科技期刊学术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主要责任主体的认知。问卷设计采用开放式,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设置为选择项,根据调查者的选择比例突出主要问题;对潜在问题设置为补充项,以观察被调查者对相关问题的认知程度。

1.2 问卷调查方法及回收统计

2017年6月1—15日,利用E-mail方式以《中国地理科学(英文版)》的作者和审稿专家及我国的编辑同仁为调查对象集中发放问卷,并设定问卷回收的最后日期为2017年6月30日。在调查中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82份,回收率为82%,最终用于统计的有效问卷为82份,占回收问卷的100%。

82位被调查者中,平均年龄为37.08岁,男性比例高于女性比例,学历都在本科及以上,职称主要以中级和副高级为主,职业中以老师居多,所在单位也是以高校为主,地域分布(东部、中部和西部)较为均衡。总体而言,调查对象普遍为高级知识分子,对科技期刊学术行为不良具有较好的认知和见解,符合本研究的调查需求。被调查人员的基本情况见表1。

全部问卷内容经过核查后,输入计算机,建立Excel表格,为了便于分析,把所有的要素选择人数除以有效问卷数,得到各选项所占的比例,然后进行对比分析。

表1 科技期刊学术不良行为的被调查者基本信息

2 科技期刊学术不良行为社会认知的问卷结果分析

2.1 被调查者对学术不良行为的总体认知

为研究被调查者对学术不良行为的总体响应,设计了坚决反对、可以接受和无所谓3个选项,并用各个选项的占比来反映被调查者对学术不良行为的态度。

从调查数据(表 2)可知,持坚决反对态度的被调查者占95.12%,选择可以接受和无所谓的被调查者各占2.44%;关于身边是否存在学术不良行为的问题,58.54%的被调查者认为很少,20.73%的被调查者认为普遍存在,只有6.10%的被调查者认为不存在,14.63%的被调查者选择不知道;关于学术不端行为处罚措施的了解,46.34%的被调查者选择给予处罚,29.27%的被调查者选择给予重罚,23.17%的被调查者选择不清楚。

表2 科技期刊学术不良行为的总体认知调查

2.2 被调查者对学术不良的行为表现认知

一般而言,在科技论文撰写和发表过程中,作者是最主要的主体,整个过程包括撰写论文、署名和发表。期刊编辑参与稿件的收稿、送审、编辑加工、排版和印刷的全过程,而且是决定稿件是否录用的关键,是次要主体。审稿专家的意见对稿件的录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第三主体[19]。所以,本次调查问卷主要从作者、期刊编辑和审稿专家三个角度列出主要学术不良行为的表现形式(表 3)。同时,要求被调查者列出科技期刊其他学术不良的行为表现。

表3 科技期刊学术不良的行为表现调查

注: 选项为多选。

从被调查者对各选项的选择情况看,认为“不恰当的数据筛选、分析和表述”“参考文献未正确使用或标引不当”“伪造审稿意见”“期刊商业化的牟利行为”“不当署名”“敷衍应付,以人取文或以题取文”“剽窃被审者的成果”属学术不良行为的比例相对较低,其他选项的比例均高于70%。在问卷中,要求被调查者就学术不良行为严重性进行排序,排在第一位的是抄袭/剽窃他人论文或成果;其次是伪造/篡改数据(弄虚作假);第三是请别人代替自己写论文(做实验)或者自己替别人写论文(论文枪手)。关于科技期刊其他学术不良的行为表现,被调查者未予以补充。

2.3 被调查者对学术不良行为原因的认知

为了进一步调查产生学术不良行为的原因,问卷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一些问题,包括作者发表论文的目的、产生学术不良行为的原因和产生学术不良行为的主要责任主体。同时,还要求被调查者对其他学术不良行为的原因进行补充。

从被调查者对发表论文目的的选择情况来看,选择“传播研究成果或工作经验”“晋升职称需要”“完成绩效考核任务”三项比例最高(表4),分别为74.39%、70.73%和60.98%。

表4 科技期刊发表论文的目的调查

注:选项为多选。

关于学术不良行为产生原因的调查发现,认为“学术评价制度有不合理的地方”所占比例最高,为70.73%(表5);“为获得利益置规范于不顾”“社会风气不良”“学术法律制度、相关学术监督及惩罚机制不健全”和“高校普遍重视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术道德素质及学术规范教育”占的比例相对较高,且差值不大,比例分别为57.32%、48.78%、46.34%和41.46%。在补充项中,“学术行政化”“个人道德素养问题”“追溯责任制不全”“工作压力大”“考核机制不合理”和“学术评价体制急功近利,只看重数量”被普遍提及。

表5 科技期刊学术不良行为的原因调查

注:选项为多选。

关于学术不良行为的责任主体调查,从产生学术不良行为的原因以及对不良行为整治的角度,问卷列举了直接责任主体和客观责任主体两方面责任主体。问卷调查发现:作者本人负主要责任的占86.59%,其次是大学和科研机构评价体制(57.32%),再次是学术监管部门和导师(45.12%和43.90%),详细的责任主体调查结果见表6。在补充项中,“单位领导”“政府”和“相关科技管理部门”也被认为是责任主体。

表6 科技期刊学术不良行为的责任主体调查

注: 选项为多选。

2.4 科技期刊学术不良行为社会认知调查的综合结论

从调查结果可以发现:(1)科技期刊学术不良行为已引起广泛关注,学术不良行为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对学术不良行为持反对态度,并对学术不良行为的处罚持支持态度,学术不良行为的危害性已被充分认识,肃清学术不良行为的要求强烈,且社会环境可行。(2)对科技期刊学术不良行为的认知还存在局限。更多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术不良行为是学术道德、学术腐败和学术规范的外在表现,而对于科技论文价值导向、人才评估标准等深层次问题的思考不够、关注较少。本质上,科技论文是科学研究过程中的自发行为,是对作者及科研单位科研水平与能力的评价标准,是人才评比与选拔的手段;但实际的科研活动往往扭曲了科技论文的发表与科研单位和人才评估的因果关系,从而导致了科技期刊和科技论文的价值导向偏差,也就滋生了学术道德、学术腐败和学术规范方面的问题,只有从源头抓住主要矛盾与问题本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科技期刊运转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良问题。(3)科技期刊学术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多元化。学术评价体系的不健全、个人价值观的不端正、社会风气的不端正、学术监管的不到位和学术操守培养的缺失是主要原因。因此,学术不良行为的整治是系统的,既有科研评价体系问题,也有行为个体自身问题,需要系统监管、多元共治。(4)科技期刊作者发文目的的偏差是产生科技期刊学术不良行为的直接原因。传播研究成果或工作经验是科技期刊的首要任务,但仍存在大量不以传播研究成果或工作经验为目的的文章发表诉求;同时,晋升职称需要和完成绩效考核任务的高比例,反映了科研评价标准的偏颇,导致了科技期刊作者发文的偏差。(5)科技期刊学术不良行为多归咎于直接参与主体,忽视了客观责任主体。与以往研究把责任归咎于作者、编辑和审稿专家不同,本次调查发现科技期刊学术不良行为的贡献排序为作者本人(86.59%)、大学和科研机构评价体制(57.32%)、学术监管部门(45.12%)、导师(43.90%)、编辑(21.95%)、科技期刊或编辑部/出版社(19.51%)、审稿专家(15.85%)。

3 基于问卷调查的科技期刊学术不良行为管控

从调查统计分析结果可见,科技期刊学术不良行为的产生是科技期刊出版与科技论文研究过程中的行为现象,而这种行为现象与学术价值观、学术评价体系、学术素养、学术监管等具有一定程度的因果关系。从行为主体的相关性来看,科技期刊各种行为不良现象多为作者、编辑、审稿专家等个体在稿件写作、编辑、审查、出版等环节的外在表现,与科研机构、期刊机构、监管机构等要求与作为方式有关联,更是科研环境价值导向下的客观产物,可以说是行为个体、行为机构和行为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已有的科技期刊学术不良行为管控仅从参与主体和外在行为表现的角度着手是不够的,需要以科研机构、期刊机构和监管机构为抓手,从价值观培养、评估体系优化、监管体系建设、学术素养提升等方面综合管控,才能有效解决科技期刊学术行为不良问题。

要加强科技期刊学术风气建设的综合管控体系建设,在价值观导向方面要突出敬业和诚信价值体系培养;从社会环境体系角度出发,在根源上杜绝学术不良行为的发生;在评估体系建设方面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估考核体系,杜绝唯论文、唯课题、唯专利等评估标准,构建多元价值导向的人才评估办法,以解决科研机构和人才评价标准单一的问题;在行为监管方面要根据不同行为主体的职权范围、行为动机、行为类型等,发挥多源渠道,制定切实的监管机制和监管措施;在学术素养培养方面既要关注科研能力培养,还要关注道德和标准规范方面的培养,从主观上避免学术不良行为发生。

在具体管控方面,要以科技期刊行为不良问题的利益相关方为出发点,建立基于管控个体、管控机构和管控环境的管控措施,从而提高管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表7)。

表7 基于行为主体的科技期刊学术不良行为管控措施

4 结语

科技期刊的学术不良行为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广为诟病的,并且多指学术造假、学术不端、学术失信等。当把研究视野扩大并对科技期刊利益相关方进行问卷调查时,发现作者、编辑、审稿专家等与科技期刊和科研论文直接相关的不良行为是外在表现,而对科研机构和科技工作者的评价要求以及不健全的科研评价价值导向是本质诱因,是更深层次的问题。因此,只有从源头抓住主要矛盾与问题本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科技期刊办刊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良行为。为此,本研究提出了以科研机构、期刊机构、监管机构为抓手,从价值观培养、评估体系优化、监管体系建设和学术素养提升等方面进行综合管控,以解决科技期刊的学术行为不良问题。

就本研究而言,有效问卷数量虽能反映出研究问题特征,但仍存在样本数较少、调查方式较为单一、问卷调查对象群体结构受限等方面的问题,尤其是研究内容涉及科研管理与评价等部门,但调查对象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难免导致调查数据统计结果存在些许偏差。未来应采取更多源的渠道、更多的调查对象和更全面的调查内容体系开展广泛研究,运用系统统计分析方法,深入研究科技期刊学术不良行为的外在表现、行为诱因及相关程度,以此为依据提出科学合理有效地促进科技期刊良行发展的政策措施。

猜你喜欢
被调查者不端科技期刊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关于采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的声明
一个可供选择的全随机化模型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论文作者学术不端行为类型
《中国粮油学报》关于学术不端稿件的认定和处理办法
00后阅读偏好的三大特点
《中国医疗美容》学术不端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