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非学术栏目研究及对我国科技期刊的启示

2018-12-25 03:45翟万银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8年12期
关键词:学术论文版面科技期刊

■翟万银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计算材料学(英)》编辑部,《无机材料学报》编辑部,上海市长宁区定西路1295号 200050

近百年来,无论从发表的重大科研成果看,还是从期刊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 IF)排名看,Nature都是名副其实的国际顶级科技期刊[1-4],并已成为我国科技期刊界学习的榜样[4-7]。

Nature由多个栏目组成,除常规学术论文栏目(Brief Communication、Review、Article、Letter)外,还有多个非学术论文栏目(以下简称“非学术栏目”)。这些栏目发表了大量科普文章。Nature在办刊宗旨中明确指出“同时提供及时、权威和有深度的新闻,以及对科学、科学家和大众有影响力的专题和未来趋势分析”,承认自身的科普性质,被认为是学术和科普的两栖期刊[8]。但Nature为何要在发表学术内容的同一期刊上发表大量非学术栏目文章,而且是科普文章?

Nature非学术栏目的文章(以下简称“非学术文章”)已为国内一些专家所关注[4,7-9]。有人认为,它们可通过其自身被引或自引以增加期刊的总被引频次,而自身又不计入总发文数(Citable Items),从而拉高期刊的IF[8]。但至今尚未见到客观细致的非学术栏目作用的研究报道。目前,Nature还选取部分非学术文章进行E-mail推送,或以新闻的形式利用各种新媒体传播[4],以此对Nature作深层宣传。那么Nature非学术文章是否对宣传和提升期刊影响力有所贡献?是否对SCI计算IF存在利好?是否对办好中国科技期刊有积极启示?

本研究将对Nature自2000年以来,主要是21世纪初和近2年来的非学术栏目及其文章进行抽样,并结合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揭示此类栏目对促进期刊影响力的作用及其作用方式,探索科学办刊的途径,为提高中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力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对Nature单期期刊的抽样

本研究以Nature正式出版的4期纸质版非学术文章为研究对象。这4期分别是Nature第405卷第6787期、第411卷第6835期、第529卷第7534期和第547卷第7651期。这4期样本文章是对Nature在2000年、2001年、2016年和2017年出版的所有文章的抽样,前2期和后2期分别代表了21世纪初和近2年的栏目设置。

1.2 非学术栏目的范围

将4期样本期刊中的Brief Communications、Review Articles (2000年)、Articles、Letters toNature(2016年后改称Letters)和NatureInsight(2001年)视为学术论文栏目,排在这些栏目之前的各栏目被视为非学术栏目。在目次前后、以罗马字编码页面的内容(广告除外),属于非学术内容,也是本研究的对象。而排在学术栏目之后的New on the Market等,属于商业广告,不在本研究范围之内。

1.3 统计分析

对所选4期Nature非学术栏目的构成和变动进行统计、分析和归类,对各栏目的文章数量、文章长度、在WoS数据库中的被引频次进行统计,并分析非学术栏目对Nature当期、过期、临期期刊和Nature系列的期刊(以下简称“Nature子刊”)的宣传介绍,以探索Nature非学术栏目设置的目的和作用。笔者于2018年1月3日通过WoS网站获取样本刊期的引用数据。

2 研究结果

2.1 非学术文章的相对比例及变化

表1所示为Nature非学术文章与学术论文的总页数、总篇数和篇均页数的变化情况。由表1可知,2000—2017年Nature单期非学术文章篇数由41篇增长到63篇,增长超过了50%,而页数却只增加了4页,篇均页数由0.68降为0.51,说明非学术类文章的数量逐渐增多,内容逐渐精简。同时,单期学术论文由21篇降为16篇,这与WoS中学术论文总发文数的变化趋势[1315(2000年)、939(2001年)、897(2016年)、879(2017年)]相符,页数却由75页增长到80页,篇均页数由3.57增长到5.00。即学术论文数量逐渐变少,但篇幅逐渐变长。单期非学术文章篇数与学术栏目论文篇数之比增多了近1倍(2.0 vs 3.9),篇均页数之比相对少了一半(0.19 vs 0.10)。这些比较结果提示,相较于学术论文,Nature越来越热衷于发表更多、更短的非学术文章。

表1 Nature非学术文章与学术论文的总页数、总篇数和篇均页数的变化情况

2.2 非学术文章的被引频次及其相对比例的变化

表2所示为Nature非学术文章历年来被引频次及其在总被引频次中的占比。可以看出,2000年、2001年、2016年和2017年的4期非学术文章被引频次分别为284、243、30、5次,明显随出版时间增加而增大。当期学术论文被引频次和总被引频次均呈同样趋势。非学术文章被引频次占总被引频次的比例分别为3.239%、1.363%、3.704%和5.319%,这与被引频次所呈现的趋势相反,出版时间越短,占比越高,但最高也仅为5.319%。2016年的非学术文章被引频次占比与非学术文章的被引频次对2017年期刊IF的贡献率一致(与按SCI计算IF时去除发表当年被引频次计算所得百分比3.616%相近,见表2的注释)。即使非学术文章篇数在SCI计算IF时不计入总发文数,其对提高Nature的IF的贡献率仅3.704%,若按此比例推算2017年SCI统计期内非学术文章对Nature最新IF(41.577)的直接贡献仅1.540。扣除非学术文章的贡献,Nature的影响因子仍超过40,几乎不影响Nature的排名。

由此可见,自2000年以来Nature越来越热衷于发表更多、更短的非学术文章,不是为了直接推高其IF、造成高影响力的假象。那么,Nature为何要投入人力(采写、编写、约稿和编辑)、版面和财力作此“无用功”?

表2 非学术文章历年来被引频次及其在总被引频次中的占比

注:*为按2018年8月13日对WoS中该期Nature被引用数据统计发现,扣除2016年被引频次后,非学术文章在2017年的被引频次为29次;研究论文在2017年总被引频次为773次。可见,2017年该期非学术文章被引频次与全年总被引频次之比为29/(29+773)=3.616%,与表内该期历年来被引数据所计算的百分比3.704%相近。

2.3 非学术栏目的构成及其作用

表3所示为Nature2000年、2001年、2016年和2017年的4期非学术栏目的构成。可以看出,近18年来,各期分别由13、13、11和12个非学术栏目组成,虽然近年来增加了一些短文栏目,但多是对原有栏目的改名和改位处理,实际栏目的构成无太大变化。

表3 非学术栏目的构成、页数和篇数的变化情况

注:*为目次前栏目,不属于期刊正式内容;#为目次后以罗马字编写页码的栏目,不属期刊正式内容。

由表3可知,按栏目位置和文章篇均页数可将各时期非学术栏目分为以下几类:(1)目次前栏目;(2)文章篇幅<1/5页的栏目;(3)文章篇幅介于1/5~<1页的栏目;(4)文章篇幅≥1页的栏目;(5)News and Views栏目(作用特殊,专分一类)。下文分别探讨这5类栏目的内容和作用。

2.3.1 目次前栏目

这类栏目均排在每期的目次(Contents)前。2000年和2001年,这类栏目为日语编写(应是在日本出版的版本),首先是1页版面的Highlights内容,一一对应地介绍当期7篇重要的学术论文内容(表4),附带该文的页码,偶有相关的News and Views文章的页码。每篇文章的版面大小相当于一块“豆腐干”大小。由于是日语,其字数没有统计。接在Highlights之后的栏目是日语版的目次,但栏目标题仍是英文。不过与正式英文目次不同的是,绝大多数题目后都配有1块“豆腐干”版面(Articles或Letters toNature)的或1/4块“豆腐干”版面(News and Views)的日语简要介绍。在2016年和2017年时,正式目次前用中文一一对应地介绍当期11篇(2016年)或5篇(2017年)重要学术论文的内容(应是在中国出版的版本),附带该文的页码,也常带相关的News and Views文章的页码。简介用科普化中文语言,所有理工科专业背景的读者均可读懂,平均字数为183字,相当于向所有学科背景的读者简要推介了当期重要的学术论文。

表4 Nature纸质刊目次前栏目的构成及其语种

这类栏目不是期刊的正式内容,不被SCI收录并统计其被引用数据,在WoS网站上查不到Nature该栏目的任何信息。可见该栏目不直接为期刊的IF作贡献。但其在期刊开篇最重要位置安排这样的栏目,无非是按“最重要的内容最先说”原则,向读者推介最重要的学术内容:用易懂的语言(Local Language,科普语言)、简洁的文字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吸引各个学科背景的读者去关注、阅读相关论文,或相关News and Views。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和2017年的Highlights栏目除介绍当期学术论文外,还留下约1/2版面介绍Nature2种子刊的各1篇学术论文。

从这些栏目安排中可以看出:(1)该类栏目的作用是宣传当期学术论文,激起不同学科背景的读者阅读兴趣,促进后续潜在引用;(2)对1篇学术期刊论文较直接、有效的推介方式,是单篇汉字在180字左右的科普短文,否则Nature不会花这么多精力和版面去做这件事情。毕竟Nature所在的出版社是追求最大利润、最低成本的商业公司。事实上早在2001年,Nature为推介新创子刊就专门在目次后开辟1个版面的栏目NatureView对Nature子刊进行专门宣传(表5)。

2.3.2 文章篇幅<1/5页面的栏目

文章篇幅<1/5页面的栏目有5种,均排在期刊目次之后,均不被SCI收录和统计被引数据。其主要功能是以科普语言宣传、介绍学术论文的内容,其方式、方法和侧重点各有不同(表5)。

In this Issue栏目的文章均一一对应地宣传当期所发学术论文内容(2000年、2001年),篇均仅86 words。

NatureView栏目文章一一对应地宣传Nature子刊的最新学术论文(2001年),篇均127 words。

表5 文章篇幅<1/5页面的栏目构成、字数和作用

News in Brief是通过对一周内全球发生的热点新闻进行报道,间接宣传Nature近期过刊学术论文(在文中插入括号,标出Nature的卷、页、年),短文字数在130 words左右(2000年、2001年)。该栏目标题在2016年和2017年时改成了Seven Days,副标题仍为News in Brief,但内容改为隐性地宣传近期过刊的学术论文的新闻,没有用括号加注Nature的卷页年,可看作新闻软文。2016年Nature的1页版面发8篇短文,字数仅80 words,2017年时扩为2页版面发14篇短文,字数增加为106 words。由此可看出篇幅过短、篇数过少时,其宣传效果不好。

2016年Nature取消了In this Issue栏目,不再一一对应地宣传当期学术论文,但新创了New on Line 的1个版面的栏目,一一对应地介绍在线发表、但要在下一期(临期)纸质出版的学术论文。2016年该栏目的单篇字数较少,为98 words,2017年调整为134 words。

2017年起,Nature还新增了Research Highlights栏目,2页版面发9篇短文,单篇字数为142 words,不仅宣传Nature或Nature子刊的学术论文,还一一对应地宣传其他名刊的最新论文,有意加强与这些名刊的联系,营造和谐的名刊生态系统。

上述各个栏目单篇字数均较少,依据其18年来的实践及其近年来的字数调整趋势来看,字数为100~140 words、平均120 words的短文具有较好的宣传效果。

2.3.3 文章篇幅介于1/5~<1页版面的栏目

该类栏目的文章篇幅仍为短文,包括4种栏目,均属SCI收录并统计被引数据的栏目(表6)。近18年来Nature目次后编排的首个栏目都是Opinion(2000年、2001年)或Editorial(2016年、2017年),虽然首个栏目的名称有变化,但实际内容基本相似,可概括为Editorial Opinion,由编辑撰稿,介绍一周内全球重要或重大科技新闻及评论,正文中插入所涉及的Nature过刊论文信息(卷、页、年),无作者署名,篇幅一般不到1页,或1页2篇,或2页3篇。WoS中均能查到这些短文的题目,但本研究所选的这4期(共8篇短文),均没有被引。该栏目向科研人员提出一些轻松的、大部分人都感兴趣的话题,起到联络、凝聚科研人员群体成为期刊忠实读者的纽带作用,使期刊成为科研人员的精神家园。

表6 文章篇幅介于1/5~<1页版面的栏目构成及其被引频次统计

注:有效被引频次是指非学术文章在发表后第2年和第3年被SCI期刊引用的总数,其对计算这2年的IF有贡献,下同。

接下来的News栏目(2000年、2001年)基本为半页版面的短文构成,有作者署名和所在机构信息。每篇短文配有1张照片,内容主要是国际重要的科技事件、科技政策等,厘清新闻之中的科学问题,等待、呼吁进一步探索或加以解决。每期10~11篇短文,其中仅1篇在SCI计算IF有效期内有3次被引记录。约3/4的短文在近18年来没有被引。但2016年和2017年与News对应的栏目改名为News in Focus,篇幅加长到近1页,常插入不止1张图片,甚至插入数据统计图,增加了被引用价值,2016年的5篇文章就有4篇共被引17次,其中对计算IF的贡献有10次。2017年的一期所有引用均对计算当年IF没有贡献。

Book Review栏目(2000年、2001年)或Comments-Books & Arts栏目(2016年、2017年)都是评论当时新出版书籍或艺术作品的短文,其中仅1篇本研究所涉及的该栏目短文有1次被引,因此该栏目几乎不对Nature的IF作出贡献。其设置目的可能只是推荐书籍,或强调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若明若暗的联系。

Correspondence栏目为读者来信,内容通常为探讨Nature过刊或他刊学术论文的重要学术问题,以促进科学的严谨和进一步深入研究,能够获得引用,但也不多,按栏目统计,通常仅1~2次,最多有5次(2000年),而能对计算IF作出贡献的不超过1次,多数读者来信没有被引。来信的末尾有读者署名和作者单位,偶有几条参考文献,但均不构成对Nature的自引。

2.3.4 文章篇幅≥1页版面的栏目

篇幅达到1页的文章,已是一篇结构和内容完整的文章,如News Feature、Commentary、Words、Comment和Concepts栏目的文章(表7),一般有其自身明确的观点和较充分的论据,均带有参考文献(但无Reference标题或有Further Reading提示,正文无参考文献序列编号),这不仅使其具备被引价值,也通过参考文献直接宣传了系列期刊[主要为Nature、Nature子刊、Science、Cell、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oftheUnitedStatesofAmerica(PNAS)、PhysicalReviewLetters(PRL)等]的学术论文,但时间上不限于计算IF的统计期间。该栏目的论文可看作准学术论文或小综述论文,但语言科普化,或以人物为主线,或以措施为主线,或以事件为主线,或以环保、生态为主线等,而不是以科研成果和科研进展为主线的综述写作路径。目标读者应是作者的大同行。2000年、2001年和2016年这3期的此类栏目对计算IF贡献分别为4次、17次和3次被引,贡献有限。

表7 文章篇幅≥1页版面的栏目的构成及其被引用统计

出版于2000年的专栏Millennium Essay(内容为科学、科学家与科学普及)和Futures(内容为文学家的科幻作品,作者是作家、散文家、词作家和演员),以及2016年开辟的专栏World View(内容为科学与宗教、科研价值评价),所涉内容基本为科学与哲学的交接,并更倾向于人文社会科学,因而与其他学术论文关系不大,几乎不被引用,但能促进科学家思考自己的科研、给社会的贡献、在公众中的价值、在同行中的学术地位等,成为科学家的精神家园。这样的严肃话题起到联络科研人员群体成为期刊忠实读者的纽带作用。

2.3.5 News and Views栏目

该栏目近18年来名称一直未变,所发文章由8篇逐渐降为6篇(表3)。绝大多数文章不仅精准宣传当期的学术论文(偶有文章不作任何宣传),更是拆解难点为非同行领域读者进行解读,解读学术论文中获得重要进展的方法和原理,解读该研究获得重大突破的成果和意义。一般在题目后明确指出所解读的Article或Letter,通常1篇文章解读1篇学术论文,但也有同时解读2篇相关学术论文的情况。正文前一般有加粗字体的2句话作为概要(不是摘要),文后有作者简介和参考文献(但没有Reference标题),是1篇精致的小综述,文章不但能促进被解读论文的引用,也使其自身获得一定引用(表8)。

表8 News and Views栏目文章被引用统计

News and Views栏目的文章都带有参考文献,因此就有自引Nature文章的可能。笔者考察了该栏目文章对Nature前2年论文引用数,即有效自引次数,并与其他有参考文献的栏目的有效自引次数进行比较。发现News and Views栏目的文章确实存在有效自引(表9),但总数极少,2000年和2001年的2期样本文章的有效自引次数分别为8次和9次,而2016年和2017年的2期则已降为4次和0次。与此同时,其他栏目的有效自引也极少(0或1)。由此可见,News and Views栏目确存在为IF作贡献的自引,而且是各栏目中最主要的自引来源栏目。但与各期总被引频次相比,该栏目文章的自引几乎微不足道,并且近两年已大为减少甚至没有。

表9 News and Views栏目文章及其他非学术栏目对Nature的有效自引次数统计及其比例

3 讨论

3.1 Nature非学术栏目的作用和隐含的有效宣传方式

Nature通常都被当作国际顶级科技期刊[1-6],但其同时也设计了10多种非学术栏目,和学术论文一起呈现给读者。本研究对21世纪初的2年和近2年的纸版Nature期刊作了抽样调查,初步回答了Nature为什么每期要发表大量非学术文章的问题。基于前述统计研究结果,将Nature非学术栏目按功能归类(表10),不难发现大部分非学术栏目的文章均具有宣传学术论文的作用,被宣传的论文主要是Nature当期学术论文、Nature过刊、Nature临期期刊(已在线发表)、Nature子刊和其他名刊的学术论文(表10)。为其他名刊的学术论文作宣传,也为Nature本身构建了良好的期刊生态环境。而所有栏目中宣传效果最好的很可能是单篇短文字数为100~140 words、平均为120 words的栏目(表5),但汉语短文宣传宜在180字左右,笔者将其称为120 words/180汉字短文宣传法。

真正没有宣传功能或宣传功能弱的栏目仅为世纪之交的Millennium Essay、Futures栏目和现在的World View栏目,它们均仅占用1页版面(表10)。同时Nature以此类栏目及Opinion/Editorials栏目的文章,为科学家群体提供了广为关注又普遍感兴趣的话题,构建了凝聚科学家群体的精神家园,也构建了Nature良好的科学家作者/读者生态。

3.2 Nature设置非学术栏目的目的

非学术文章除篇幅在1/5页以下(豆腐干)的栏目文章不被SCI收录和计算IF之外,其余所有栏目文章均被SCI收录,都有对期刊的总被引频次产生贡献的潜力,特别是对期刊在SCI计算IF的有效期间内的总被引频次有所贡献,有些栏目的贡献还比较大(表10),但总的来说,贡献率均小于4%(表2)。2005年Garfield估计名刊整体的非学术文章对IF计算的贡献率为5%~10%[9],但本研究显示Nature的非学术文章的贡献率并不在此范围。这对每年IF在40左右的Nature来说,可以忽略不计。这反过来证明Nature设立非学术栏目的首要目的是为学术论文作宣传,次要目的是构建期刊在科学家群体中的良好学术生态和构建在期刊群中的和谐生态。很明显,Nature非学术栏目的设置也并不如其创刊宗旨所说的“为公众作科普”那样单纯[8],其本质是发表科普软文。

表10 Nature非学术栏目按功能归类

3.3 Nature非学术栏目锁住优质稿件

近百年来Nature一直处于顶级期刊的位置,其能够持续吸引优质稿源的原因,应该不仅仅因为现在的高IF(因为61年前还没有IF),还因其众多的非学术栏目对其学术论文的高效宣传。因宣传而拓展了读者面、增强了传播力[7]。作者在Nature发表论文之后还能额外获得一篇科普推介/解读文章,会在作者的圈子里引起轰动效应,作者会获得几何倍数的欢乐与荣耀。Nature为作者量身打造的这种愉悦,是其他绝大多数期刊所无法相比的。同样,在别的期刊发表一篇论文,若被Nature的短文点评和推介,对作者来说也是一个额外奖励。因此,这两类作者下次有好的论文就没有不投Nature的理由。Nature非学术栏目所作的宣传很自然地锁住了优质稿源。

自21世纪以来,各类宣传已经不再局限于纸质媒体,且大部分已被网络宣传所替代,现在的Nature非学术栏目连同其学术栏目早已搬上网络(www.nature.com),甚至有更多的延伸(邮件推送Nature Briefing)。但在没有网络或网络不发达的过去,Nature的这些非学术栏目对Nature学术论文的宣传显得难能可贵。需要说明的是,表10虽然突出显示了大多数非学术栏目的宣传作用,但这些栏目同时也有程度不等的构建期刊良好科学家生态和期刊生态的作用,凝聚了高水平科学家,从而帮助Nature更容易获得优质稿源。

3.4 Nature非学术栏目的共同点及其意义

Nature的每个非学术栏目都有其特色,或篇幅字数不同,或涉及内容不同。但都有2个共同点:(1)写作角度和文章线索非学术化;(2)写作语言科普化。这样才使非学术栏目的文章具有可读性[10](或叫接地气),栏目才有生命力,且在SCI计算IF时并没有增加其总发文数。充分科普化的科研成果,才能被更广泛领域的科学家所理解,才可能被外行科学家用来交叉其原有的研究领域,从而产生更多更大的科学创新。江晓原等[9,11]认为Nature是典型的两栖期刊:既发表学术论文又发表科普文章,并指出了IF前20名的期刊中两栖期刊占了9种(另有10种综述期刊),可见兼顾科普文章对于提高期刊影响力的巨大作用。结合本研究结果可见,科普文章对于学术论文的宣传和科研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4 Nature非学术栏目给我国办好科技期刊的启示

Nature非学术栏目的作用及作用方式为我国办好科技期刊提供了以下启示。

(1) 科技期刊必须充分重视学术论文的宣传。Nature用10多个非学术栏目、近4倍于学术论文篇数的非学术文章来宣传学术论文。我国的科技期刊也应如此重视学术论文的宣传,应采用多种形式、从多个角度为不同时期的学术论文做足宣传。

(2) 可直接模仿Nature用120 words/180汉字短文宣传法宣传我国科技期刊论文。Nature设置历史较长、宣传对象较广的栏目中,非学术文章以120 words/180汉字篇幅的短文较多,并能取得较好的宣传效果。这样篇幅的短文正好在成人每分钟阅读量之内,读者不会吝惜0.5~1分钟,用眼神扫过这120 words/180汉字,因此短文被阅读的可能性大,宣传效果好。120 words/180汉字科普短文可直接用于电子邮件、微信公众号的推送宣传。

(3) 非学术文章对学术论文的宣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写作语言科普化、写作角度和文章线索非学术化。非学术文章有可读性才能被阅读,才能实现学术论文的有效传播。非学术文章科普吸引力的大小决定了宣传效果的好坏。

(4) 科普人才是科普宣传的基础,是办好科技期刊的基础。Nature非学术文章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是因其作者善于写作科普文章,而我国目前大部分科研人员还不善于科普写作,科技期刊需要培养编辑的科普写作能力,培养本领域科研人员能够针对本科及以上学历、能接受、能运用、能创新的群体(而不是中小学生和科学爱好者)写作科普文章的能力。我国已经认识到科普论文对提高大众科学素养、促进科研创新和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重要作用[12-13],但还没有认识到科普论文和科普人才对办好我国科技期刊的重大作用和意义。

5 结语

对21世纪以来的Nature纸版期刊非学术栏目所作研究发现,Nature设置非学术栏目的目的不是为挣取更高的被引频次,故意推高其IF,当然也不是单纯地为科普而科普,实际是发表为学术论文作宣传的科普软文,并以其构建期刊的良好生态,锁定优质稿源。

国内科技期刊须充分重视非学术栏目对学术论文的宣传作用,模仿其宣传的方式方法。但更重要的是,科技期刊界需要重视培养编辑和科学家写作高水平(如Nature、Science)科普宣传文章的能力,支撑学术内容的传播与期刊的发展。

鉴于Nature非学术栏目较为复杂,一时难以做到全面细致的研究。如何结合我国期刊编辑、出版的国情和自己期刊的特色,创新地模仿Nature,办好我国科技期刊,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猜你喜欢
学术论文版面科技期刊
本期主要学术论文英文题目及摘要
学术论文征集启示
拥有猫一样的眼睛
学术论文征集启事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版面撷英
版面“三评”看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