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导向对高校稿件外流的影响
——基于15所高校的制度文本分析

2018-12-25 03:45沈菲飞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8年12期
关键词:期刊论文论文期刊

■沈菲飞

巢湖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安徽省巢湖市半汤路1号 238000

中国学术论文外流现象日益严重,引起中国学术界、期刊界和政府部门的强烈关注, 相关学者从论文外流的现象、原因、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探究[1]。刘彩娥等[2-3]对中国科技论文外流总体情况进行了统计;王泽蘅[4]比较分析了中日两国 SCI 论文外流数量的差异;刘丽英等[5-7]分别对农业工程、医学和化学领域的论文外流进行了研究;任胜利等[8]调查发现中国作者的大部分优秀论文发表在国外SCI收录期刊。上述学者均认识到稿件外流对国内期刊数量和质量产生较大负面影响。谢英华等[9]对3000余名科技工作者进行调查,发现考核评价是论文发表的主要动机;姚志昌等[10]认为政策导向是作者投稿的风向标,激励制度是论文产出的倍增器。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稿件外流与学术论文评价和奖励政策关联的研究不多,大都是对论文外流现状及原因的描述,相关政策多是文本或是基于具体高校个案分析。例如:刘宇文等[11-13]分别对国内不同高校科研奖励政策进行文本分析并提出优化建议;任珂[14]对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奖励政策演变进行个案研究;曾婧婧等[15]对20所985工程高校的职称评聘细则进行统计;朱振亚等[16]调查了68所新建本科高校引进博士的门槛及待遇;Quan等[17]统计了中国100所大学对发表在8种高影响因子期刊上的论文的金钱奖励,得出了首份对中国有奖科研的系统化调查报告。Science公布的调查显示,多数国家的科研人员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文章都会获得奖励,中国科研人员能够得到的最高奖励位居首位[18]。中国大学给Nature、Science的第一作者的奖励平均为4.3万多美元,最高可达16.5万美元。初景利等[19]对国内10所大学和科研机构150多人的走访座谈,发现我国科技期刊与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学术评价的导向有很大的关系,需要多方努力改革学术评价制度与机制。叶喜艳等[20]通过文献检索统计分析影响作者投稿的因素,统计结果显示评价体系不完善是科技期刊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高校的科研产出在中国科技产出中占统治地位,2015年和2016年高校产出论文占国内科技论文的比例分别为73.4%(含83%的Web of Science论文)[17]和76.8%[21]。本文通过搜集中国不同水平本科高校的相关制度文件,分析高校学术论文外流现象背后的政策原因,为完善学术成果的考核机制、构建良好的学术评价体系和吸引优质稿件回流提供参考,以期缩小国内期刊和国际期刊的差距,促进我国学术期刊的不断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涉及我国5个地区9个省的15所高校,按照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原985)、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原211)和地方本科高校三大类型抽选,所调查高校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收集这些高校2017年适用的教师职称评聘、论文奖励、科研工作量化标准、研究生学位授予要求、博士人才引进待遇等制度文件,通过内容分析法梳理当前我国高校论文外流的政策原因。由于研究内容具有特殊性和敏感性,只有部分大学对外公开其规章制度,所以没有采用随机采样的方法。为了确保政策文本的完整性,除从各高校官方网站获取资料外,还通过百度文库、豆丁网等途径获得一部分资料作为补充,共找到可用政策文件94份。

表1 所调查高校的基本情况

2 研究结果

2.1 职称评聘要求

高校根据职务、学科、岗位、年均教学工作量的不同,职称评聘要求的论文篇数和级别也不同(表2和表3),国际刊物发表的论文已成为职称评聘的重要指标之一。华南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广西大学、石河子大学等高校的理工科教师如果不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则很难晋升高级职称;北京理工大学经管类专业的教师也需发表SCI、SSCI或EI论文才可晋升职称。10所“双一流”高校中,除了石河子大学参照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条件外,其余9所高校职称评聘均参照学校自己制定的文件。5所地方本科高校即便有自主职称评审权,也都是参照所在省和自治区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条件制定。

多数高校自己设定论文分级标准。为鼓励发表高水平论文,有些高校在职称申报时有明确的赋分和量化转换规定,国际期刊论文的权重远高于国内期刊论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位居中国内地机构科技论文和高水平科技论文外流率榜首[3,21],该校只有管理与人文学科教师可用国内核心刊物论文申报职称,1篇SCI、EI或SSCI收录的国际期刊论文相当于2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国际学术会议上的报告等同于论文。北京理工大学JCR Q1区和Q2区论文分别按3倍和2倍分值计算,他引数大于10次的论文按2倍分值计算(1篇只可乘一次倍数)。广西大学工学类按照1篇二等(ESI高被引)=2篇三等(JCR Q1区)=4篇四等(JCR Q2区)=8篇五等(JCR Q3区)=16篇六等[SCI(含SCIE)、EI收录]论文折算;文学院教师在申请教授资格时1篇SSCI论文等同于6篇CSSCI中文论文,申请副教授时其等效数量为4篇。华南理工大学将论文分为A、B、C、D、E、F和G 7个等级,C级以上几乎全是外文期刊论文,职称申报时按发表在Nature、Science和《中国社会科学》上的1篇论文折算为4篇A类一般论文,1篇其他A类重要论文=2篇A类一般论文=4篇B类论文=8篇C类论文=16篇D类论文=24篇E类论文(上述办法不逆向换算)。自然科学类1篇ESI高被引论文=2篇JCR Q1和Q2区论文=4篇JCR Q3论文=8篇JCR Q4区/SCI/EI收录期刊论文=16篇CSCD来源期刊论文=24篇CSCD扩展版/北大核心/Medline来源期刊论文;人文社科类1篇SSCI/A&HCI收录的JCR Q1区论文=2篇SSCI/A&HCI收录的JCR Q2和Q3区论文=4篇SSCI/A&HCI收录的JCR Q4区论文=8篇非SSCI/A&HCI外文期刊论文=16篇非A、B、C类收录的CSSCI中文论文=24篇CSCD扩展版/北大核心中文论文。

和双一流高校相比,地方本科高校的职称评聘条件低,要求的论文篇数少,且国际期刊不分区。同样是申报教授资格,赤峰学院1篇SCI/SSCI收录论文=2篇EI收录论文=4篇中文北大核心论文,巢湖学院根据课时和专业的不同,一类期刊(SCI、SCIE、SSCI、EI、A&HCI、《中国社会科学》等收录)和二类期刊(CSCD、CSSCI、《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理论版)》等收率)的权重从1…4到1…2不等。

2.2 论文奖励

中国内地高校对论文的奖励方式有5种,即直接奖励、分区奖励、按影响因子奖励、分科奖励和分域奖励[12]。近几年高校在制定期刊论文奖励制度时改变了以往简单按照文章SCI、EI、CSSCI等收录类别设置奖励等级,而以学术界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奖励级别[22]。

在自然科学领域,各高校对在以Nature、Science为代表的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的作者的奖励额度最高(表4和表5),“双一流”高校中,北京理工大学的奖励标准为100万元/篇(20%为奖金,80%为科研项目经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仅为2万元/篇;地方本科高校中,赤峰学院所给的奖金最高,为100万元/篇,巢湖学院为10万元/篇。

表2 10所“双一流”高校晋升教授和副教授论文要求

注:①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的教授评审除要求评审者发表4 篇以上CSSCI学术论文外,还要以第一作者(SSCI 通信作者)发表B类及以上论文至少1篇,或C 类论文3篇;副教授的评审除要求评审者发表3篇以上CSSCI学术论文,还要以第一作者(SSCI 通信作者)发表B类及以上论文1篇,或在 CSSCI 收录期刊上发表C类论文2篇以上。论文分类按照《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学术期刊分级办法(2014)》。

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然科学学科组高水平期刊和作者贡献的认定由各学院(国家实验室)制定规则并公布。

③安徽大学人文社科类教师评审教授需在二类以上期刊上发表本学科论文不少于6篇,其中在安徽大学人文社科研究导向性C类以上刊物上发表的不少于2篇,英语专业教师在二类以上期刊上发表本学科论文不少于5篇,其中导向型C类以上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不少于1篇。申报副教授时,需在二类以上期刊发表本学科论文不少于4篇,或在一类期刊发表本学科论文2篇,或在安徽大学人文社科研究导向型C类以上刊物发表本学科论文不少于2篇;英语专业教师在二类以上期刊上发表本学科论文不少于3篇。一类期刊是指SCI/SSCI/EI/A&HCI/Medline/新华文摘(全文)收录期刊,二类期刊是指指CSSCI/CSCD收录期刊。

④广西大学论文等级分类按《广西大学科研业绩奖励办法(试行)》(西大科〔2017〕3号)文件中“论文类成果奖励标准”认定。

⑤石河子大学评审教授时要有论文进入四大检索系统,除SCI、EI,也可是ISTP(科学技术会议索引)和ISR(科学评论索引);括号内的数值为该项评审所需在省部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本学科学术论文数量。

⑥华南理工大学期刊论文分类办法见《关于华南理工大学专业技术职务申报条件期刊分类办法(2015年试行)》。

表3 5所地方本科高校晋升教授和副教授论文要求

注:①泰州学院评审副教授按照《江苏省高等学校副教授资格条件(试行)》,文科要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4篇以上本专业学术论文,理工等学科3篇以上。以科研为主的教师至少在本学科权威性刊物(在全国范围内被本学科同行专家公认)上发表论文1篇,权威期刊参见最新的《泰州学院权威期刊目录》。

②五邑大学职称评审按照《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科研人员高、中级专业技术资格条件》,根据不同课时数要求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也不同。教授评审者应有二分之一比例的论文发表在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上,副教授评审者则要求在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至少2篇,权威刊物名单具体见广东省教育厅职称改革办公室编印的最新的《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指南》。

③泰州学院和五邑大学职称评审的权威刊物相当于中文CSSCI/CSCD排名靠前的期刊和SCI/SSCI/EI/A&HCI收录的国际期刊。

目前SCI论文作者可获得的直接奖励较少,且各高校按JCR分区、影响因子、被引频次等指标所奖励的金额相差较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给予SCI论文作者的奖励金额最少,其仅对JCR Q1区和Q2区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作者分别给予0.5万元和0.3万元的现金奖励。北京科技大学给予JCR Q1区论文作者的奖励是Q4区的20倍。赤峰学院按照影响因子×2的奖金标准对SCI论文作者进行奖励,影响因子≤0.1的论文奖励标准为0.2万元/篇。上海交通大学以各学科期刊影响因子平均值为标准对JCR期刊源收录的论文进行奖励,影响因子是标准值的1.5倍(不含)至3倍的论文作者所获得的奖励为0.2万元现金+ 0.3万元科研经费;3倍以上的论文作者所获得的奖励为0.4万元现金+2万元科研经费。华南理工大学给予影响因子超过25(含)的论文作者的奖励为10万元,15(含)以上25(不含)以下的论文作者所获得的奖励为5万元。兰州大学给予单篇他引200次以上的SCI/SSCI论文作者的奖励为5万元。北京科技大学给予发表后5年内单篇他引次数大于50次(含)小于100次的SCIE论文作者的奖励为2万元,大于100次(含)小于200次的奖励为5万元,大于200次(含)的奖励为10万元。五邑大学给予SCI(SCIE)收录且他引20次(含)以上论文作者的奖励为0.5万元,50次(含)以上的奖励为1万元,100次(含)以上的奖励为2万元。

随着中国高校“双一流”建设工作的开展,ESI收录也成为论文奖励的重要指标之一。兰州大学给予对学校ESI指标有重要贡献的论文作者的奖励为5万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对在发表后2年内入选ESI热点论文作者奖励1万元。华南理工大学对ESI高被引论文作者按0.2万元/次给予奖励,对于连续5年进入ESI高被引论文的作者,另外奖励5万元,连续10年再另发奖励5万元。地方本科高校中,只有五邑大学对ESI高被引论文作者进行奖励,其奖励标准为2万元/篇。

表4 “双一流”高校论文奖励金额比较

表5 地方本科高校论文奖励金额比较

只有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对中文科技论文的作者进行奖励,如赤峰学院和巢湖学院对CSCD论文的奖励标准为0.3万元/篇。EI收录期刊的论文作者可获得的奖励金额因语言不同而有所不同:巢湖学院对中文论文的奖励标准为0.7万元/篇,外文论文的奖励标准为0.8万元/篇;河西学院对中文论文的奖励标准为1.56万元/篇,外文论文的奖励标准为1.04万元/篇。从表6可以看出,2017年地方本科高校对科技论文的奖励金额是“双一流”高校的2~4倍,“双一流”高校对中文论文的奖励较少,更重视对顶级国际期刊论文的奖励。

和自然科学领域类似,人文社科SSCI和A&HCI论文奖金也比CSSCI中文期刊论文高,广西大学人文社科SSCI和A&HCI论文奖金是CSSCI中文期刊论文的3~30倍,石河子大学为4~10倍,巢湖学院为5倍,河西学院为4倍。人文社科领域没有和Science、Nature相对应的国际顶级期刊,通常以《中国社会科学》作为标杆,15所高校中兰州大学给予的奖金最高,为10万元/篇,是该校SSCI、A&HCI论文奖励的2倍。北京理工大学对SSCI影响因子大于0.5和小于0.5每篇论文分别奖励1万元和0.5万元,A&HCI论文每篇奖励0.3万元。不少高校学术成果按照政治标准与学术标准相统一的原则,对人文社科类期刊重新分类奖励,国际期刊高于国内期刊论文排名。

表6 不同高校2017年科技论文奖励均值比较

2.3 工作量统计

在高校普遍实行岗位聘任和考核制度的背景下,很多高校出台科研工作量计算办法,将年终考核和技术岗位绩效工资与科研工作业绩相挂钩,国际期刊论文量化分值要高于国内期刊论文(表7)。在不按分区和影响因子计算的上海外国语大学、石河子大学和巢湖学院,SCI、SSCI和A&HCI论文工作量分别是CSSCI、CSCD中文期刊的2.6倍、2.5倍和2倍,是北大核心期刊的5.3倍、6倍和5倍。兰州大学SCI Q1区论文的分值为20分,Q2~Q4区依次为8、3、1分,SCI和EI论文分值是北大核心期刊的5~100倍,SSCI和A&HCI论文是CSSCI的2.7~13.3倍。

表7 高校科研论文工作量化标准

很多高校的职称评审和科研成果鉴定部门在考核工作量时,将通信作者等同为第一作者,赋予同等的重要性。本研究调查的15所高校在职称评聘时有8所高校只认可第一作者或独立作者,安徽大学、巢湖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这3所高校承认国际期刊通信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广西大学这4所高校对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均认可。高校论文工作量的计算和奖励原则上是以目前所在单位为第一署名单位且在职在岗的教职工为第一完成者进行评比,其他情形可按一定标准折算,如对于Nature、Science发表的论文,广西大学对署名第二至第五单位的作者分别按第一单位奖励金额的1/4、1/8、1/16、1/32进行奖励,华南理工大学对第二和第三单位的作者按第一单位奖励金额的1/4和1/8进行奖励,华南理工大学对ESI高被引论文的合作单位按奖励金额的1/4进行奖励。

国内期刊论文只认第一作者或独立作者,国际刊物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在科研成果和工作量评比时可重复统计。金会平[23]认为由于理解错误或与相关利益的勾连,通信作者的作用已异化成职称评聘、奖金分配、课题申报和成果鉴定的重要依据,背离了通信联系的初衷。马军[24]发现受利益和投机心理驱动,论文中共同通信作者、共同第一作者越来越多,当共同第一作者不在同一单位时,均可以当做第一作者论文来使用 。

一些“双一流”高校注意到国际期刊发文署名问题,开始出台文件应对虚假合著。华南理工大学在职称评聘时,同一篇论文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只能计算一人;A类论文同等贡献作者按1/2篇统计;学生为第一作者、导师为第二作者的论文,导师可视同第一作者计算,但不能超过论文总数的1/3。北京理工大学一篇论文最多只能被一名在职人员在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中使用一次,如论文排序第一的作者和通信作者不是同一人,通信作者可视为第一作者,若通信作者提供书面材料,证明其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时未使用过该论文,且承诺今后也不计入有效成果,则排序第一者可视为第一作者;有多个通信作者的论文,只有一个主要通信作者视为第一作者,无法区分时排序在最前的通信作者视为第一作者。

2.4 研究生毕业要求

将发表学术论文作为毕业的前提条件,是我国一些高校针对研究生培养作出的强制性规定,通常要求研究生发表的论文必须是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学生为第二作者)或通信作者,并以就读高校为第一署名单位。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7所大学取消了“研究生毕业必须发表论文”的硬指标,但各大高校并没有走出论文的泥潭,理工医学等专业发表论文的要求还在不断提高。

不少高校为培养研究生全球视野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要求学生须在国外期刊或者使用英文发表论文。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自动化、计算机与通信工程、数理、化学与生物工程等学院的学位评定委员会规定2014年入学的博士研究生须发表至少3篇SCI或EI论文才能申请学位,其中至少有1篇在国外期刊发表(不计国际会议)。华南理工大学理工科类博士研究生被要求至少发表1篇英文学术论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物理天文、核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研究生申请博士学位前,须以第一作者发表(含被接受)至少2篇SCI、EI或与博士毕业论文相关的研究论文,其中必须有1篇是英文论文,地球学和环境学科博士研究生至少发表1篇本人为第一作者的英文文章(影响因子大小不限)。

高校为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国际竞争力,学位授予标准不断提高,即便是人文社科类研究生也被要求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以广西大学为例,该校2007年和2008年相继出台《关于申请博士、硕士学位人员取得科研成果的规定(试行)》和《广西大学学位授予的科研成果量化指标要求细则(试行)》,2012年按学科重新修订了博士学位科研成果量化指标,2018年再次修订申请博士、硕士学位人员取得科研成果规定。硕士学位申请条件从至少有1篇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或正式出版的论文集上发表(含录用)且与本学科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排序前3)变为理科、医科及列入自治区“双一流”建设学科或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中的工科和农科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必须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至少1篇SCI论文。广西大学2017级及之前的博士学位申请者只须符合以下三项科研量化指标的一项:在影响因子2.0(含)以上的SCI收录期刊上发表论文1篇;在有效统计刊物上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2篇以上;在有效统计刊物上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1篇,并至少有一项与学位相关的专利授予或一项通过省部级以上(含)鉴定的科研成果(前2名)。2018级人文社会学科博士生则要求至少发表1篇本领域SSCI、A&HCI或SCI论文或3篇CSSCI论文;理、工、农、医学科博士生要求至少发表1篇本领域SCI(发表时期刊影响因子IF≥2.0或Q2区及以上)论文或2篇SCI论文。

2.5 高校博士人才引进待遇

我国大学教师招聘基本都是先对人才进行分类、定级,再提出招聘条件和薪资待遇。地方本科高校对博士的待遇差别主要体现在毕业院校和专业上,在招聘简章上往往没有很明确的科研能力要求[16]。“双一流”高校对博士发表论文和课题研究有具体规定,根据科研水平、学科紧缺状况给予不同档次的人才待遇。安徽大学2017年根据岗位和前期科研成果将博士分为一般和优秀两类,可享受住房补贴分别是10万~18万元和18万~30万元两档,理工类科研启动经费分别为6万元和8万~10万元。博士须以第一作者发表至少2篇SCI或EI论文,其中数学科学类、化学类(不含化工学科)、物理类、生命科学类须在JCR Q2区(大区)及以上刊物上发表至少1篇论文;理科优秀博士人才发表SCI、EI论文不少于3篇,其中JCR Q2区(大类)及以上至少1~2篇,仅有1篇论文时,须主持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项,有2篇论文时,须参与省部级及以上课题1项;工科优秀博士人才发表SCI或EI论文至少3篇,且应获发明专利1项,或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经费不少于10万元的横向科研项目1项,或有其他突出业绩。

石河子大学2017年出台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根据前期科研成果将博士分为三个层次。以自然科学学科为例,第一层次是近5年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在SCI收录期刊上发表1篇以上单篇影响因子≥7.0的学术文章,或发表2篇以上影响因子≥5.0的论文,或在JCR检索源Q1区刊物上全文发表3篇以上论文;第二层次要求发表1篇以上单篇影响因子≥5.0或2篇以上影响因子≥4.0的SCI论文,或在JCR检索源Q2区发表3篇以上(其中Q1区需有1篇以上)学术论文;达不到第一、第二层次博士基本要求者为第三层次。三个层次科研启动经费分别为20、10、5万元,一次性发放住房补贴60、45、30万元,第一和第二层次博士人才享受专业技术7级工资、聘任副教授及妥善安排配偶工作的待遇,第三层次只有专业技术10级待遇。单篇影响因子≥7.0的论文最多可给予总计80万元的奖励,单篇SSCI或A&HCI论文最多可给予50万元的奖励。

3 结语

分析我国15所高校2017年适用的学术论文评价和奖励相关的94份制度文件,结果显示:在国际刊物发表论文已成高校职称评聘的重要指标;“双一流”高校更重视对高水平国际期刊和ESI论文的奖励,只有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对中文科技期刊论文作者进行奖励;对研究生在国际期刊或者使用英文发表的论文篇数和影响因子的要求都在不断提高;在职称评聘和岗位工作量化考核时,国际期刊所发表论文的权重远高于国内中文期刊,国际刊物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能重复统计工作量;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和高校入职待遇紧密相关。

稿件外流对提高我国科技成果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和国际声誉有积极的作用,但过度依赖国外评价体系评判论文水平会形成马太效应,增大优秀论文外流的概率,阻碍国内期刊发展运营,造成科研经费的大量流失,也会给我国的科技信息安全带来隐患。我国需要解决因评价奖励偏向导致的稿件外流和学术腐败等问题,改变优秀论文流出多流入少的趋势,借由学术论文双向流动以促进国内期刊国际化,制定引导性和鼓励性的政策来提高科研工作者向国内优秀期刊投稿的积极性,让科研成果应用于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实践中。

政府要加强顶层设计,改革国内学术评价体系。尚虎平[25]认为稿件外流肇源于政府科技主管部门采用的便利行政式绩效评估,使具有第三方评价性质的国际论文成为科研评价的最主要指标。国际期刊论文发表数量也是大学学科评估排名、学位授予点评审、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的申报、科研项目审批结题等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在我国公共财政逐渐加大对科研的支持力度之后,高校为争取更多财政经费开始依据评价指标重视国际论文。国家财政资助的科研项目在结项标准、国家科技奖励成果的评比条件等方面,应适度增加在国内优秀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权重。

高校要实行多元化的论文评价模式,提高同行评议权重。随着政府的简政放权,高校职称评聘和学位授予标准可由学校、学科组,甚至二级学院制定,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划定一些本专业的国内优秀科技期刊目录,给予国际知名期刊相当的考评权重,认可参与国际期刊同行评价的工作量。论文评价应该分阶段地从以影响因子为主导转变为以论文本身为主导的评价,关注科研工作的内容和实际价值。

论文奖励应重在改善科研条件和环境。浙江大学[26]、华南理工大学[27]等高校的实例都证明国际论文奖励政策有显著的推动和激励作用,高校师生进行科研决策时会依据奖励政策中金额较高的对应要求,优先选择利益最大化的方式。单纯现金激励会强化外在动机,导致内在动机不足,可与科研启动经费、带薪科研假、深造学习经费等形式相结合,并且向年轻教师倾斜。同时要制定严格的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学术规范的宣传力度,对弄虚作假和骗取奖励者,除撤消奖项外,还要记入个人信用档案。此外,还要警惕急功近利的思想,如论文虚假合著、共同通信作者、标记多个基金号、高层次论文和人才的商品化等,明确署名作者的贡献及责任,减少国际期刊署名滥用,杜绝在学术成果的分享上投机取巧。

国内期刊需加强服务水平建设,促进期刊国际化进程。国内英文学术期刊应把为我国原创性研究成果争取国际优先权作为自己第一任务,建立快速回复和快速审稿通道,引入国际审稿人和编委,以稿件质量作为录用标准,凭特色提高期刊国际影响力,依靠服务能力和经营水平吸引优质稿件。深化科技期刊体制机制改革,打破主管主办地域、部门等方面的政策限制,鼓励期刊单位以各种形式进行合作或合并,培育集群化的标杆出版企业,以学科集群等形式强化期刊的品牌影响力和学术竞争力。

猜你喜欢
期刊论文论文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我国体育学领域高被引学术期刊论文特征分析
期刊问答
2018年金融服务法核心期刊论文盘点与分析
构建国际英文期刊论文的中文发布体系研究
国内文物保护胶凝材料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基于中国知网近15年来期刊论文的定量分析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