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首先,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的战略意义。因此,为了让中职生能更好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职一年级至二年级的德育课教学中,运用不同的传统文化来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通过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启迪了学生的人生智慧,培养了学生的人格节操,美化了学生的精神空间,从而能更好地理解授课内容,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职德育课;运用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凸显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脉。”可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对提高民族的文明道德水平,而且对建设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抵御各种消解民族凝聚力的外来文化的影响,对中国的长治久安,对提高中国在国际社会的文化影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抓三进”(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思想,这是非常及时,非常重要的。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德育课的内容,就必须要在教学中更好地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教育。
中职德育课是由《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这四门课程组成,针对这四门课程的内容,运用不同的传统文化内容来对学生进行教育。
在中职一年级上学期,讲授《职业生涯规划》第一课“面向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时,运用《论语》里的一句经典格言来教育学生,这句经典格言就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1]这是孔子自述其生命成长与精神境界提升的漫长的过程,表明他有很高的自我认识能力,懂得一个人只有毕生不断地学习和接受教育,才能不断地完善自我,求得发展。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给我们树立了终身进德修业的榜样。让学生在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中汲取精神力量,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为实现职业理想而努力学习。
在中职一年级下学期,讲授《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一课“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时,运用《道德经》里的一句经典格言来教育学生,这句经典格言就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告诉我们了解他人的人很智慧,而了解自己的人才叫高明。进一步教育学生,自知者明是需要达到一种境界,需要自我反省和思考,需要对自己的心灵进行洗涤。让学生懂得,要做自己人生的主人,就要正确认识自己,完善自我意识。学生更加感受到两千多年前老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其中蕴涵的人生的感悟,生活的哲理,就如一股山间的清泉,清澈而甘甜。
在中职二年级上学期,讲授《经济政治与社会》第一课“商品的交换与消费”时,运用历史知识,讲解为什么今天许多与商品交换有关的汉字,都有贝字做部首。让学生明白“货、赔、赚、贩”等这些汉字的来源,认识到是因为我国夏、商、周时期,贝壳充当一般等价物。再一次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在中职二年级下学期,讲授《哲学与人生》这一门课程时,运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等古典名言来说明人的一生中,儿童时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是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其发展变化既迅速又显著,对环境改善和负面影响最为敏感,且早期不良教养的后果可能持续终身。让学生深深懂得童年的成长环境对于一个人来说至关重要。又如运用“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汇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等古典名言来说明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让学生懂得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再如运用《黄帝内经》 “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胜肺,喜胜肺;恐伤肾,思胜恐” 这一句经典名言来说明意识能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人的情绪与身体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即在日常生活中,心情愉快,身体就健康;心情忧郁,就容易生病。
总之,在授课过程中,通过讲解这些经典名言的背后故事、解释历史背景、阐释其的意象、情蕴,让学生感受到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力量,如同一眼望不边际的海洋,确切感受到它或是排山倒海的气势,或是平静中蕴含的无穷力量。通过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启迪了学生的人生智慧,培养了学生的人格节操,美化了学生的精神空间,从而能更好地理解授课内容,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幺峻洲.论语说解 [M].济南:齐鲁书社,2004
作者简介:
吴国峰(1975—),男,广东雷州人,广东省科技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