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雄,王建国,李鹏
(甘肃省西和县人民医院,甘肃陇南 742100)
下肢静脉曲张是临床常见病,据报道,我国居民的终生患病率高达20%~25%[1]。目前,针对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以外科治疗为主,包括硬化剂注射治疗、腔内激光或射频治疗、高位结扎+剥脱术等,其中大隐静脉高位结扎+主干剥脱联合分段剥脱术是既往应用最广的手术方式,但其存在手术切口多、创伤大、疤痕遗留等缺点,在微创外科理念应用日广的今天,患者对这种传统术式的接受程度较低。相比于传统术式,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曲张静脉点状剥脱术在疗效相近的同时,具有创伤小、切口少、恢复快、并发症少等诸多优势[2]。该院对2015年1月—2018年8月收治的79例单纯大隐静脉曲张患者采用了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曲张静脉点状剥脱术,探讨该术式的临床疗效和在基层医院中的应用优势,现报道如下。
选择于该院2015年1月—2018年8月接受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曲张静脉点状剥脱术的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该组共计79例大隐静脉曲张患者,其中男 53例,女26例,年龄46~83岁,平均年龄(57.8±6.2)岁,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下肢静脉彩超提示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未合并深静脉回流障碍,均符合第八版外科学中大隐静脉曲张的诊断标准。按照GSVV分级,共计条患肢88条,C2:58条下肢;C3:16条下肢;C4:12 条下肢;C5 2 条下肢。
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2014年间接受传统大隐静脉结扎+剥脱术患者的病历资料,并从中随机选择79例(纳入和排除标准同对照组)患者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特征,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1 术前准备 两组患者术均完善相关检查,排除手术禁忌证。
1.2.2 观察组手术方法 术前进行标记,患者保持站立位,术者在直视+触诊下,观察静脉曲张程度和大隐静脉走行,用亚甲蓝如实划线标记,作为术中的标记,以防手术遗漏。麻醉方式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患者体位为平卧位。麻醉成功、体位摆好后进行手术操作:在腹股沟股做一切口,分离出大隐静脉上端,不必分离结扎分支,从内踝上方切开皮肤找出大隐静脉主干后切断结扎,从近心端插入抽剥器至大腿根部后,结扎切断腹股沟切口处大隐静脉,用7-0缝线将大隐静脉与静脉剥脱导管系牢,从内踝切口处向下缓慢拉出剥脱器将大隐静脉主干抽剥,助手用手沿大隐静脉走行按压,按压5~10 min。下肢迂曲血管参照术前亚甲蓝标记,沿曲张静脉走行尖刀垂直刺入皮下并作多个0.3~0.5 cm切口,蚊氏钳垂直进入切口,钳夹并抽取曲张静脉,进行点式剥脱,注意剥离时动作保持轻柔顺,抽离后任其断端缩回,确保所有被标记的曲张静脉剥脱完成后,切口皮内缝合,予以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术后24 h鼓励患者行走活动,术后3~5 d停止加压包扎,穿弹力袜出院。
1.2.3 对照组手术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主干剥脱联合分段剥脱术:术前处理、手术体位同观察组,术中对大隐静脉主干及其5个属支予以高位结扎,并利用剥脱器剥脱大隐静脉主干和分段,主干的剥脱至内踝上方,下段曲张静脉分别予以切口剥脱处理,术后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并穿弹力袜 2~4周。
(1)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住院医疗开销。
(2)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如切口感染、皮下出血、皮下硬结、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皮肤麻木)发生情况。
(3)疗效判定:治愈:下肢皮肤瘙痒、疼痛、肿胀等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改善:下肢皮肤瘙痒、肿胀、疼痛显著缓解,症状和体征减轻或消,无效:不满足改善标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用百分率(%)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具体如表1所示,可见观察组患者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医疗花费和术后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和术后恢复时间的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和术后恢复时间的比较(±s)
组别 手术耗时(min)术中出血(mL)医疗花费(元)术后住院时间(d)观察组(n=79)对照组(n=79)t值P值57.2±19.2 75.6±15.8 14.462 0.000 52.2±57.5 122.5±0.4 34.704 0.000 5126±764 5875±850 5.992 0.021 4.2±0.8 6.0±1.0 4.762 0.041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6.2%,对照组患者有效率为94.9%,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继续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可见观察组患者中切口感染、皮下出血、皮下硬结、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皮肤麻木等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的比较
下肢静脉曲张是临床常见病,据报道,我国居民的终生患病率高达20%~25%[1],该病的病理本质为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大都是由于久站或久坐导致下肢静脉壁和静脉瓣膜功能缺陷、静脉压持续升高而诱发。若不及时加以处理,患者常常出现血栓性浅静脉炎、皮肤感染、缺氧性溃疡等并发症[3],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目前,针对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以外科治疗为主,包括硬化剂注射治疗、腔内激光或射频治疗、高位结扎+剥脱术等,上述外科手术的根本目的均是通过阻断静脉血液返流而缓解临床症状[4]。大隐静脉高位结扎、主干剥脱联合分段剥脱、穿通支静脉结扎术为传统的根治性手术,但其存在手术切口多、创伤大、疤痕遗留等缺点。随着临床研究者对大隐静脉曲张研究的深入和微创外科理念的发展,临床医生对下肢静脉曲张手术进行着不断的改良。
在该次临床实践中,我们采用了大隐静脉高位结扎+点状剥脱术对单纯大隐静脉曲张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此次术式改良的重点在于在利用驱血带、止血带的驱血后,参照术前标记,沿曲张静脉走行作小切口,并对曲张静脉采取点状抽剥,一改传统手术下的分段切开皮肤、剥除整段曲张静脉的过程,其优势较为显著,结合79例手术的体会,总结如下:(1)术中出血少:利用驱血带进行静脉驱血后,再阻断动下肢静脉血流,有效减少了手术野的血供,减少了术中出血。(2)手术时间短:相较于传统手术,高位结扎+点状剥脱术省去了剥离大隐静脉主干、游离结扎剥离大隐静脉分支、缝合等步骤,使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手术野出血的减少也进一步省去了清理术野的耗时。(3)点状抽剥的切口微小,近3~5 mm且张力良好,无须缝合,手术创口小,瘢痕不明显,切口恢复快。符合微创的手术理念。(4)创伤轻微且对皮下组织影响极小,减少了切口感染、皮下血肿等手术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5)手术费用低廉,器械要求低,无须特殊器材,操作简单易行,且术后恢复快、并发症较少,更适合基层医院的开展。
此次研究中,我们的采用的隐静脉高位结扎+点状剥脱术在单纯大隐静脉曲张的治疗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结合我们的体会,将几点手术注意事项总结如下:(1)重视术前标记工作的进行,以免漏掉残余的曲张静脉。(2)在腹股沟区游离、结扎大隐静脉时,应在浅筋膜与深筋膜之间进行操作。以免损伤腹股沟淋巴结、深静脉及股动脉。(3)腹股沟大隐静脉束走行变异常见,应注意辨别其是否为股静脉属支;当试图提起“大隐静脉”时,若发现张力较高而提起困难,则要仔细辨别该静脉是否为股静脉。(4)术中止血带捆扎时间不宜超过1 h,手术完成时离开松解止血带并判断足背动脉搏动情况。(5)点式抽剥时,刀口要小,深度不可超过皮下组织,蚊钳抽剥时应紧贴皮下、动作轻柔,适当皮下潜行分离。抽剥时不可动作粗暴,以免拉断曲张静脉,若感觉曲张静脉拉出困难,则在在静脉根部结扎,若不慎拉断静脉,需要术后加压包扎。(6)术后包扎松紧适宜,应在不影响下肢血运的前提下实现压迫止血。
综上所述,大隐静脉高位结扎+点状抽剥术对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疗效满意,不亚于传统手术,且相较于传统手术,其具有手术耗时短、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手术并发症风险低等优点;此外,改术式简单易行、便于掌握、花费低廉,便于在基层医院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