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雁冬,安琳,段崇玲,赵飞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山东济宁 272000)
现阶段,临床上较为常见且多发的一种周围血管病变疾病是下肢深静脉血栓,近些年来,我国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越来越多。及早诊断和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尤为重要,否则将会对患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放射性核素显像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该次研究以2017年2月—2018年3月为时间范围主要针对放射性核素显像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将该院接收的疑似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70例纳入至该次研究中,其中,男性与女性数量比为 42:38,年龄介于 25~86岁之间,均龄值数(52.31±3.15)岁;患病时间介于3 d~14年之间,平均患病时间为(5.31±2.15)年。该次研究均签署了知情研究协议书;排除存在心理及精神疾病患者、存在心脏、肝肾等严重器官功能患者。
1.2.1 放射性核素显像诊断 检测仪器为GE公司生产的Infinia Hawkeye4,检测试剂为99Tcm-大颗粒聚合白 蛋白(99Tcm-MAA)。帮助患者选取仰卧体位,将止血带结扎在双侧踝关节上方,避免浅静脉回流显像的发生。从双侧足背浅动脉使用头皮针匀速推注等体积、等活度的显像剂。在患者足部放置双探头,通过自动人体轮廓轨迹方向从下至上进行显像,与此同时,收集后位及前位全身图像,矩阵及速度分别是512×1025和35 cm/min,由足部收集至肝上缘,经过5 min后,对局部“热点”征象进行收集。经过压缩处理的图像后取得256×512像素图像。
1.2.2 磁共振成像诊断 诊断仪器为超导磁共振成像仪,帮助患者选取平卧体位,头部偏向一侧,适当抬高患者小腿,调整身体使其处于水平状态。将线圈有患者踝部开始扫描一直到下腹位置,并进行固定操作。初始MRI扫描,尤其是小腿值下腹位置,分别进行三个阶段扫描。扫描参数:T2WI轴位参数设置,TE和TR分别是1.92 ms和3.83 ms,初次确诊患者静脉栓塞段;在患者健侧径静脉处出现显影时,可将造影剂注入其中,并进行大约15 s的扫描检查。
对2种诊断方式诊断结果进行分析,完整记录有关数据。
该次试验中的数据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放射性核素显像诊断准确率是97.14%,与磁共振成像的85.71%相比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详情如表1所示。
表1 两种诊断方式诊断结果分析表[n(%)]
同磁共振成像特异度及灵敏度相比,放射性核素显像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表2 2种诊断方式诊断特异度和灵敏度比较表[n(%)]
下肢X线静脉血管造影是现阶段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的金标准,但是检查期间,该方法存在一定的禁忌证,其属于有创检查,而且伴有引发深静脉血栓、栓子脱落及造影剂过敏等危险,因此使用范围受到抑制。磁共振成像检查属于无创检查方式,其能够进行多次检查,具有操作简单、方便等特点[2],该检查方法可以将静脉管腔内实质性团块状回声清楚地显示出来,为良好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数据参考。
在进行放射性核素显像检查的过程中,应用99Tcm-MAA试剂,可以清楚地显示急性肺栓塞期间与下肢深静脉血栓间的关系。放射性核素显像可以将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位置清楚地显示出来,与此同时,可以对深浅静脉回流功能状况和侧支循环交通支静脉建立状况进行判断,而且同MRI诊断相比,其能够将下肢深静脉功能状况清楚的显示出来。
放射性核素显像优点如下:其一,同时收集前位和后位图像,以便为前位像由膝关节及髌骨等遮挡引起的生理性腘静脉减淡进行判断;联合后位像可以将后侧位支循环静脉、深静脉变异及交通静脉变异状况清楚地显示出来,以便从多个方面判断前后位像,促进诊断准确率的提高;其二,应用像素压缩技术压缩512×1024像图像,使其以256×512像素图像呈现出来,提高图像细节显示和丰富,特别是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初期诊断小侧支循环静脉敏感性的提供[3]。
经过该次实验结果可知,放射性核素显像诊断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是97.14%、92.86%和85.71%;磁共振成像分别是85.71%、80.00%和71.43%,同磁共振成像相比,放射性核素显像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放射性核素显像诊断价值更高,其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数据参考。
综上所述,放射性核素显像具有操作简单、敏感性高、准确度高、安全及无创等特点,其可以将深浅静脉功能状态清楚地显示出来,以便更好地诊断和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在临床中值得不断推广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