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凌
(平度市精神病防治院,山东青岛 266700)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重性精神病,多发生在青壮年人群中,临床表现为感知觉、思维、情感与行为等方面的障碍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但是患者一般意识清晰,智能正常,部分患者可伴有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影响患者健康及生活。氨磺必利属于第2代抗精神病药物,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有所报道,且药物适用于阳性症状和/或阴性症状,但是临床上对于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合并下肢深静脉栓塞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较少。因此,该文以2016年5月—2018年3月为时间范围,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开展研究,探讨氨磺必利在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合并下肢深静脉栓塞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选择该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合并下肢深静脉栓塞患者64例作为对象,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24~67 岁,平均年龄为(45.71±5.63)岁;病程 1~6 个月,平均病程为(3.23±0.71)岁。观察组 32例,男18例,女14 例,年龄 25~68 岁,平均年龄为(45.58±5.61)岁;病程 1~7个月,平均病程为(3.31±0.79)岁。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符合DSM-IV中精神分裂症临床诊断标准;(2)符合氨磺必利、奥氮平片治疗适应证;(3)能遵医完成相关检查、治疗者。排除标准:(1)合并脑器质性疾病、躯体性疾病或精神发育迟滞者;(2)合并无抽搐休克或给予其他方法治疗者。
对照组:采用奥氮平片治疗。初始剂量每天口服奥氮平片 (国药准字H20052688)10 mg,连续治疗1周,1周内每天增加药物剂量为15~20 mg,连续治疗8周(1个疗程)。观察组:采用氨磺必利治疗。初始剂量每天口服氨磺必利(国药准字H20153193)0.1 g,连续治疗1周,1周后增加药物剂量为0.1~0.3 g/d,两组连续治疗8周。对于睡眠欠佳者,增加非苯二氮卓类助眠药物,两组治疗过程中均禁止使用其他抗精神病药物、心境稳定剂。
(1)症状及认知功能。采用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对患者症状、病理症状进行评估,3个量表均得分越低,治疗效果越理想;(2)安全性。统计并记录两组治疗后恶心呕吐、腹泻、肝肾功能异常、血压波动及皮疹发生率。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行 χ2检验,用[n(%)]表示,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用(±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治疗前PANSS、WCS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 8周 PAN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8周WCST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症状及认知功能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症状及认知功能评分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与治疗前比较,bP<0.05。
组别PANSS WCST观察组(n=32)治疗前治疗后8周对照组(n=32)治疗前治疗后8周27.53±4.61(14.32±1.39)ab 73.15±4.62(83.13±5.42)ab 27.55±4.64(19.68±2.51)b 73.12±4.61(78.58±4.84)b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8周恶心呕吐、腹泻、肝肾功能异常、血压波动及皮疹发生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安全性比较[n(%)]
近年来,氨磺必利在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得到应用,且效果理想。该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8周PAN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8周WCST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看出:将氨磺必利用于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能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认知功能。氨磺必利是苯甲酰胺类抗精神病药物,对于多巴胺D2和D3受体均具有选择性的拮抗作用;而小剂量氨磺必利则能选择性阻断突出前D2/D3受体,增加前额叶皮质与边缘系统中的多巴胺水平,有助于改善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同时,氨磺必利的使用药物安全性较高,有助于提高患者治疗耐受性、依从性。该研究中,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8周恶心呕吐、腹泻、肝肾功能异常、血压波动及皮疹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将氨磺必利用于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合并下肢深静脉栓塞患者中能改善患者症状,药物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