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明
【内容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对于教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已无法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所以实际初中数学教学中,老师不仅需要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及综合能力的培养,而问题导学法与此教学方向相一致。只要运用的足够合理,必然能不断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效率,使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向更高层次跃进。本文笔者对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期望能为数学教育事业的持续推进奠定基础。
【关键词】问题导学法 初中数学 应用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与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抽象性较强的课程,需要发挥好此门课的教学优势,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及创新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奠定扎实基础。而想要实现此教学目的,就需要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合理运用问题导学教学法,以创新的教学思路来进行创新教学,最大限度提升数学教学质量与效率。
一、初中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1.没有主动思考的意识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正是叛逆心理最强烈的时候,所以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较多学生不能够良好的控制自己,如:会不由自主的走神、做小动作等,不会主动参与到老师的讲课与实践活动中。同时,课中从来不会主动去思考任何的问题,对于老师讲解的知识也是抱着得过且过的心理,理解也行不理解也可以。课后对于老师设计的课后作业或者问题,会的会做,不会的会抄袭别的同学的,此种严重缺乏独立思考意识与能力的学生,长期以往会失去对他们挖掘潜能的最佳时机,非常不益于学生今后学习之路的顺利推进。
2.老师习惯运用题材战术
题海战术是应试教育中常会采取的教学手段,所以教学效果十分显著。但现在实施的是素质教育,如果再采取此种方式,只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心理学习负担,当学生在过渡劳累并感觉不到学习效果时,会逐渐失去学习自信与兴趣,不益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3.对基础概念类知识不理解
概念知识是初中数学教学的基础性内容,也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前提。但通过对目前初中生的数学学习情况调查发现,较多学生对于基本概念都不了解,更不用提学以致用了。其原因主要由两方面导致:课前不预习或者预习不认真;课后不进行巩固与内化。所以学生难以理解概念知识,更难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思维难以得到发散与拓展。
二、问题导学法的具体应用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预习并思考
创设问题情境是问题导学法的有效方式之一,需要根据实际的教学目标来合理的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情境的方式来引导全体学生对问题进行共同性的思考,将之运用到预习环节中,能使学生的预习效果更加的显著。比如在学习《相交线》相关内容时,老师需要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预习,可以设计基础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预习,设疑:“本节课的内容是相交线,难道讲的就是两条线相交吗?谁能通过预习告诉老师呢?看哪个学生回答的最全面哦!”学生们为了更好的表现自己,纷纷认真开始进行预习,让学生先对课本知识进行大概性的了解并回答;然后在基础问题的基础上要提出具有启发性与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动手操作如果两条直线相较于一点,会出现几个角,会形成几组对角,每对角的位置关系又是怎样的呢?应该如何对他们进行分类呢?让学生结合问题对知识进行深层次的预习,此思考思维过程中,学生可能会解决其中的一两个问题或者全部的问题,这对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无疑是十分有帮助的。
鉴于此,创设预习问题情境时,不能够随意进行,需要坚持三个基本原则:问题设计必须要突出教學目标;问题设计必须要明确清晰,要让学生有思路可循;问题设计需要坚持递进性的原则,让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思考,满足学生的思考实情,这样才能促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思考中,为高效课堂的实现奠定基础。
2.以合理的问题组织讨论交流
课中问题的设置尤为重要,直接影响学生们思考与讨论的效果,所以要采取学生喜欢的方式来提出问题。比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相关内容时,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图片播放功能,播放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图像,并将两者放到一起,让学生思考两者的异同处及具体用法,这样学生能迅速回忆一元一次和一元二次方程相关概念与性质,并通过图像对比来得出答案。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还顺利的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当然除了多媒体途径设疑方式外,还可以巧用学生喜欢的游戏、角色扮演等形式,能更好的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运用能力及创新学习能力。
总结
问题导学法是初中数学教学非常有效的方式之一,能在老师有效问题的引导下,为学生指明思考问题的思路,引导学生进行逐渐深入的思考,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及能力,非常值得进行推广性应用。
【参考文献】
[1] 朱琴. 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J].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2,11(2):203-204.
[2] 林碧镗. 浅谈数学“导—学”模式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J]. 教育教学论坛,2010(29):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