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美术课堂学生的问题行为原因及对策

2018-12-21 09:43刘纯
赢未来 2018年19期
关键词:问题行为美术课堂小学生

刘纯

摘要:學生在课堂中的问题行为是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问题,它会对自己及同学的学习带来不良影响,从而影响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邵瑞珍将课堂问题行为定义为:“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这样的行为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常常引起课堂纪律问题。”

关键词:美术课堂;问题行为;小学生

在美术常规课上遇到过的让我头疼的问题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学生A:二年级学生,喜欢起哄,捣乱,故意顶撞班干部或教师、破坏课堂规则,反抗权威。

学生B:三年级学生,由于经常不带用具,引起的说话、走动等问题行为令我深感苦恼,不管则会愈演愈烈,管则顾此失彼,浪费时间。每次我问他原因时,他总有各种理由,如父母不肯买工具给他,别人弄坏了等,习惯将责任推卸给家人同学。

学生C:小学二年级学生,即使老师在黑板示范后,仍然不敢动笔画,每次都举手说“老师我不会,你来帮我”,但是我发现其实她并不是真的不会,她最后能动笔画出来,只是对自己的绘画成果有很高的要求,总觉得自己画不好.

学生D:小学一年级学生,上课喜欢发呆,不发言,不捣乱,但无论上什么内容的绘画课都是不动笔,手工课也不动手,无论你是降低绘画要求,给予示范都不起作用,他就是雷打不动,让我非常苦恼。

学生E:小学六年级学生,班级的理科学霸,很专注的做其他科目的作业,但是从来不完成美术课堂任务。

问题学生的问题在于“需求”,分为需求缺失学生、情绪压抑学生、心灵创伤学生。当学生的某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就会通过行为来释放信号,于是我反思我的课堂教学,哪些因素造成了孩子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呢?有什么对策可以改变这些孩子使美术课堂更有效率呢?

1.需要得不到满足

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当需要得不到满足,有机体就会通过各种行为达到心理平衡。

比如学生B为什么总给自己的行为找借口推卸责任呢?课后了解的情况是他怕老师在积分卡上扣分,每次将过错推给父母就能避免老师的扣分惩罚,也能把随意下座位找同学借工具的行为合理化。学生对工具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则会增加借工具的频率,从而也增加了说话、打闹等问题行为发生的可能。

比如学生C,总是对自己的画没有信心,时常以“我不会”为借口祈求老师的帮助,缺乏自主性,是典型的依赖个性,对归属与爱有过分的渴求。这可能源于她的早期教育,父母习惯性的“包办服务”使孩子缺乏动手能力。针对这类型的孩子,我们要培养他的独立性,在她们取得进步的时候给予她正强化,比如表扬鼓励,邀请她当课堂小助手,给予平台树立其自信心。

2.情绪受到压抑,心灵受到创伤

情绪是人对待认知内容的特殊态度,它总是或隐或现地有行为表现的。情绪是由某种刺激引起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自身的因素都有可能诱发学生的情绪波动,产生一些问题行为。

学生A成绩平平有时还喜欢打架,因此是老师们眼中的后进生,各科老师批评的对象,同学们也都不喜欢和他做朋友。同伴的归属感缺失,也没有得到期望的表扬和赞同的时候,他会产生压力、挫折感、焦虑,从而使他对学习失去信心,并直接转化为课堂问题行为,通过捣乱、欺骗、懒散来缓解内心的压力和获得教师的注意。

3. 学生认知方式的差异

认知方式指一个人习惯采取什么方式对外界事物进行认知。目前的教育体制下,美术课没有和升学挂钩,未能充分引起学生乃至家长的重视。很多学生的认知里就把美术课定义为“副科”,即不需要把过多的精力放在美术学习上。学生一方面没有重视美术学习,一方面有面对语数英等沉重的学业负担,从而导致问题行为的增多。学生E就是如此,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美术学科的兴趣降低,升学的压力使他忽视了美术课。长此以往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我们要向学生及家长强调美术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其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比如绘画有利于开发孩子的右脑,发展孩子的形象性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要改变家长学生对这门学科的错误认知。也要在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艺术氛围,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

4. 习得性无助

学生D的绘画天赋不高,学习能力较弱,不善于表达自己,曾经的作品被小朋友们嘲笑过。长期处于消极的归因心态,会阻碍他人格成长,表现出冷漠、压抑、自暴自弃或“丧失动机”。如果该同学认为自己过去的失败是由于缺乏能力,那么他就会认为自己在其他类似的任务中也难以取得成功,因而久而久之养成了不动笔画画的习惯。由于持有这种观点,他对美术创作的动机就不强,这反过来又导致再次的失败。习得性无助的学生通常会认为不管自己做什么,都注定要失败或毫无意义。习得性无助与儿童幼年接受的不恰当的教养方式有一定关系,也可能是由于老师给予的不一致、不可预测的奖惩引起的,使得他们形成这种观点:对于成功或失败自己都无能为力。我们要避免或减轻这类学生的习得性无助,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将学习任务分成小步子给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提供及时反馈;最为重要的是,要对学生持有积极的期待。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作为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这一主体的需要和个性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顾及和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要,针对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他们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追求更高的价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317.

[2]Hokoda, A. and F.D. Fincham. Origins of childrens helpless and mastery achievement patterns in the family[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5,(87).

猜你喜欢
问题行为美术课堂小学生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就业导向视角下中职美术课堂教学提升学生能力路径探析
用好课堂提问,让美术课堂动起来
美术课堂学生活动方式的空间定位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在美术教学中运用音乐 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果
例谈高中课堂问题行为及其矫正策略
我是小学生
注重课堂纪律,调控英语教学
“规则”先行,追求高效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