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树友
摘要: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教学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但还有部分课堂,教师依然辛苦,学生依然缺少快乐。为此,泊头市开展了《构建和谐快乐数学课堂》的主题研究。构建这种课堂应该遵循基本原则:主体性原则、全面性原则、现实性原则、创新性原则、过程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示范性原则。
关键词:构建 和谐 原则
中图分类号:D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8-0156-0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我市从2012年春季开始了新一轮基础教育研究,素质教育已在全市中小学全面铺开。教师的理论水平、教学能力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可喜的变化。但还有部分课堂依然很不和谐,教师依然辛苦,学生依然缺少快乐。为了彻底扭转这样的状况,我市开展了《构建和谐快乐数学课堂》的主题研究。构建和谐课堂应该遵循哪些基本的原则呢?
一、主体性原则
课堂的主体有两个,一个是教师,另一个是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经常举行主题组成员会议,聆听他们的建议,根据他们的实际,对主题组成员进行分工。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和谐、快乐课堂要以人为本,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师思想认识,准确定位教师在课堂上的位置,服务于课堂,服务于学生,真正实践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身份。
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个性特点,在课内把一些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问题引进课堂,在布置课外作业时,尽量布置一些诸如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问题、撰写数学日记、自编数学小报等学生感兴趣的作业,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全面性原则
在泊头市所有中学大力开展主题研讨,动员全市数学教师深入学习《和谐、快乐数学课堂评价标准》,使和谐、快乐数学课堂的研究工作在我市全面展开。课标学习、教研培训、教师素养大赛、优课展示在全市铺开,使全市数学教师大幅度提高和谐课堂的理论水平,大力开展和谐数学课堂实践,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按照课堂标准来上课,每一位教师都做一节高标准的数学课,每一位教师都能按照课堂标准来评课。全面提高我市教师的业务水平。面对多而杂的消极因素,加强学习,勤于学习,虚心学习,善于学习,不断升华自己的师德境界。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另一方面,要做学生的楷模,教师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我们动员各中学为教师们订购了多种数学杂志。推荐教师们阅读《数学教育学》《数学心理学》《思维发展心理学》等书籍来提高我们的教育理论水平。同时,我们还鼓励教师们学习一些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培养教师多方面的兴趣、特长和素养。通过学习,使一些年轻教师具有了深厚的基本功,语言功讲究思路清晰、简洁明晰、抑扬顿挫、声音洪亮,板书功要求书写工整、重点突出、脉络清晰,这样的教师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三、现实性原则
和谐、快乐课堂的教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让学生知道在社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學生的应用意识。教学内容要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点出发,正确选择具有现实性特点且具有基础性和综合性的数学题目,让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积累活动经验,增强自信,快乐学习。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生才能开放思路,迸发思想的火花,萌生创造的动机,从中享受学习的快乐。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兴趣小组、知识猜谜、小制作比赛、拼图游戏等等。要善于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自做调查、做实验、做策划,做PPT课件,通过设计故事情节、截取生活片段等,让学生乐在其中。让学生通过写数学日记、撰写数学小论文等方式开展自我评价。在讲到平面直角坐标系时,采用解放路为横轴,以解放路为纵轴,构成坐标系,使学生感到既熟悉又生动。在讲到有理数的加减法时,以地平面为0刻度,二楼记作正一,地下一楼记作负一,以此类推,很容易理解。
四、创新性原则
和谐快乐的数学课堂应该是创新性的,一方面,教师应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造性地安排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和谐、快乐的育人环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在讲到锐角三角函数时,组织学生制作测角仪等教具,并测量旗杆的高度。另一方面,主题研究是一个滚动式推进、不断发展的研究过程。
(1)展示目标:利用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辅以学案纸同步展示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具有很强的目的性,避免了太多的盲目性。
(2)出示问题: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者身份,把问题分解成问题串,降低学生的思维难度,既吻合了科学的认知规律,又巧妙地化解了问题的难度,让学差生也能“吃饱”“吃好”。
(3)自主交流:交流的内容包括有哪些收获,使用了哪些数学方法,渗透了哪些数学思想,学习过程中还有哪些疑惑,收获了哪些情感体验。
(4)教师讲解:教师的讲解要做到“精”。讲解的时间因课而宜,一般来说不能超过20分钟,讲解的内容应侧重疑难问题、数学规律、方法总结、题后反思、思维提升。
(5)当堂检测:教师要做到讲练结合,精讲多练。俗话说“会不会,看反馈”,数学课堂要讲究每课一测,以此来看教学的达成度。
五、过程性原则
和谐、快乐课堂遵循了新的教学理念,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要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灵活地调控课堂。激励主题组全体成员的研究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中去。在讲授“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一数学事实时,先让学生利用平移的方法去画出一组平行线,然后猜想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再让学生去探究平行的原因。
六、科学性原则
本主题的研究从研究目标、研究重点、组织安排以及布置落实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力求科学严谨,方向准确,操作性强。同时在主题的研究过程当中,主题组成员将认真进行阶段性总结,随时进行反思,定期举行交流会,认真总结研究成果,研究不到位的补时研究,研究方向有偏差的及时调整研究方向,对于需要补充的研究内容及时补充,力求主题研究的科学性。
七、发展性原则
主题研究的意义本身,在于落实科学发展观,配合新的课改精神,改变教师原有的、落后的教学理念,增强教学素养,求得自身的进步与发展。还课堂于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活起来,变“厌学”为“乐学”,在轻松快乐的氛围当中,锻炼了自主探究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了学习的能力和创造力,培养了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使学生得到最大化的发展。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这种发展也就不断延续。
八、示范性原则
由于各个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存在着发展的差异性,所以研究水平也就不同,为了避开竹筒效应,我们组织开展了主题研究的示范活动,采取经验交流、主题研究观摩、教学示范课、论文集锦等方式,加强交流和学习,消除差距,增强了主题研究的开放性,促进了主题研究的均衡发展。我们在研究过程当中,共组织了十几次送课下乡活动,缩小了城乡教学的差距,让广大农村教师增长了教学技能。同时,我们还组织农村中学展开连片教研,选取优秀教师开展示范课教学,农村教师带课进城等活动,收效明显。
参考文献:
[1]梁学鲁.浅论数学教师应具备的素养[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5(2).
[2]徐青.对中学数学教师数学素养的几点认识[J].中学数学究,2002(6).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