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红玉
【摘要】近年来,我国校园欺凌问题不断增多,呈现普遍化、暴力化等特点,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和精神健康,甚至威胁到学生的生命安全,家长更是诚惶诚恐。从学生个体、家庭、学校三个角度全面而系统地分析了中职学校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希望可以为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事件提供参考性资料。
【关键词】中职学校〓欺凌问题〓原因
校园欺凌事件影响恶劣,伤害严重。它的发生不仅对学生的身体带来了创伤,甚至给学生的心理留下了“内伤”,成为学生一生挥之不去的阴影。2016年5月9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下发了《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全国各中小学针对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为了有效预防及治理校园欺凌事件,本文对中职学校校园欺凌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全面探讨。
一、校园欺凌的个人原因分析
1.中职生青春期的心理特征
中职学生的年龄在15岁和17岁之间,正值青春期。这一阶段情绪发展的主要特征是易波动,而且表现为两极性,即有时心花怒放,有时愁眉苦脸,痛不欲生,甚至暴跳如雷。由于中职生身体成长速度快,心理却处于非成熟期,致使其面对挫折或不满时,就会肆意发泄,尤其是会发泄到胆小懦弱的学生身上,而受欺负的学生因性格柔弱等原因不敢吭声也就造就了他成为被欺凌的对象。
2.较差的中职学校生源
本市2012年至2017年中职学校生源调查结果显示:80%的学生中考成绩未达到高中最低录取分数线,60%的中职学生中考分数为300分之下,近10%的学生因频繁违反校纪校规而处于在家反省状态。这些孩子大多在初中阶段不被关注,屡屡违纪,成为教师批评的对象,也经常坐在在教室内不起眼的位置。他们经常嘲笑成绩好的学生、相互作弄、抽烟喝酒、上网游戏,拉帮结派、甚至打架施暴,对教师也怀有强烈的敌意,意图通过这种“特殊方式”来获取教师与同学的关注和认可。他们进入中职学校之后,更加自由,往往成为了校园欺凌事件的易发群体。
3.淡薄的道德法制观念
山东省十三五规划课题“中职学校校园欺凌问题探究”,选取了本市1000名中职学生为调查对象,从“面对同学之间的矛盾你怎么办、被强大的同学欺负你怎么办、你认为殴打同学的行为违法吗?”这几项指标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面对同学之间的矛盾,40%的学生选择以武力解决问题;51%的学生对殴打同学的行为是否违法犯罪尚不自知。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归根结底与我国的教育体制和家庭教育。各类学校教育内容方面重智育,轻德育,法制教育并没有真正开展起来。因此,淡薄的道德法制观念,成为了中职学校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二、校园欺凌的家庭原因分析
1.家庭结构的不完整
家庭结构的不完整,一般是指丧偶、离婚、父母双亡等家庭状况。根据权威资料显示,2017年中国离婚率飙升至39%。本课题充分考虑孩子的成长环境,因此在选取的1000名调查对象中,针对“学生的家庭结构”这一指标进行了调研,其中15%的学生生长在单亲家庭,而且这些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偏于内向、不善表达。当出现被欺凌或者与同学出现矛盾时,他们选择隐忍,逃避。30%的学生还表示自己与父亲或母亲沟通很少,亲密度较低,而且矛盾也较多。在这样不完整的家庭里,子女往往很少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生活中易情绪化;择友对象也往往是和自己状况相似的同学;他们的人格和行为易发生扭曲;处理问题急躁、暴力化。因此,家庭结构的不完整,是发生校园欺凌行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
2.缺失的家庭教育理念
中职学校的学生90%来自农村。而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导致很多孩子从小就由老人照顾,教育上难以给予科学引导。而生活在城市的中职生,家庭结构基本是“4+2+1”的形式,很多孩子一出生就生活在家庭成員的层层保护之中,物质要求是有求必应,精神食粮却供给稀少,即对子女在人际交往、情感等方面的教育长期缺失和缺乏。很多独生子女在家人长期的溺爱中,行为上容易表现出自私自利、漠视他人利益;人际关系上,经常与父母、教师顶嘴,甚至辱骂、打击报复同学。面对同学之间的矛盾,很多家长又存在唯恐子女吃亏、委屈等心态,更是处处袒护,最终导致子女形成了不健康的个性,甚至价值观念错位,进而成为了欺凌行为的易敏感性群体。
3.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
很多孩子在受欺凌时,选择隐忍,导致很多弱小群体长期受欺凌,而欺凌行为得以助长。研究发现,部分家长忙于生计或是自身的素质较低,在孩子成长阶段未提供正确的指导,甚至会因工作和生活压力对孩子宣泄自身的不满,造成孩子在青春期时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如果父母教育方式过严也会直接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或是对同伴产生攻击性,甚至行为野蛮粗暴。
三、校园欺凌的学校原因分析
1.学校道德教育缺失性因素
虽然我国已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但是素质教育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目前很多学校依然是将学生成绩放在首位,很多教师也是用分数来评价学生。老师们仅抓学习,而道德和法制教育的缺失、心理辅导课程的忽视,导致了学生对自我行为无把控意识,做事不计后果,根本意识不到欺负他人的行为,究竟要承担什么样的后果。在中职学校,教师的重心在学生技能训练和升学考试,因为这些才是家长、社会评价学校优劣的标准。因此学校道德教育课程的缺失或不重视,最终导致了学生对自身行为失去了基本判断,在打架、斗殴、欺凌等暴力行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2.“欺凌性校园文化”包容性因素
“欺凌性校园文化”的包容性在中职学校是普遍存在的。学生之间“打架斗殴”“言语辱骂”“取笑作弄”在很多老师眼中被认为是学生之间的一种“闹剧”,在发生“被强索要财物”“殴打””等严重性暴力行为时,很多教师又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而学校领导由于惧怕影响学校声誉或者私人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在处理和干预校园欺凌行为时态度暧昧、迟疑不决,甚至避而不谈的观念助长了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这种“包容性”间接给予了“欺凌性校园文化”容身之地。如果一个学校的领导和有权威的教师能够认识到暴力行为的严重性并阐明其制止暴力行为的决心,就能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进而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3.教师教育方式的不当因素
学生在校期间,影响学生行为的主要因素就是教师的教导。面对同学之间的矛盾,如果教师难以在思想上给予学生有效的疏通并让其心悦诚服地接受,不能正确引导学生有效预防矛盾的产生以及未帮助学生掌握处理矛盾的正确方式,最终会导致矛盾演变为校园欺凌事件。另外,教师教育的方式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当教师在教学及班级管理过程中,处理问题的原则性不强、处理结果模棱两可、甚至经常挖苦讽刺、责骂学生以及泄漏学生隐私都会造成校园欺凌行为的产生,进而影响师生关系,甚至引发社会矛盾,严重损害教师形象。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职学校校园欺凌事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以上原因外还有很多,如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媒体过分追踪渲染等。校园欺凌事件不同于一般打架事件,它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前途,也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更关系到一个社会的安定。这一问题已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深思。本文对于中职学校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原因全面而深刻的剖析,对于有效开展反欺凌教育、预防及治理校园欺凌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蔡连玉.“逃离文化”视角下校园欺凌治理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6,(11):24.
[2]屈生宪,李雪屏,陈丽娜,周欢,李卓,郑鹏.简析新形势下校园欺凌行为的特征、成因和对策[J].价值工程,2012,(27).
本文为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2017年度一般资助类课题中职学校校园欺凌问题研究(YZ2017020)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