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人才流动机制研究

2018-12-20 10:12骆欢程冕之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18年13期
关键词:人才流动新常态机制

骆欢 程冕之

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8)7-361-03

摘要 人才是企业的宝贵财富,良好的人才流动机制能使人才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个人成长和企业发展的双赢。在市场经济持续活跃、人才流动日趋频繁的新常态下,企业人才流动机制也在悄然发生改变。本研究通过对新常态下人才流动特征、影响人才流动的因素、应对人才流动的管理对策建议等方面的研究,促进企业人才流动机制的建设和优化,助力企业发展。

关键词 新常态 人才流动 机制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人才市场的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和企业选择人才的方式逐渐市场化:另一方面,人才对于企业的选择也变得多元化。受生存环境、行业发展环境、组织环境、企业氛围、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企业人才流动日趋频繁,已经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常态。人才流动是企业人才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合理的人才流动是企业发展的“推进剂”,能促使人才队伍的盘活和良性发展;反之,不合理的人才流动,则会使企业丧失宝贵的人才资源,最终影响到企业的长足发展。因此,在新常态下,企业亟需建立起一套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流动机制,从而实现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和外部人力资源的良性互动,保持人才队伍的稳定和活力。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新常态下人才流动特征、剖析影响人才流动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人才流动的管理对策建议,以期为探询企业人才流动机制的课题提供建议参考,促进企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二、新常态下人才流动特征

(一)人才流动多样化

根据人才流动的驱动原因,可将人才流动分为主动流动和被动流动。主动流动指的是由员工本人根据个人意愿主导的流动行为,如辞职等,这种流动行为通常是基于员工个人原因,如生活环境改变需要、薪酬待遇提升需要、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等。被动流动指的是员工由于非个人意愿而发生的流动行为,如被劝退、辞退等,这种流动行为通常与员工个人的工作绩效有关系,工作绩效越高,被动流动的可能性越小,工作绩效越差,被动流动的可能性则越大。目前企业人才流动已呈现出明显的多样化特征,特别是被动流动作为企业实现人才优胜劣汰的一种手段,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运用。

(二)人才流动多极化

人才流动的多极化,主要体现在人才流动的岗位类别上。近年来,人才流动现象正在从科研一线岗位向生产一线岗位、管理一线岗位渗透和演化。科研岗位人才由于学历较高、專业性较强,往往具有较高的流动意愿和危机意识,再加上专业领域知识更新速度快,客观上也推动了人才流动,因此,科研岗位的人才流动率始终处于较高水平。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才市场的活跃,生产一线岗位和管理一线岗位也开始出现人才流动现象,人才流动呈现多极化特征,客观上对企业人才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人才流动高学历化

主要指流动人员的学历层次呈现高学历态势,硕士、博士学历人员流动率高,这一点和科研岗位人才流动率偏高原因相通。根据彼得·德鲁克的定义,“知识型人才”指的是“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高学历人才作为“知识型人才”的一种,由于其较强的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追求丰厚物质报酬的能力更强,往往具有较强的流动意愿,同时也拥有较多的工作机会,因此人才流动率也更高。

(四)人才流动常态化

指的是受生存环境、行业发展环境、组织环境、企业氛围、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企业人才流动日趋频繁,且呈现全年分布,高频次的人才流动已经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常态。这种常态一方面体现在企业内人才主动离职率升高;另一方面则体现在企业作为用人主体,通过“主动作为”以淘汰不合格人才的现象已成为一种常态,这种常态促成企业内人才“被动离职率”的提高。“主动离职”和“被动离职”交相并存,人才流动日趋常态化。

(五)人才流动加速化

指人才流动的速率呈现加速态势。一方面,人才流动发生的时间间隔缩短。早期相关研究显示,员工离职高峰期一般发生在入职后五年。但是,目前企业内部员工离职数据显示,员工离职高峰期已经转变为入职后三年内,特别是入职一年以内的新进人员离职率偏高。另一方面,人才流动的加速态势也和劳动力市场的演变存在一定关系。随着劳动关系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督促企业在办理人才流动的手续上更加规范,客观上也加速了人才流动。

三、新常态下影响人才流动的因素

人员流动并非是纯粹的个人决策行为,它的产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面从组织外部因素、组织内部因素、员工个人因素等三个方面对影响人员流动的因素进行分析。

(一)组织外部因素

影响人才流动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生活环境因素、行业(专业)发展环境因素、人才市场环境因素等。生活环境因素诸如房价、教育、医疗、生活设施等,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必然会影响到员工的就业决策。行业(专业)发展环境因素对人才流动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诸如电子、计算机等高新技术行业,产品更新换代飞快的背后,是知识的更新速度。激烈的市场竞争必然伴随着对人才资源的争夺,高速发展的行业环境客观上加速了人才流动。人才市场环境因素主要指人力资源的供求情况,对于部分人才供不应求的岗位,人才流动的可能性和风险大大增加。

(二)组织内部因素

影响人才流动的组织内部因素,主要包括组织环境因素和企业薪酬福利因素。组织环境因素方面,如工作环境、工作条件、企业规章制度、企业文化氛围等,都有可能让员工产生“不适感”,从而诱发人才流动。企业薪酬福利因素是常见的影响人才流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所支付薪酬的市场竞争力如何,直接影响着人才流动的意愿。企业薪酬体系在员工看来是否科学、公平,也会影响就业决策。根据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双因素理论,只有激励因素会让员工感到满意,保健因素只能消除员工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企业应该尽可能为员工创造优厚的薪酬福利,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再优厚的薪酬福利也是不能完全满足员工的,薪酬福利是一种保健因素,尽管它的存在不能起到充分激励员工的作用,但是一旦出现任何让员工感到缺乏安全感的薪酬福利变化,就很有可能会引发人才流动。

(三)员工个人因素

研究表明,员工职业发展情况会显著影响人才流动。当员工在现有岗位上的职业能力发展情况和职业目标进展较差时,由于离职的隐性成本较低,员工的离职倾向会比较高。同时,员工感知到职业发展机会的大小,也会影响到人才流动的意愿。

员工个人因素如家庭因素、身体因素等,也会对人才流动产生直接影响。拥有一份稳定和谐的家庭关系和一个健康的体魄,无疑都是工作的前提。

四、新常态下应对人才流动的管理对策建议

(一)建立稳定可控的人才流动风险控制机制

人才流动风险一定程度上是可控的,因此,应建立稳定可控的人才流动风险控制机制,尽可能维持人才队伍的稳定。人才流动风险控制可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事前控制上,应建立人才流失预警机制,特别是对核心人才的离职动向及早识别,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予以改进,降低人才流失率。事中控制上,应规范各项人员进出、调配手续的办理,尽可能规避劳动关系风险。事后控制上,应举一反三,认真分析总结人才流动规律,不断完善企业相关规章制度和管理流程,将人才流动控制在合理、有序的范围中。

(二)建立与市场匹配的薪酬水平和科学分配模式

对内具有公平性和激励性,对外具有竞争性,是衡量企业薪酬制度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准。企业薪酬福利因素是常见的影响人才流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所支付薪酬的市场竞争力如何,直接影响着人才流动的意愿。因此,必须建立与市场匹配的薪酬水平和科學分配模式,才能有效应对人才流动。应积极探索不同薪酬分配模式的可行性,结合员工绩效管理,充分发挥薪酬分配的激励效果,提高企业竞争力。

(三)推进人才队伍的精细化管理

人才队伍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实施人才队伍的精细化管理,才能稳定人才、留住人才。精细化管理理念是一种管理文化,它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改变以往较为粗放的管理模式,注重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和个性化。实施人才队伍的精细化管理,就是要促进人才管理相关制度和流程的规范化,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就是要强化人才引进、培养、考核的过程管理,关注人才管理细节;就是要根据不同学历、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岗位、不同职务层级的职工特点,制定分层分类的人才管理政策,避免“一刀切”。实施人才队伍的精细化管理,是企业以人为本的体现,能帮助企业营造更好的人才培养环境,加快和促进人才成长,降低核心人才流失率。

(四)优化企业管理制度

随着人才流动日趋频繁,企业必须建立一套功能完善、保障有力的企业管理制度,如薪酬与职位晋升制度、考核评价制度、员工轮岗制度等,才能有效应对新常态下人才流动现状。不断优化薪酬与职位晋升制度,为员工提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福利待遇,拓宽员工职位晋升通道,充分调动员工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提高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完善员工绩效考核评价制度,不断优化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正确评价员工绩效,激发员工潜能;完善员工轮岗制度,为员工提供多样化、丰富化的工作机会,进一步拓宽企业内部人才流动通道,降低人才流失风险。

(五)拓宽企业内部人才流动通道

人才内部流动机制的建立,有助于激发人才潜质,帮助企业留住核心人才,降低人才流失,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益。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企业应根据人才特点,建立健全人才内部流动机制,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有序、健康流动,实现人才资源集约化配置,最大限度提升人力资源效能。根据人才流向,企业内部人才流动可分为内部纵向流动和内部横向流动。纵向流动上,应进一步拓宽员工职业生涯发展通道,为员工搭建更加广阔的晋升舞台,不断完善员工考核机制和退出机制,真正实现人才的“能上能下”。横向流动上,当内部岗位出现空缺时,可以采取各种形式优先在内部发布岗位招聘信息,部分岗位根据需要可以设置为仅面向内部招聘,为员工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工作机会。建立企业内部员工转岗制度,将员工转岗流程通过制度固化下来,帮助员工克服以往在转岗申请过程中需要面对的“心理关”、“面子关”、“人情关”,打破内部人才流动壁垒,实现内部人才流动的制度化、体系化管理。

(六)建立更具人文关怀的企业环境

员工的需求是个性化、多层次、多维度的。员工作为企业价值的创造者,不仅是经济人,更是社会人,具有各种社会需求,企业人文关怀正是员工社会需求的一种。加强企业人文关怀,关注员工精神生活,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充分激发员工潜能。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出发,在员工生存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的基本前提下,下一步需要关注的就是员工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从满足员工社交需求出发,通过各种举措关心员工、服务员工,让员工感受到关爱和温暖;从满足员工尊重需求出发,肯定员工的价值,尊重不同员工的个体差异,为员工搭建展现自我的舞台;从满足员工自我实现需求出发,搭建各类创新平台,激发员工潜能,帮助员工实现全面发展。极具人文关怀的企业环境,能有效降低人才流失,树立企业良好雇主形象。

(七)运用法律知识合理应对劳动关系风险

员工入职、离职手续办理是人才流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必须充分运用法律知识,合理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劳动关系风险,才能维护企业利益不受损失,同时也是对员工的负责。在员工入职手续办理过程中,应充分把好入职关,规避用工风险:提前安排好员工入职体检,排除存在职业禁忌疾病的可能性;做好员工政治审查和背景调查,确保员工与上家单位的劳动关系已经终止,并且未负有竞业禁止义务;根据国家劳动法律法规规定,及时和员工签订有效劳动合同,明确试用期期限和考核标准等。在员工离职手续办理过程中,应根据劳动法律法规规定,正确结算工资、经济补偿金、赔偿金等;规范离职手续办理流程,确保离职清退手续办理文件、离职协议文件的签署完整性:及时办理人事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手续:对于负有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保守义务的员工,及时签署保密协议和竞业限制协议,并按照相关法律规定严格进行脱密期管理,保障企业利益。

猜你喜欢
人才流动新常态机制
教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建议
进入“体制内”的政策壁垒有哪些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