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晶
摘要:快乐是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我们的生活需要快乐,我们的工作也需要快乐,同样,我们课堂上的学生也需要快乐,也需要快乐的学习。因为快乐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愉悦的情感,也给我们的课堂带来成功高效,让师生体会到了一种工作、学习之外的超脱和成就。
关键词:快乐 教学 情境教育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创设贴切学生生活的情境,会使学生在参与学习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好地理解数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创设情境时要充分体现趣味性,体现数学的魅力,来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
一、创设悬念式情境,使学生在“奇”中“问”。
针对小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制造悬念,来诱发学生想揭秘的问题意识。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随便说出一个数(不管是几位数),教师马上就可以判断出这个数是不是可以被3整除,这样几个回合,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老师不用计算就能马上判断出来呢?老师又有什么绝招呢?学生们就会带着追求知识的渴望和疑问,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对新知的探求中。
二、创设冲突式情境,使学生在“悱”中“问”。
“思维是以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认知的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失衡——再平衡”的反复渐进过程。在新课引入时,教师应从学生认知结构出发,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考那些与已有的知识所不同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心理上形成认知冲突,从而打破原有心理平衡,造成“憤”“悱”的心理状态,产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如:在教学圆柱体体积计算时,可以设计这样一系列矛盾冲突:要求圆柱体容器里的水的体积该怎么办?学生会回答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再测量。教师接着问:要求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呢?学生会说把橡皮泥捏成长方体再求。如果要求圆柱体铁块的体积呢?要求商场门口的圆柱体柱子的体积呢?这样学生就被推入更深的疑问中。这种由浅入深不断施问的情境,把学生带入主动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强烈愿望。
三、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趣”中“思”。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正是数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抽象、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走出金字塔,走向生活,使数学生活化。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情境:有两个人合伙做生意,一个人开始拿出3万元,一个人拿出2万元办公司,一年后,公司获利10万元,请同学们帮帮他们,怎么分他们才能觉得公平合理呢?这种与学生密切相联的生活事例,对学生而言,有着一种强烈的亲和力,一下子就拉进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使他们非常积极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思考中。
总之,情境教学法具有重要的教学优势,可以改变以往枯燥而机械的数学学习,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加主动,更加有效。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加强实践与探索,以实现情境教学的有效实施,使之更好地为数学教学服务,推进教学改革进程,实现数学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1]王文静. 基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
[2]李吉林与情境教育[M]. 人民教育出版社 , 马樟根主编,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