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高华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小学教育。小学数学在小学教育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在教学中通过建立有效的问题情境,能够让小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尤其是对于学习能力较薄弱的学生,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提升学习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
小学生年龄较小,在思考问题方面正处于成长阶段,小学数学涉及内容广泛,一些抽象的问题對于小学生来说在理解上存在难度。针对此情况,如何在良好心态下提升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已成为相关学者需要解决的问题。面对他们强烈的好奇心,通过提问题的方式能够使小学生更加专注,这也成为目前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
一、问题情境创设原则
(一)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就要通过教师的正确指引,并结合小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与知识,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让他们认识到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乐趣。如果问题超出了小学生所能认知的范围,会对解决问题造成一定困难,使学生们在学习中情绪低落,降低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就不能发挥出课堂教学的效果。所以,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能够匹配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并以此为基础对教学进行设计,提升小学生发展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最多的就是情境教学方法,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所以,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能够符合他们的心理发展,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环节与问题,激发小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其能够全面参与到课堂学习全过程中,享受学习所带来的乐趣。通过对问题的探索,为高效、愉悦的学习方式打下坚实基础。
二、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
(一)联系生活穿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知识大部分来自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与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教师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小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中的乐趣。在进行问题情境设计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认识基础,提出的问题要在他们能够通过思考解决的范围内,这样能够培养他们的学习自信,让课堂学习更具实效性。
例如在《小数的性质》这节数学课上,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超市陈列的商品都有标定的价格,水杯1.00元,纸巾每包0.50元,冰淇淋3.00元。谁知道这些数字所代表的意思?”在实际生活中,同学们也能够看到这种情况,但却没能仔细观察,所以没有认真思考过。通过教师的提问,同学们会对其进行认真思考,进而保证了学习效果。将数学知识与生活进行关联,可让学生明确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用性,可让学生们学以致用,对提高他们的数学素质有较大帮助。
(二)设计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所以他们更加热衷于听故事,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喜好,创设出相关的故事情境,将问题融入到故事当中,培养小学生的思考能力。当他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会全身心投入其中,能够主动对其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并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对培养小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力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进故事问题情境创设时,教师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需求,以情感认知的态度为基础,设计的内容要能够使他们充满兴趣,从而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高质量的课堂较学。
例如在《两位数乘法》这节数学课上,教师可对学生们以讲故事的形式提出问题,并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小蝌蚪在找妈妈的途中历经磨难,需要同学们帮助小蝌蚪顺利的找到妈妈。在寻亲的过程中,小蝌蚪碰到了乌龟爷爷,只有小蝌蚪答对了乌龟爷爷提出的问题,就会告诉它妈妈在哪里。”在这时,教师可将计算题书写在黑板上,如20×3;45×2;21×5。之后教师可通过启发让同学们进行思考:“要想小蝌蚪找到妈妈的下落,就需要同学们的帮忙,大家谁有好办法?”经过故事的渲染,同学们对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非常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很快得出答案,有效的提高了课堂学习效果。
(三)通过实践创设问题情境
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问题情境创设的过程中,通过实践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在实际创设中,小学生会对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通过手脑的协调,能够提升小学生的思维与操作能力。在如此欢快的学习环境中,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起思考,从而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例如在《正方形与长方形》这节数学课上,教师可让学生们挑出相似形状的教具,让同学们通过观察找出二者各自的特点。在同学们对其有了初步认识后,教师可将班级同学划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操作,自己动手制作图形。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可提出相关问题:“如何将一个长方形做成正方形呢?”通过教师的指引,会增加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习质量得到了保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提高教学效果,这也是目前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与学习情况,在保证学习效果的同时,使教师与学生得到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