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论创新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

2018-12-19 11:20陈勇
青年与社会 2018年27期
关键词:习近平马克思主义特色

摘 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立在一系列创新理论之上,包括新时代历史方位、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义本质、新时代治国理政基本方略等,这些创新理论充分体现出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继承性和发展性。从理论创新的角度来分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创新;理论基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闪耀理性光辉的鲜活体现,这一思想创立于一系列理论创新之上,从理论创新的角度考察其形成的理论基础,有利于更好地彰显其科学性和创新性,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四个自信”。

“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共同形成一个完备的体系。“八个明确”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画像”,从八个方面描绘了我们要坚持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画卷。“十四个坚持”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是全面准确贯彻落实“八个明确”的行动纲领。围绕“八个明确”提出的发展目标,从十四个方面提出了发展路径,绘制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蓝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这一表述明确指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邓小平为这项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两代中央领导集体为这项工程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继续推动这项工程,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厦巍然屹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这项宏大工程在理论上的延续。新时代历史方位、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义本质、新时代治国理政基本方略等主要创新理论,无不体现着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继承与发展。

一、关于新时代历史方位的创新理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历史阶段理论

对新时代历史方位的重大政治判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性的重要体现。新时代历史方位内涵丰富。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坐标。当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形势都已经发生而且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新情况、新问题正在不断出现。新时代,正是要在这样的局势下,适应新变化、直面新问题,继续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新辉煌的全新时代。二是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时代要求。要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我们还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障碍,要求我们凭借着百折不挠的信念、永不退缩的勇气,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为实现宏伟目标而不懈奋斗。三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目标。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英雄,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推动发展更要依靠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大众的向往,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目标,它生动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要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时代目标,需要我们每一位共产党员始终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梦想。“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寥寥三十六个字,却字字直抵民心,字字催人奮进,这既是中国共产党人向着伟大目标奋勇前进的宣言,也是党对广大人民的激励和鼓舞。我们坚信,在党的领导下,全体中国人民必将汇聚磅礴之力,迎来民族复兴的曙光。五是为人类进步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使命。中国梦,不只属于中华民族,也属于整个世界。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伟大成就,已经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为世界其他苦苦寻求发展之路的国家提供了借鉴。中国共产党倡导并积极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必将在世界发展进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人类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时代历史方位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中国发展实际,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做出的科学的判断。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这就是社会主义,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是客观规律所决定的社会发展必经阶段。毛泽东又将这一时期概括为两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以此为依据,邓小平提出了“初级阶段”的概念,这一提法首次出现于《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他在南方谈话中再次强调,“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而且这个阶段会有一个很长的时间周期,社会主义事业任重道远,将是一个长期性的历史过程。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各项事业获得长足发展和巨大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十九大做出了新时代历史方位的重大判断,但同时也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不可逾越性。新时代,并不意味着我们超越了初级阶段,新时代历史方位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深化和创新。

二、关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创新理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创新理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矛盾有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之分,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的发展,因此,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关键在于找准并解决主要矛盾。对此,毛泽东强调,“不能把过程中所有的矛盾平均看待,必须把它们区别为主要的和次要的两类,着重于捉住主要的矛盾”。

矛盾是客观存在的,而认识又具有主观色彩,因而对主要矛盾的认识还需要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不断认识和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程。大革命时期,军阀林立、混战不休、民不聊生,人民大众与军阀统治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为结束混乱局面,顺应人民意愿,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共同组织进行了北伐战争。北伐战争在军事上很快打垮了北洋军阀,但是由于蒋、汪集团的叛变,中国实际上又进入了国民党新军阀统治的时代。因而,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政权成为矛盾焦点,中国共产党人意识到“枪杆子”的重要性,在毛泽东“枪杆子里面出政权”重要论断的指引下,与国民党展开了坚决的武装斗争。在抗战时期,主要矛盾变成了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作为最广大人民利益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努力促成了全民族共同抗战的良好局面,通过十四年的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胜利。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迅速走上了独裁统治的反动道路,公然发动全面内战,社会主要矛盾又转化为广大人民与国民党反动统治之间的矛盾,我们党带领广大人民与国民党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建国后,我们党由“打江山”走向“坐江山”,主要任务也就由革命转变为建设。要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就要解决好两条道路的矛盾,因而社会主义改造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任务。这个任务完成后,党的八大对主要矛盾做出判断,应该说,这个判断是对当时客观国情正确的认识,但是后来在方向上发生了偏离,受到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很长一段时期都将阶级矛盾视为社会主要矛盾。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十一届六中全会总结和提炼了八大对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认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之后一直到党的十八大都使用了这个提法。十八大之后,短短五年,经过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各项事业突飞猛进,再创辉煌,成就有目共睹,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的论断,这一论断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际的科学判断。

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创新理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习近平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表述出现在“八个明确”第二条的重要位置,是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创新成果。《共產党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从这个论述可以看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在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认识指导实践,实践决定认识。党领导人民进行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也是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不断升华的过程。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中国由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在这个时期,公有化程度被视为社会主义的标志,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社会主义本质的外在体现。随着改革开放重大部署的全面实施,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也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改革开放的目的在于发展,那么,我们要发展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如果对这个问题不能正确认识,就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陷入迷茫。邓小平对这个问题给出了答案,这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江泽民提出,不仅要注重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更要注重提高人民素质,这个素质就是指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必然要求。习近平认为以人民为中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从一个新的高度发展和丰富了社会主义本质论。

四、关于新时代治国理政方略的创新理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

怎样治理一个现代社会主义国家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没有现成的、可资借鉴的固定模式,甚至马克思、恩格斯也都没能给出具体回答,这是由于他们“没有遇到全面治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原理很多是预测性的”。“十四个坚持”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

“十四个坚持”中,前三条,即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坚持全面深化改革,这三条是总要求,是适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各个领域、各项工作的“总方略”。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就是要在各项工作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机制,确保党始终处于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在各项工作中,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创造历史的重要作用,让人民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将改革创新思维运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中去,不断破除阻碍发展的旧观念,确立引领发展的新理念,充分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十四个坚持”中,后十一条,是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领域提出的“分方略”,分别针对经济社会建设各领域及党的自身建设、国际关系、祖国统一、军队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提出了具体的发展方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更为直接的指导性意义。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4.

[3]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116.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322.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6]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373.

[7]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4:91.

作者简介:陈勇(1978.02- ),男,汉族,四川简阳人,硕士研究生,中共内江市委党校基础理论教研室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猜你喜欢
习近平马克思主义特色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完美的特色党建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