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实现思想和感情的表现与交流必不可少的听觉艺术。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虽然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音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艺术,但我认为,人们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借助通感,也可能引起视觉意象。于是,我借助微录仪和PAD等信息技术工具設计了一堂《音乐与线条》的音乐课,尝试探索视觉与音乐的关系。
信息技术支撑下的音乐课堂情景再现
在新授环节,我播放了大提琴演奏的《天鹅》主旋律,先让学生感受旋律特点并鼓励他们在纸上大胆地画出自己心中的感觉。有的学生说音乐很舒缓,让人感觉很温柔,所以用平缓的波浪线表现;有的说听起来有螺旋的感觉,所以用螺旋线;还有的说这段音乐让人感觉很舒服,想起了天空的云朵……接着我又让学生欣赏不同风格的《小狗圆舞曲》主旋律,学生有的画螺旋线,有的画锯齿线,因为他们觉得旋律速度很快、很疯狂。再接着,我走到学生中间,利用微录仪将他们的作品一一展示,并让他们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画。
接下来的环节,我将学生分为4个小组,每组听不同的乐曲,学生每人一部PAD,认真听下载好的一首乐曲,听完后,在纸上画出自己的感受,然后将每组学生的作品用微录仪拍照进行对比展示,学生通过对比得出结论:相同的音乐不同的人听,会有不同的感受。
信息技术与音乐课深度融合的思考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水平有限,很多音乐知识又非常抽象,因此需要教师使用多样化的、具体的、形象的教学情境和手段来进行引导,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促进其对抽象的音乐知识的内化和感悟。在本节课中,我使用了微录仪和PAD这两种设备。微录仪不仅可以录制微课,还可以在课堂中实时展示、跟进学生的学习情况。这节课我使用得比较多的是对比教学功能,首先将学生作品与音乐一起在大屏幕上显示,让学生边听音乐边看展示作品中的旋律线,感受音乐旋律的走向。然后走到学生中间,利用微录仪可移动的特性,将其从以教师展示为主的教具,变为了学生小组活动、研究过程中展示成果的学具。
另外,因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有差异,所以需要聆听音乐的遍数也不同。我为每个学生准备了一部PAD,将不同的音乐分组下载到PAD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聆听,最大限度地实现了“面向所有学生多层次教学”。
结语
这节音乐课,我冲破了“音乐只能听不能看”的固有思路,让学生明白,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情感,不只是单纯的听觉感受,也可以是整体的视听感受。总之,作为教师,一定要走进学生的内心,针对学生实际设计教案,让课堂真正为学生服务,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