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众瞩目的“两会”终于召开了。诸多重大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话题在此后的几天将全面展开讨论。
今年的“两会”, 汽车行业该怎么看是个关键。诸如新能源,智能技术、共享经济、市场环境等等话题、议题势必和往年一样,也定会成为“两会”热议的汽车话题。这些方面,行业的确需要重视。但是这还远远不够。今年很特殊。去年下半年党的十九大确定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到2050年分两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家诸多顶层设计已经陆续出台,特别是涉及到经济领域的指导方向已经明确。
今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鹤,在达沃斯论坛上表示,实现2020年和2050年的宏伟目标的关键首先是要实施好“个总要求”。这就是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今后几年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结构政策、改革政策、社会政策都将围绕这个总要求展开。
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正处于从人均收入8000多美元向1万美元,进而向更高水平迈进的历史阶段。在这种情况下,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内涵,就是从总量扩张向结构优化转变,就是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
中央的这个要求,恰恰与汽车行业近几年悄然发生的巨大变化对上了口。近年来,虽然中国汽车行业總产销量依然处于世界第的水平,依然保持了增长势头,但是,已经从当年的高速增长,从百分之二十几、十几,降低到今年预测的3%左右。很显然,汽车行业追求速度的时代已经过去。产业发展的未来势必要向追求质量、追求效益转变。
刘鹤指出,这种变化是要在开放状态下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为诸多新产业的发展创造巨大的空间,比如与消费升级相关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与新型城市化相关的节能建筑、智能交通,新能源等诸多绿色低碳产业,这些不仅为中国,而且为全球企业创造着新机会。
联系到汽车行业,我们不难发现,共享经济、新能源、智能利技被广泛重视和应用,正是这个趋势的表现。但是,仅仅联系到此,并不能解决传统汽车产业所面临的竞争加剧、增速降低、成本提高等方面的困难。行业内每家具体的企业不得不考虑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如何才能活下去。
我们注意到,去年开始,行业里有些企业为了破局,激活企业生命力,提高竞争力,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如汽;有的企业为了提高效率、提高经营质量,进行了大规模的收缩如东风;还有的企业,则为了扩展新的发展空间,积极融入国际汽车领域,并购参股国际车企,如吉利等等。这种种表现说明,汽车行业为了适应发展新形势的变化,已经自觉地开始了从追求速度、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追求效率转变。
这个变化,与中央对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的判断不谋而合。数据显示,当前,中国经济内需稳步扩大,中国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88%,比5年前提高了近4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0%,比5年前提高了5个多百分点。过去5年,又有8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市民,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52%,比五年前提高了近6个百分点。同时能耗强度已经下降23.9%。
有分析认为,这些变化与经济转型有着很大联系。这些变化所带来的成果,对汽车行业意义深远。
但是,我们同时也发现,汽车行业并不是所有企业都意识到压力,意识到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些企业的日子可能还没有那么难,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可能还不那么尖锐,企业领导人的眼光可能还局限在眼前城地的得失。特别是,当前世界汽车产业正处在发展的十字路口,汽车已经从个交通工具、逐步向出行解决方案,向移动平台转变。科技的进步已经逐步描绘出了未来汽车的蓝图。很多业界人士预测,未来世界汽车格局也将会发生巨变,用惨烈形容并不为过。
中央提出的经济发展转变的总要求,非常及时,非常必要。需要全行业给予高度重视。为了推进这转变深化推进供给侧改革变得至关重要。
在中央的经济顶层设计中,推进供给侧改革是“条主线”。通过改革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阶段性重点是“三去一降补”,就是在生产过剩的领域“去产能”。目前从全国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16年以来,中国已减少钢铁产能超过1.15亿吨,取缔1.4亿吨“地条钢”产能,减少煤炭产能超过5亿吨。对于汽车产业而言,产能过剩似乎是年年说,年年被出人预料的高速发展所“平衡”。但当前,增幅放缓的大背景下,低效产能问题已经摆在了面前。
当前,汽车行业存在个怪圈。一方面部分公告内企业经营不善,产能开工不足,却无法退出,很难消减:另方面,行业外投资冲动几十年如一日,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热潮起来之后,在资本的推动下,更是出现了大规模的投资浪潮。原来的减不下去,新来的又疯狂建厂。供给侧改革在汽车行业呈现出非常奇怪的现象。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有专家预测,中国汽车市场的最大新车容量是4000万辆,2017年总销量接近3000万辆左右。传统汽车制造业今后几年将会接近临界点。这几年将是最后的机会。
另一个层面来看,我们又不能简单地认为汽车行业产能过剩,就要简单地削减,控制。如何将传统产能,转变为创新产能,转变为新能源智能科技的产能,这可能是汽车行业需要重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