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传统的专业课程结构,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的现代企业的需要,导致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最终影响学校的发展。本文对职校《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学生学习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机械基础》的教学改革方案。
关键词:职業院校;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方法
《机械基础》是机械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是学好专业课和生产实习课的关键。由于课程涉及面广,知识点多;而近年来高职生源素质普遍下降,文化基础知识较差,又缺乏机械方面的感性认识,学习难度较大。因此,有必要对职业院校的《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一、本课程传统教学中的问题
1、教材脱离实际
职业院校所采用的教材,内容仍与本科院校一样以讲授纯理论知识为主,缺少实践、实训的实际操作内容,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涉及的不多。很难体现和反映职业教育的特点。
2、教学方法落后
职业院校采用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和探索性,这样既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教学要求脱节
就业市场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要求是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员和技术操作人员。但教学大纲的要求,更注重学生逻辑思维和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理论能力强动手能力差,难以达到企业对技工的要求。
4、考核方式不科学
每学期主要通过期末试卷成绩作为学生掌握知识程度和技能高低的评价,考试内容过分依附于教材、考试命题简单标准化、考试方式单一等弊端,重结果轻过程,偏离了人才培养的方向。
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学习缺乏自信
生源的特殊性造成学生的文化基础和学习能力差异性较大,潜意识中产生自卑和压抑。然而《机械基础》课程中的很多公式、原理的推导是以中学知识为基础,学生往往会对《机械基础》的学习感到力不从心,缺乏自信心。
2、学习目标不明确
许多学生就读高职,并不是因为自身渴望学习,而是无可奈何或出于应付家长的要求。他们对所学的专业并不了解,从而使学生的主导需求与学习本身有矛盾,学生的主导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发生主导需求转移形成厌学。
3、缺乏高效的学习方法
《机械基础》课程难度较大、理论性强,所以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及迁移能力。而不少生知识面窄,抽象思维能力弱,不善于分析与归纳,又没有从初中生的角色中转换过来,他们比较适应初中时的被动学习,思想上完全依靠老师的监督。缺乏自我管理,自学的能力,没有富有成效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低下。
三、本课程改革的方案
1、教学内容的改革
针对职业院校教育目标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因此对高职学生应因材施教,教材内容可适当增减。应淡化设计,着重于类型、选择与应用。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科技不断发展的现实,要注重培养他们查阅、应用资料的能力及把各类方法灵活应用的实际能力。强调《机械基础》课程与生产一线实际应用技术的紧密联系,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重新编排所授内容的顺序、详略,重新确定重点。
2、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
2.1 学习目标合理
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发展特点,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引导学生设立准确合理的学习目标。该课程的学习目标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培养懂得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岗位所需要的生产操作和组织能力、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2.2 加强实践教学
职业教育特别强调课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也要加强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摒弃验证性的实验,增加应用型实验。让学生有一个强化的认知过程.弥补了他们实践经验的不足,为本课程的学习打下实践基础。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实习,通过这些实训不仅能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还能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学生形成工程意识和职业能力也会起到重要作用。
2.3采用项目化教学方法
项目化教学是将理论课与实训课有机地结合起来,围绕项目组织展开教学和实践,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完成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以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的实施多采用小组工作的方式,小组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载体、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
3、考核方式的改革
职业院校教育目标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单独的书面考试考核不了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有必要将传统的期末考试改变为职业素养考核、实验考核、期末考试三合一的方式。职业素养考核教学过程的考试;实验考核主要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评价;期末考试重点检验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记忆、理解、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队伍的改革
建立高素质的课程教师团队。要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必然要有高素质的课程团队。整个课程团队的教师可通过到企业锻炼、校内外培训、国内外培训,学历培养、团队学习,提高教学水平和课程开发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董杰,封育新,耿磊.新时期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模式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2017(10):17.
[2]李华.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36):66-67.
[3]黄亚宇.以赛促教:信息化教学大赛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作用[J].机械职业教育,2017(7):8-10.
作者简介
沈海涛:本科 讲师,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机电类教育
(作者单位: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