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体系的时代特征与演化路径研究

2018-12-17 07:52吴越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时代特征高校图书馆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学科体系;时代特征;演化路径

摘要:文章介绍了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体系的形成与研究内容,指出了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体系具有开放、成长与动态的时代特征,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学科体系的演化路径,旨在为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中圖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8)10-0063-03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要求学科馆员深入用户的科研或教学活动中,为用户的研究和工作提供针对性较强的信息服务,这是图书馆创新精神和个性化服务特征的具体体现。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我国高校图书馆无论是服务方式、内容还是资源结构都发生了变化,为了推动高校图书馆工作价值目标的实现,笔者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体系的时代特征与演化路径进行了研究。

1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体系的形成、定位与研究内容1.1图书馆学科体系的形成

图书馆学最早起源于德国,是以研究图书馆活动为主体的学科,随着各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图书馆学得到不断丰富与拓展。至20世纪末期,图书馆学的发展日益繁盛,相关的研究与著作增多,图书馆学也从独立的学科发展为涵盖多个分支的学科群组[1]。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图书馆学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建立更为完善的学科体系。1992年,我国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学科分类与代码》将图书馆学列为图情学下面的二级学科,并列出图书馆管理学、分类学、社会学、编目学等与之相关的分支学科。1995年,周文骏编写的《图书馆学》将当代图书馆学分为理论、实用与专门学三大类。当前图书馆学的分支学科日益增多,我国学者在借鉴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与之相关的知识体系统称为图书馆学科体系。

1.2图书馆学科体系的定位

21世纪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改变了图书馆的资源结构与服务功能[2]。计算机与移动通信技术的结合,丰富了信息传播途径,图书馆传统的信息垄断地位一去不复返,图书馆学的研究范畴、方法与对象逐步得到拓展,不同学者从多个角度对图书馆学进行定位,也出现了一些争论。部分学者将其纳入信息科学中,指出图书馆在信息存储、传播方面的作用;部分学者将其纳入情报学范畴,强调图书馆的情报服务价值。从技术层面看,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图书馆的功能逐步与其他部门融合,不同机构的边界被打破,功能也难以区分[3],对图书馆学科体系的定位更加复杂。因此,学术界不仅需要从学术、服务等角度考虑图书馆的学科定位,还需要充分考虑教育、社会价值等维度,才能让图书馆学科体系更为立体。

1.3图书馆学科体系的研究内容

作为图书馆学一系列知识元素的整合,高校图书馆学科体系大致可分为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两部分。这两部分各有侧重,相互联系,形成了宏大的图书馆学科理论体系(见图1)。其中基础理论体系侧

重讲解理论知识,并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深入分析图书馆学科的发展规律,介绍了图书馆学的基本原理、发展历程,从社会发展、服务功能、学科性质等维度,阐释了图书馆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揭示了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应用理论体系主要研究图书馆与社会各领域的交互,并对图书馆自身的发展轨迹进行了阐释,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图书馆建设实践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针对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进行探讨,寻求图书馆问题解决的途径,旨在从图书馆社会价值层面解决图书馆事业进程中的现实问题,并给出图书馆学的发展方向。

2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体系的时代特征

移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信息环境,改变了社会信息服务格局。先进技术作用的发挥,迫切要求学术界重新审视图书馆学的社会价值,正视图书馆学科体系呈现的时代特征,以便为学科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依据。

2.1开放性特征

高校图书馆学科体系的开放性特征,一方面表现为研究方法开放,即摆脱了实用主义方法论,不再将功效作为唯一评价标准,而是进入理论知识体系阶段,逐步汲取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与经验,形成了基本的哲学方法体系。这种开放的研究方法,促进了图书馆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4]。另一方面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开放,不再将眼光局限在图书馆管理上,而是向与图书馆学相关的要素、知识、信息等方面演进,形成了多样化的研究内容。此外,哲学思想的开放性,为图书馆学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研究者不再将实用性作为唯一的目标,而是根据图书馆发展历程与社会服务经验,从形而上学的角度研究服务价值与教育功能等内容,将割裂的经验与理论结合起来。

2.2成长性特征

吴越: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体系的时代特征与演化路径研究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学开放的研究范式,使基于经验知识的研究日渐式微,学术界通过借鉴国外经验形成全新的研究范式,以解决学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然而从近代研究历程来看,学者对图书馆学的研究尚处于理论知识阶段,不同的学者秉持不同的观点,形成了多样化的学科体系拓扑结构,也提出了多种学科理论,在研究标准与规则方面并没有达成统一。高校图书馆学的发展尚处于成长阶段,研究者基于个人经验的分析判断以及先进信息技术的推动,可以促进学术理论创新,以自由的学术氛围拓展图书馆学研究领域。然而,图书馆学科体系的成长性特征,也表明它还无法担负成熟学科的发展重任,还需要在汲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加以逐步完善。

2.3动态性特征

作为以图书馆学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体系,图书馆的一系列活动与社会环境关系密切,社会活动、信息技术、知识传播途径的变化都会给图书馆带来影响。高校图书馆要适应新变化,势必需要改变对应的构成要素,这也促使其学科体系的逐步更新,反映了图书馆学科体系的动态性特征[5]。例如,学术界对图书馆学研究逻辑起点的解释,经历了要素说、规律说、信息资源说等多个阶段,这些阐释从局部到整体,根据环境的变化,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图书馆学的研究目的。不同的研究者由于受到学术背景、观察视角等因素的制约,对图书馆学的认知也存在差异,不同研究内容的重叠和不同观点的交融,使关于图书馆学的研究成果丰富多彩,也反映了图书馆学科体系是动态变化着的。

3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体系的演化路径

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体系的发展,随着研究者思想认识的深入与社会环境的变化,经历了三次大的嬗变,反映了不同时期图书馆学的主流思想,也是人们对图书馆学从局部到整体、从表层到本质的认识过程。

3.1以图书馆工作为基础的学科体系

高校图书馆学的早期发展阶段,其学科体系内容的构建多以图书馆工作为中心,围绕内部各项活动展开。1807年,祖施雷廷格根据多年的图书馆工作经验总结,首次提出“图书馆学”的概念。我国对图书馆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杨昭悊在《图书馆学》中提出:国外图书馆学著作理论较少,只能作为参考,主张编著、推广符合中国实际的图书馆学知识。1929年,陶述先在《图书馆广告学》中提出:图书馆具备馆员、读者与文献三要素,认为图书馆学科体系应该建立在三要素上。这个时期属于图书馆学科体系建设的初创期,与之相关的经验、理论与实践知识不足,尚未形成完善的学科体系架构。

3.2以图书馆事业为基础的学科体系

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改变了图书馆的研究与服务环境。美国率先在图书馆学研究中加入了与计算机相关的内容,我国学者也更加关注时代变化,对图书馆学体系的建设开始借鉴多元化的逻辑划分方法,促进了图书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融。1983年,周文骏在《概论图书馆学》中提出图书馆学的三分内容体系。1988年,黄宗忠在《图书馆学导论》中介绍了图书馆学科体系的构成要素,即理论、经验与结构要素。他认为图书馆学科体系是一定数量知识元素构成的,复杂动态的多层次结构具有发展性与客观性。这个时期的图书馆学研究已经从技术方法层面上升至理论科学层面,理论与实践逐渐融为一体。

3.3以信息与知识为基础的学科体系

21世纪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社会信息环境,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虚拟在线服务代替了到馆服务,更多的图书馆用户依赖于移动智能设备,这就使传统的建立在实体馆基础上的图书馆学科体系逐渐失去了发展的基础。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提高了信息传播效率,也凸显了知识与信息的重要性。在这个大背景下,图书馆学科体系的变革成为必然。韩松涛将图书馆学科体系解构为“环境”与“资源”两部分,从图书馆应用视角构建了学科体系(见图2)。他认为图书馆服务分为资源、整合与服务三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涉及资源采集、用户咨询与反馈等环节。而环境既包括以馆舍、硬件设备为主体的硬环境,也包括空间布置、气氛营造等软环境。

图2基于应用视角的高校图书馆学科体系

4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体系的未来发展方向研究

高校图书馆学科体系萌芽、发展、繁盛的根本动力,就是满足社会需求。可以预见,在未来以智能化技术与知识为主宰的时代,图书馆依然是人们汲取知识的重要场所。而面对广大社会用户的不竭需求,高校图书馆学科体系将继续延伸分化,呈现多领域融合、层次拓展的发展趋势。

4.1延伸分化

随着对高校图书馆学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发现每一门学科都是可以进行再分化的,即图书馆学包含的二级分支学科也可以通过“裂变”的方式,根据社会需求与研究方向的差异,分化出全新的学科,这就形成了图书馆学科体系的分支树。以图书馆发展史为例,其初始阶段将图书馆与对应时期的社会因素作为研究对象,但在20世纪中叶出现明显的分化,变为从研究内容方面进行再分类。此后研究者又从时间、地域等角度,对图书馆史进行细分,按照国别、时间和地域等维度,分化出对应的三级结构,丰富了图书馆史的分支学科类别。图书馆学科体系的分化本身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受到技术条件、研究方法等因素的影响,需要研究人员顺应时代趋势,从图书馆学发展需求的角度进行科学决策。

4.2多领域融合

从高校图书馆学科体系的发展来看,20世纪中叶后其分支学科逐渐增多,尤其是以边缘学科为主,这也促进了图书馆学与边缘学科的交叉融合,如图书馆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的交融。学者之间的知识交流与思想碰撞,将产生全新的学科增长点。为了扩大图书馆学研究范畴,促进分支学科的发展,图书馆研究者一方面要关注图书馆学发展方向,引入更多新的理论与技术方法,通过与其他领域研究者的通力合作,在既有学科体系中加入新的内容,让图书馆学科体系更加系统化、科学化,使其真正成为逻辑完整的体系架构;另一方面要做好边缘学科培育工作,关注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为既有学科体系加入新鲜血液。

4.3层次拓展

传统的图书馆学研究方式侧重于微观层面的研究,即关注高校图书馆内部的工作方式、资源结构与服务功能等问题,旨在通过对图书馆活动的把控,解决图书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发挥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学逐步向中观层面拓展,并逐步延伸至宏观层面。具体而言,高校图书馆不仅关注社会环境变化,将自身服务与区域发展相结合,还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设置了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学,重点探讨区域图书馆联盟、国家图书馆体系的类型结构与优化方式,进而促进高校图书馆图情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和优化配置。而图书馆布局学的设置,则从高校图书馆空间形态的角度,探索了圖书馆实体、虚拟空间的规划问题,为未来图书馆服务功能的拓展提供了依据。

5结语

图书馆学理论源于社会实践,反过来也影响着图书馆实践。高校图书馆实践是动态变化的,体现了图书馆学科体系的开放性、动态性与成长性特征。高校图书馆学作为适应性、应用性学科,其学科体系的构建只有随着社会文化、教育、经济等的不断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补充和完善,才能更好地指导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斌.“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的创新与发展[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8(1):24-26.

[2]禇叶祺,蒋一平.基于科研生命周期理论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机制探索[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6(5):85-89.

[3]王晓文,沈思,崔旭.基于精准营销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创新路径研究[J].晋图学刊,2016(6):19-23.

[4]周会慧.实践社团: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隐性知识共享的有效途径[J].图书馆学刊,2016(11):16-19.

[5]沈洋,李小平.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创新发展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7(1):46-49.

(编校:周雪芹)第38卷第10期河南图书馆学刊2018年10月

收稿日期:2018-09-18

作者简介:张燕(1966—),贵州商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猜你喜欢
时代特征高校图书馆
浅议当代隶书创作的时代特征
习近平党建思想的时代特征与理论品格
基于大数据时代特征分析研发大数据分析平台的具体策略
涂色书热销的时代特征与文化因素
现代中国出版精神述论及启示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研究
试论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冲击下的人文建设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探讨